一年365天,为何猪年只有354天?猪年无立春,对农作物有影响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6
估计不少人早就听人说起过了,2019年猪年只有354天。我们都知道一年有365天(平年),那为何猪年是354天呢?其实,这个准确的说法是农历2019年是354天,而阳历2019年依然还是365天的。农夫查阅了一下日历,农历2019年猪年是从2019年2月5日-2020年1月24日结束,刚好是354天。

其实这个是很常见的,在刚刚过去的农历2018年戊戌狗年同样是354天,其从2018年2月16日开始,到2019年2月4日结束。虽然这两年“超短”,那是因为这两年没有闰月,但是在接下来的农历2020年则是“超长待机”了,足足有384天,要比猪年多出一个月。原因是这一年会有一个“闰四月”,所以就比猪年多了30天。

不过,农历2019年虽然只有354天,但是其阳历年依然是365天,一年的周期是没有变化的,目前在国际上都是统一使用公历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阳历。在过去中国使用农历较为普遍,尤其是农民朋友普遍都是一句农历来安排农事的。但为了平衡农历和阳历之间的偏差,所以才设置了闰月历法,并且在民间还有着“十九年七闰”的说法。换言之就是在十九个农历年中,就会有七年会多一个闰月。而正常的农历年中是12个月,即一年是354天,像农历2018年、农历2019年就是。但是有闰月的年份中,一年就是13个月了,即这样的年份有384天。

接下来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寡妇年”。其实“寡妇年”和“寡妇”是没有半毛钱的关系的,在民间所流传的“寡妇年不宜结婚”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古人把立春看得十分重要,老话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农民一年中能不能吃饱饭,就看春播了。古人认为春天是生机焕然的季节,也是孕育万物的季节。如果农历年中没有了立春,那这样的年份则是不吉利的,粮食就会收成受到影响。而这样的年份也被称之为“黑年”、“滑年”、“寡年”。可是后来这个“寡年”就被讹传成为了“寡妇年”,认为这样的年份没有了立春,不仅粮食收成会受影响,而且就连生育也会有影响,既然不能生育,那就最好不要结婚,因此就有了“寡妇年不宜结婚”的说法。非常巧的是2019年的立春是在农历2018年腊月30日,也就是农历2019年是没有立春的,所以根据民间的说法来看,农历2019年是“寡妇年”。

民间的说法寡妇年粮食收成不佳,这种说法也是不靠谱的。就如“十九年七闰”的说法一样,十九年中有七年是没用立春的,可见其频率是非常高的。并且历年的数据来看,也没有充分的数据说明了没有立春的年份粮食就收成不好。何况在任何一个年份,有些地方会丰收,有些地方粮食也会歉收的,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另外在民间还有“七年难逢九月闰,百年难逢三十春”的说法,意思是说年三十立春是大吉之年,这样粮食都会大丰收。其实这些说法都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而已,不管怎样,农夫也希望2019年是一个丰收年,愿天下农民朋友都能大丰收。

一年365天或者是366天是大家都知道的一种常识,但是在农村,咱们总是能听到一种说法叫做“猪年只有354”天,而且还有不少人都说猪年没有立春的节气。农村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而且这种情况对农作物有什么影响吗?咱们来看看!

大家可以看到这种说法,是猪年,而不是2019年,也就是说,354天是人们按照农历的历法算日子得到的结果。咱们国家最常用的算法有两种,一种是农历,一种是阳历。

农历不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这种算法是将年份分成了两种,平年和闰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平年有12个月份,而闰年由于闰月的存在,多了一个月份,也就是说有13个月份。而这些月份的天数和阳历的天数也不相同,只区分大小月,大的30天,小的29天。

而今年,也就是己亥猪年属于平年,也就是只有12个月份,而在这12个月份中,又分别是6个大月,6个小月,也就是合计354天。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是不可能消失的,之所以说猪年无立春,是因为在立春是阳历节气,由于阳历和农历的天数差别,而导致农历年份中没有立春节气的存在。所以说立春节气依然存在,自然对农作物没有什么影响。

