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9
这两年一直都有阅读的习惯,会常常记录下书里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却很少用文章的方式去记录自己看完书后的收获或感受。

法国文学专家鹿岛茂谈读书笔记的作用时说过,“图书都是有重点的,没有必要从头到尾详读。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点儿功夫让自己对读过的书有印象。即使只记下这本书的作者、书名、阅读时的情景或是做些摘抄都好,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比如,奥野宣之就写过这样的读书笔记,“2013年8月5日,我读了《XXXX》,这本书比我想象中的有意思。”有小伙伴儿可能不相信,这么肤浅,能有用?能!坚持是写读书笔记最基本的要求。简单,就容易坚持下来。读书笔记不一定要像科研方案一样长篇大论。再简单的东西,只要回头看时,能够想起当时的读书体验,就是有用。

写读书笔记要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都是坚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成果。好的读书笔记不仅写得流畅,还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于是在心底告诉自己,也要把那些看过的书记录一下才好,哪怕是一两句呢?

每月都会给自己拟定书单,有关于育儿的、个人成长的、日常生活的……今天想说说这本《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是小红书上关注的一位博主推荐的。相信有了孩子之后,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共识吧:有孩子前和有孩子后生活不一样,很多想法也不再一样,甚至有了孩子之后,自己变了一个人,性格、脾气和习惯都有所变化。随着孩子的出生,我们都或多或少地有些改变。孩子一天天长大,而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同步成长。遇见孩子,我们不一定遇见了那个更好的自己,可我们却可以选择去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

这本书的作者是三位美国教育专家,他们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撰写了这本书。书的封面上有一句特别吸引人的话“写给天下父母的10堂心灵成长课”,那么这10堂课讲述了什么呢?

一、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孩子是父母做出改变与成长的机会,我们要考虑的事情很多,家庭、事业、生活、教育……却不能把自我落下。都说要照顾好他人首先得照顾好自己,爱别人之前也请先爱自己。父母如果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可以拥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做回自己,释放心灵,安然接受甚至欣赏孩子们的状态。而这还可能产生一个积极的行为就是高质量的陪伴,以精神饱满的状态与孩子相处,相信每天的快乐时光都是令人难忘的。

作为父母,我们不是要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要想,在孩子面前,自己想书写一个怎样的人生故事。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起到什么样的示范作用,才是更好的教育之道。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经说过:“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

要想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做一个主动型、有爱的家长,虚心学习,经常反思,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努力地理解孩子。

唐纳德·米勒在《走一千年、行万里路》中写到: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其实是在创作故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活得精彩,但事实上,假如所做出的选择不能助我们写出一则精彩的故事,那我们的生活也会丧失意义……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乏味无趣的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随波逐流,活得毫无价值,总之,每个人都应该活得更有意思。

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孩子的故事让他自己去书写,那才是属于他的人生,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他人生道路上那个灯塔,那个在他需要时可以给出建议的引导者。

二、父母心中的爱与怕

养育儿女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旅途中每一位父母都会体验这两种感情,有时是因为爱,更多的则是出于害怕。

比如孩子想去尝试某件事时,我们可能会因为考虑到其中的危险性让孩子避开或明令禁止。这就是出于心底的怕,害怕孩子受伤,但在某些情况下,当孩子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时候,父母应该在一旁静观其变,让孩子通过自己做决定来学到本领,而不是急于伸出援手,因为这正是培养孩子性格的好机会,可以锻炼孩子的韧性和意志力。而这也需要我们去判断生活中哪些事情可能是这样的机会。

要学会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不代劳或者敦促孩子完成作业,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自理能力强的学习者,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创造力和韧性,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

三、有怎样的童年,就会成为怎样的父母

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

相信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父母吧,比如给孩子报的兴趣班,并不是孩子喜欢的,而是自己小时候的梦想。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要多看书多学习的原因吧,知道如何尊重孩子,如何处理与孩子的关系,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四、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

父母可以问问自己,到底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感到沮丧呢,还是本来就比较心烦,因为人们常常把这两种情绪搞混淆。

当大人情绪不好的时候,很容易附加在孩子身上。比如今天工作不是很顺利,看到孩子之前讲过的题还做错或者接到老师打来的电话,相信很多家长怒火已经在心中蔓延了。所以在接纳孩子的情绪之前,我们还得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书上说:养育儿女和钓鱼是世界上两种最需要耐心的活动了。面对孩子,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了解他情绪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当然,一直保持耐心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提出了几条建议。

1、深呼吸。深呼吸能给大脑输送更多氧气,舒缓神经系统,给人更多时间思考。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就不仅限制在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而会从多个方面去考虑。

2、专心倾听。一定要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当我们因为眼前发生的事情而感到愤怒或激动时,不妨先问问孩子在做什么。或许当你听到答案时,会明白原来看到的并不是自己内心想的那样。

