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逃避回答、不过度奇幻!清明祭祖教孩子面对死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8
不逃避回答、不过度奇幻!清明祭祖教孩子面对死亡 生离死别是人生必经的阶段,对于年幼懵懂的孩子来说,必须透过爸妈的引导才能逐步理解,然而,大人似乎都避讳谈及此话题。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教孩子面对死亡呢?

死亡,是突然倒地?可以恢复?

「死亡」,对于未满5岁的学龄前孩子来说,还无法确实地了解其中含意,仍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可能认为就像是电视上看到的卡通一样──人会突然倒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似乎还可以复原,不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终止,而觉得这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大人情绪影响孩子对死亡反应

面对死亡,年幼的孩子有何反应?黄雅芬儿童心智诊所院长黄雅芬医师指出,有时候与周遭大人的态度有关。就孩子自己本身而言,可能对于死亡没有特殊感觉,也不会有负面感受,单纯地觉得一个人忽然暂停了,但好像又可以恢复,并不会感到悲伤难过或害怕,不过,此时身旁大人的情绪或许就会影响孩子对于死亡的反应。

过世的爷爷奶奶去哪里了?

随着年纪渐长,孩子可能就会问爸妈「什么是死掉?」「为什么会死掉?」「(去世的)奶奶去哪里了?」当孩子有此疑问时,爸妈应该如何回答呢?当孩子感受到死亡这一件事,或当孩子对于死亡有些兴趣时,身为爸妈就应该尝试说明,让孩子了解死亡,也要帮助孩子处理面对死亡的情绪。

尤其是家人或近亲的过世时,孩子也会出现相对的情绪,爸妈应该让自己自然地表达这些感受,不需要过度压抑或否认,也让孩子知道会有人离开而难过或伤心是正常的,这些情绪是可以表达的。

黄雅芬医师提醒爸妈不要以为孩子年纪还小不懂得死亡,就随便敷衍孩子提出的问题,不仅容易带给孩子不正确的想法,似懂非懂的孩子其实也会感受到爸妈的逃避,好像不希望讨论这个话题,也让孩子认为死亡是不好的事情,是不可以讨论的。

建议使用较为中性且直白的方式来说明,爸妈可以告诉孩子:「死亡就是一般人的生命功能,如睡觉、吃饭、思考、呼吸…等都停止了」。

point1、 不要逃避回答问题

有些爸妈会逃避孩子关于死亡的问题,这可能与爸妈的成长过程或是自身对于死亡的经验有关。以前的父母亲可能不知道如何使用较开放或理性方式来谈论这件事,尤其是在华人的传统文化之中较忌讳谈论死亡,甚至对于表达哀伤情绪的接受度也是较为压抑的。于是,父母亲会认为孩子现在知道这些事情还太小,可能就会跟孩子说长大之后再告诉你。

point2、不要提供过度幻想

有些爸妈会以其他较为奇幻不实际的方式来说明死亡,并不会直接地谈及死亡、往生这类相关词汇。像是到天上当天使了,或是跟孩子说他不见了、出国了、去很远的地方,但这样的说法会让孩子以为这个人/动物还在,只是没有出现在这附近而已,因此误导孩子。

甚至有些爸妈会跟孩子说「因为你不乖,某人/动物才会死掉」,这类与遗弃有关的说法,让孩子觉得死亡是自己犯了过错而造成,死亡变成了一种被惩罚,使得孩子对于死亡产生错误或扭曲的认知。

生命教育可以从小做起 清明节扫墓是谈论生命教育非常好的时机,配合节日利用这个机会与孩子谈论怎么面对长辈的过世,包含已经过世的亲人如何怀念他们,也许可以谈谈这个亲人以前有什么令人难忘的事迹,这也是一种慰藉,另一个好处是能够让孩子珍惜生命以及家人相处的时光,理解生命是有限的。

看着绘本说故事,理解死亡更容易

以说故事或读绘本的方式引导孩子理解死亡是一个容易入手的方式,黄雅芬医师指出,有时候爸妈直接与孩子谈死亡,孩子不一定能够理解;若是透过生动活泼的故事内容,再加上可爱讨喜的图片,也可以让孩子较亲近与死亡相关的议题。

不同绘本可以发挥不同作用,像是绘本故事都倾向于温馨路线,可能是主角的爷爷过世了,运用稍微较奇幻的方式来呈现,让孩子可以得到情绪上的慰藉。有些故事讲诉某主角的生命从年老生病迈向死亡过程,甚至包含死后世界以及好友们在怀念中分享著回忆,这就是引导孩子如何处理面对死亡的态度。

绘本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对于难以面对这类事情的爸妈来说,透过绘本故事说著别人家的事情,这样会比较容易说出口,当然爸妈可以再引导孩子联想到与自己相关的部分,面对自己的状况,如此一来有个转折,情绪上的冲击就比较不那么直接且剧烈了。

害怕自己或家人突然死亡?

有些孩子莫名地非常害怕死亡,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是因为感觉没有安全感,不想要分离,也有可能是孩子的推理能力较好,在知道了别人的死亡这一件事情之后,就开始想到我自己会不会也会死掉?或是身边的大人是否可能突然就死掉?还是很久才会死掉?因而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形成非理性的害怕。

黄雅芬医师指出,大部分学龄前的孩子比较不会想到自己及周边大人死掉这一件事,因为通常孩子还没有拥有这么好的推理能力;到了国小低年级之际,就会开始想到可能身边的人也是可能会死掉而有些害怕。

其中也涉及爸妈如何与死亡做连结有关,多数孩子害怕死亡是因为怕鬼,而一般而言,包含新闻媒体或大人之间的言论,大多认为鬼就是死掉的人变成的,对于孩子来说,因为不了解就会可能产生许多害怕与恐惧。

因此有些爸妈想知道,是否需要帮孩子切割「死亡」与「鬼」的连结?黄雅芬医师认为,毕竟「鬼」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人知道确实是怎么的情形,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因此对于这件事有着不同的解释与想法,这与每个家庭的文化有些关连,这时候爸妈可以适时地与家庭的信仰与理念做结合。

不确定的事,老实说不知道

当孩子询问爸妈死掉之后会怎样?黄雅芬医师建议爸妈可以诚实地说「我也不知道,没有人真的知道死掉之后的事,但是有人说可能会……不过,这些都是猜测的,至少能确定的是死亡是生命的终止。

黄雅芬医师提醒爸妈不一定要编故事来回答,因为我们真的不晓得实际情况,重要的是爸妈的态度应该要开放,不要避讳使用正确名词,否则让孩子有太多想像空间,可能会引发后续扭曲的思考或情绪。

黄雅芬 现职:黄雅芬儿童心智诊所院长、远东联合诊所身心科门诊兼任主治医师 学历:台湾大学流行病学研究所硕士、长庚大学医学士 经历:中国附医台北院区早疗特约门诊兼任主治医师、长庚科技大学咨商中心心理卫生特约门诊医师、林口长庚医院儿童心智科主治医师、林口长庚医院精神科系教学副主席、中华沟通分析协会约聘咨商师/男性关怀专线接线员督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