现在已经是猪年了,前段时间大家一直都在说立春当天能不能贴对联这回事,如今很多人又在疑惑为何猪年只有354天了。下面老农就来说说为何猪年只有354天,没有立春的猪年又对于农作物有没有什么影响。

老农在这里必须要强调,这里说的猪年354天,只是按农历算的,按阳历算的话一年还是有365天的。很多人就是将阴历跟阳历混为一谈了,以为今年的阳历只有354天的。

其实按照阳历的说法,每一年的天数都是很稳定的,正常情况就是一年365天,只有闰年的时候二月份多一天,那才会出现366天的情况。至于说传统的阴历,那每一年的天数都是有变化的,就比如说2019年只有354天,但是到了2020年就有高达384天了。

只要区别阴历跟阳历,大家就知道为何今年只有354天了。至于说猪年无立春,会不会对农作物有影响,其实还是没有的。

要知道现在出现无春年跟双春年都是很常见的,可以说三年就可能会出现一次无春年的,这只是阴历跟阳历的时间不一样出现的巧合而已,并不会对天气造成影响的。只有是二十四节气天气出现异常了,那才是可能对农作物造成影响的。

就比如说大寒不寒,大暑不热的情况,那就是反常的情况了,意味着之后会出现反常的天气,农作物的生长就要受影响了。

再者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现在时节的变化都不能够说明天气就会反常了,一切都要尊重天气预报的,仅仅从猪年无立春就说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那也是不靠谱的说法的。

总之,今年猪年是阴历354天,阳历还是365天的,大家记得就好。至于说农作物有没有影响,那自然还是尊重科学的说法的。

首先,我要纠正说,这样提问题不确切,易先入为主误导人,说明提问者对阴阳历法是外行人,门外汉。

世界上使用历法纪时,有许多种,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是从阳历演变过来的。我国传统,是阴阳历并用的,在民间还多用干支历。平常讲的农历,实际就是阴阳合历。阳历是以太阳运行规律而制定的一种历法。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也即是一个太阳回归年,其用时长为365天5小时58分46秒。因天数要计整,所以,依太阳历来说,一年定为365天,多余的5小时58分46秒,就采用闰年法,四年一闰,阳历闰年就有366天,也多出一天规定放在2月里,因为平年阳历2月是28天的,闰年就变29天了。平常是以阳历即现在通用的公历,一年是365天,闰年366天。所谓的“猪年”是以干支十二生肖属相来讲的,生肖是随地支变的,民间在用干支历,也即是以干支纪年月日时,干支纪年月是有一套法则标准的,不可乱来的。干支纪年是不以阳历为终始,也不是以阴历为终始,而是以交立春节为终始的。立春节是24节气之首,24节是以阳历的太阳运行规律来安排的。从立春之一秒起到下一个交立春止,时间长度就是一个太阳回归年的周期长度,即是365天5小时58分46秒。每个干支历纪年精确数都是这个是时间,也即是己亥猪年有这个时间,而不是仅354天这个时间。354天,或355天,这是阴历十二个月的年时间天数。阴历有闰月,闰月年有十三个月,会有384天。阴历年天数闰与不闰变化较大,不象阳历年只有一天误差。阴历是以月亮朔望盈亏特点规律而制定的历法,重在历月,反映月亮运行规律。月亮朔望盈亏一次用时为29天12时44分,日要计整,所以阴历月大三十天,月小廿九天,有时一年有七个月大,一年十二个月,354天或355天,这样,阴历年与阳历年相差有11天。而24节气又是按阳历排的,如果阴历不置闰,阴阳历就会相差太远,所以阴历19年必要有七闰月。就是因为节气不是按阴历走,是按阳历走,干支生肖也不从阴历年月始终,而是从节气走,使阴历要闰月,这样才导致了从阴历看节气,会出现无春或双春现象。其实准确的干支纪年时间年年都是固定在365天5时58分46秒的。变化的是阴历,或前或后,或无或双了。这也是一种规律,是人为依据阳历阴历计算不同而出现的,与天气气候没必然的联系。所以,所谓的无春年或双春年是历法上人为做成一种规律现象,与天气,与农业收成好坏是没有必然联系与影响的。过去人们常以此作预测预断,也不一定准确的, 社会 发展至今,仅以此作断,就更不妥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