3、给孩子留点余地。每个小孩在某些时候都会慢腾腾地,因为“抓紧时间”这个概念在他们的脑子里完全不同于大人,父母可以在时间上给孩子留一点余地。

4、多考虑孩子的能力。想想看,孩子多大了?他能做什么,而不是以超出他年龄的能力来要求他。

5、给自己时间缓口气。如果发觉自己确实很生气,父母们不仅要深呼吸,还应该暂时回避一下,不要立即处理矛盾。给孩子时间想想,他们刚才干了什么,也让父母拥有充分的回旋余地,好好地调整一下自己的负面情绪。因为对孩子大声嚷嚷一点儿用都没有,只会加剧双方的冲突,让孩子感到愤怒或害怕。

不管孩子的情绪是什么,都先接纳,然后去了解背后的原因,知道原因后就能采取正确的应答方式。

五、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

作者提到了几项价值观念,不仅能加强家人间的纽带,还能使个人更加强大。

亲密关系:要注重一家人在一起的氛围与机会。比如一家人可以一起去散步、骑自行车、阅读、玩游戏、看电影等,对父母有较深感情的孩子更可能接受和树立家庭的价值观念。

社会服务:父母想让孩子树立自尊感,一个绝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去发现,原来自己也有能力改变现实,比如参加跳蚤市场义卖、做志愿者、资助他人、献爱心等等。

珍惜友情:不管孩子多大,家都应该是一个欢迎其他孩子来玩儿的地方,孩子大一点就能体会到,父母看中他们的朋友就等于看中自己。

诚实正直:不说谎,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当孩子通过艰难的选择后体现出诚实和正直,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为他们感到骄傲。

还有文明礼貌、健康饮食、学会感恩以及要待人和善等。

六、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

当孩子想跟父母一起玩的时候,千万不要有这种游戏很弱智,真没劲的想法。与孩子在一起,就要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尊重孩子,唤醒自己的童心,与孩子作伴,和他一起快乐地玩耍。哪个大人心里没有一个小孩呢,就让与孩子相处的时刻,将心底的小孩释放出来,去享受那些童真烂漫的时刻。因为孩子需要父母不仅仅是观众,更是能和他一起玩的朋友,这样亲子关系也会更亲密。

七、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

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他的成长时刻。孩子的每一次演出,每一次活动,如果有机会,都可以积极参与,去成为他人生成长时刻的见证人,也让孩子看到你的在乎。

做一个善于交流的父母,注意观察,仔细倾听孩子的心声。时常关心孩子,对孩子喜欢的事物有了解,并参与到他的世界。

八、永远不要贬低你的孩子

我们都知道在父母的心里永远有一个好孩子,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小我们就从我们的父母那里听到,某某家的孩子多棒,考试考得多好……记得之前听一个采访,故事主人公就说到,他最不喜欢的就是某某家的孩子,因为父母从小就把他和那个孩子比较。

孩子都喜欢听鼓励他的话,你越说他好,他就真的会越做越好。如果你对他所做的这个也不满,那个也不满,那么到最后,他心里只会觉得,反正我怎么做都说不好,那还不会就应付了事,这样就事与愿违了。

要给孩子信心,相信他能做好!比如:多注意孩子的长处;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参与、出力;帮助孩子,让他们小步走,一步步实现目标,孩子有成就了就要为他庆祝;和孩子交谈,共同面对他们的各种恐惧;学会跟孩子说“对不起”;经常告诉孩子“我爱你”。

九、爱的逻辑与谎言

作者总结了6条那些失去希望的家长们编造出来的自欺欺人的谎言,探索每个谎言背后的真相,看看哪些真相能戳破这些谎言、解放父母的心灵,让他们成为充满希望的家长。

1、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家的好。很多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了:人家的孩子会爬了,会走路了,会说话了……

我们往往是用别的孩子做得好的来对比自己孩子做得没那么好的部分,为什么没想别的孩子也有他做得不好的部分呢,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都有各自擅长的,孩子独一无二的,没有必要去把他做得没那么好的部分一一去对应别的做得好的孩子。

2、孩子既不喜欢我,又不听我的话。

其实不管父母说什么,孩子都在倾听,更是在密切观察,留意父母的一言一行,看看爸爸妈妈是否说话算话。有时候父母说了,孩子却没有任何反应,于是父母可能会发火,也可能会一直唠叨没完。事实上孩子是能听进去的,所以父母说话一定得有分量,并且让孩子参与到交流中来,问问他们是怎么想的,对于某个问题是如何考虑的,最重要的明白父母其实是能够影响孩子的,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即便孩子的脸上没有任何反应。

3、所有办法都试过了,就是不行。

没有哪种惩罚方式是可以包治百病的,真正重要的是持之以恒。不管多大年龄的孩子,都会看父母的脸色行事。装模作样是孩子的一大本领,目的就是骗过父母,逃脱惩罚,所以持之以恒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都是这样。

十、心智成熟的旅程

只要是人,都是懦弱的,即使是哪些在旁人眼里坚强,有自制力的家长。尽管作为父母,但有时也不用太过逞强。

同时也要边看边学。回看自己曾经犯错的错误,反省其中的教训,总结有哪些地方值得改进;观察朋友们的一举一动,归纳其中值得借鉴的地方,总结其中的不足作为前车之鉴。

丹·阿兰德在他的书中指出,养育子女也是父母长大的过程,脱胎换骨以及转变人生的过程。

与孩子一起成长,遇见他,然后遇上更好的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