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信仰生活方式不同,被一分为二的昌平贯市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9

贯市村 ,昌平区阳坊镇辖村,位于阳坊村南约600米。北魏时期,因村西有观石山,被称为观石村。金代的金章宗到观石山游览时,改此山名为“驻跸山”,传说章宗在此以奶酪浇灌山石,山石皆呈乳白色,因而“观石”二字在金元时期演绎成为“灌石”,元明两代称为灌石村。清中期以后,“灌石”二字又演绎成为“贯市”,直至现代。贯市村的名字无论是灌石还是贯市,追根溯源,还是来源于北魏时期的观石山的观石二字。


历史 上的阳坊地区,先有贯市村,后有阳坊村。阳坊村是在元明时期的羊房基础上形成的村落。阳坊村在明代被称为“羊房”,是塞北羊贩轰赶羊群进入居庸关之后,进入北京城之前的一个客栈和交易市场。羊群经过千里长途跋涉,体力不支,脂肪消耗很大,到了阳坊村之后,需要在此地休息牧放,增膘肥满之后才能交易。阳坊村的名字在清代康熙年间才出现在昌平,被称为羊房村。明代之前的贯市村是指西贯市村,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村庄。在明代时,由于羊房的牛羊产业生意兴隆,吸引了大量以经营牛羊生意为主的回族来到此村落户定居。由于回汉生活方式的不同,明代中期,贯市村的汉族迁至贯市村东1公里另立新村,村民以耕种为生,称为东贯市村;回族居住的贯市村被称为西贯市村,这是东贯市村和西贯市村的形成 历史 原因。进入清代,西贯市村回民除了牛羊生意之外,还涉足了钱庄、金银首饰、皮房、牛羊肉、粮行、水果批发站、烧饼店及杂货铺等,还在京城等地开办了镖局。


西贯市村 海拔约52米,京密引水渠自东至西流经村南。村内街道呈井字形,村民约有800户,3000余人。回族占三分之二,汉族主要是非农户口。西贯市村中心有一座清真寺。创建于明朝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原称“灌石村清正礼拜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 历史 了。据传,贯市回族和京南西红门等村地回族于明初跟着燕王朱棣北上来京,分别落居两处。贯市村回民老户姓氏甚多,如李、海、张、康、陈、黄、高等,以李姓较多。北京回民有“红门陈、贯市李”之说。又有考证,贯市李从南京二郎岗迁来,经山东德州、河北沧州,几经辗转,落户贯市,蕃衍至今。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慈禧一行人西逃经过的第一站就是西贯市村,傍晚进驻西贯市村清真寺。西贯市村接待了慈禧一行,第二天村民又护驾引路,使慈禧一行得以顺利出居庸关。清代,由于阳坊村成为了京北牛羊交易的集散地,生意十分兴隆,开始有了小规模的镖局走镖生意,清代康熙年间,西贯市村出现光裕镖局。镖师们出南口走关沟到宣化、张家口、大同、太原等地,最远可达张库大道。


西贯市村景

在明代早期,由于西贯市村是以汉族为主的村落,因而西贯市村不仅有清真寺,还有汉族信仰的关帝庙、土地庙、观音庙等。在西贯市村清真寺西约300米左右,解放前曾有一座被称为“西庙”的庙宇,有前、中、后三座大殿。供奉有关公、土地、观音等神像。进入庙门有前殿共三间,供奉关公,关平、周仓分列于关公两侧。前殿左边配殿供奉土地。中殿共三间,供奉观音,中殿前有两棵松柏树,有东西各两间配殿。后殿共五间,为菩萨殿,供奉释迦牟尼,此庙在解放初期被拆除了一部分,在“文革”时期被全部拆除,现已无痕迹可寻。 西贯市村的回民自始就有崇文尚武的风气。1909年,西贯市村里七位回族乡绅捐银1050两,在清真寺旁兴办了西贯市初等小学堂,民国以后,学校改名西贯市国民小学,得到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乡村教育实验区的支援,增加了五年级和六年级两个班,成为完全小学。1947年元月,西贯市村民向国民党昌平县政府递交在清真寺成立“伊光完小”,昌平县批准成立西贯市“伊光完小”。1949年3月,学校学生不断增加,清真寺无法容纳,西贯市村回族老人捐出16间房屋和3亩菜园,给学校做教室和操场。1981年6月,北京市政府批准西贯市小学为“西贯市回民小学”,列为昌平区民族重点学校。西贯市村西南曾有一眼自流井,称南洋井,此井就是《元史.河渠志》中记载的郭守敬白浮堰所引的灌石村南泉。此井为自流泉,五寸左右的铁管出地面三四十公分,泉水一年四季喷涌,形成水潭,水质甘甜,冬暖夏凉。


东贯市村, 位于西贯市村东一公里,京密引水渠流经村西。明代,大批回民迁入贯市村定居,由于回汉生活习俗不同,大部分汉民东迁贯市村东,贯石村逐一分为二,成为东灌石村、西灌石村。清朝中期,村名分别改称东贯市村、西贯市村。东贯市村有两条主街,一条街东西方向,长约500米;另一条街南北方向,长约1000米,村民约有400户,人口1500人左右。全部为汉族,村民姓氏有周、邹、李等。解放前大部分村民除耕种外,还以编筐为业。村民习武风气浓厚,有时在庙会上表演。东贯市村所在地地势低洼,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含氟量高。村中曾经有6个水坑,分别为茶馆坑、西坑、老陈家坑、老王家坑、胡大坑、东坑。东坑为活水,水质较好,水是由阳坊北岗楼流经此地,滞留低洼地带而形成的水塘。其余5坑的水由地下水自然喷涌形成,后地下水枯竭,主要是生活污水和雨水积攒而成。

东贯市村内曾有四座庙宇,分别是七神庙、关公庙、菩萨庙、五帝庙,解放后已被拆除,遗迹皆无,仅存古槐1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