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的介绍 甘草的功效作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甘草是一种补益中草药。对人体很好的一种药,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什么是甘草?甘草的 功效作用 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甘草的资料,欢迎阅读。

  甘草的介绍
  甘草, 中药 名。为豆科 植物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等地。具有补脾益气, 清热 解毒 ,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常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 咳嗽 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入药部位

  干燥根和根茎。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主治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相关配伍

  治脏躁,癔症:甘草15g,大枣30g,浮小麦12g,水煎服。(《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

  用法用量

  2~10g。

  禁忌

  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炮制

  采集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炮制方法

  1、甘草: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炙甘草:取甘草片,照蜜炙法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本品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外表皮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略有黏性。具焦香气,味甜。

  生理特性

  1、甘草: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状,直径1-3厘米,外皮褐色,里面淡黄色,具甜味。茎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密被鳞片状腺点、刺毛状腺体及白色或褐色的绒毛,叶长5-20厘米;托叶三角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宽约2毫米,两面密被白色短柔毛;叶柄密被褐色腺点和短柔毛;小叶5-17枚,卵形、长卵形或近圆形,长1.5-5厘米,宽0.8-3厘米,上面暗绿色,下面绿色,两面均密被黄褐色腺点及短柔毛,顶端钝,具短尖,基部圆,边缘全缘或微呈波状,多少反卷。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花,总花梗短于叶,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和短柔毛;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4毫米,褐色,膜质,外面被黄色腺点和短柔毛;花萼钟状,长7-14毫米,密被黄色腺点及短柔毛,基部偏斜并膨大呈囊状,萼齿5,与萼筒近等长,上部2齿大部分连合;花冠紫色、白色或黄色,长10-24毫米,旗瓣长圆形,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短于旗瓣,龙骨瓣短于翼瓣;子房密被刺毛状腺体。荚果弯曲呈镰刀状或呈环状,密集成球,密生瘤状突起和刺毛状腺体。种子3-11,暗绿色,圆形或肾形,长约3毫米。花期6-8月,果期7-10月。

  2、胀果甘草: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外皮褐色,被黄色鳞片状腺体,里面淡黄色,有甜味。茎直立,基部带木质,多分枝,高50-150厘米。叶长4-20厘米;托叶小三角状披针形,褐色,长约1毫米,早落;叶柄、叶轴均密被褐色鳞片状腺点,幼时密被短柔毛;小叶3-7 (-9) 枚,卵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2-6厘米,宽0.8-3厘米,先端锐尖或钝,基部近圆形,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被黄褐色腺点,沿脉疏被短柔毛,边缘或多或少波状。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疏生的花;总花梗与叶等长或短于叶,花后常延伸,密被鳞片状腺点,幼时密被柔毛;苞片长圆状坡针形,长约3毫米,密被腺点及短柔毛;花萼钟状,长5-7毫米,密被橙黄色腺点及柔毛,萼齿5,披针形,与萼筒等长,上部2齿在1/2以下连合;花冠紫色或淡紫色,旗瓣长椭圆形,长6-9 (-12) 毫米,宽4-7毫米,先端圆,基部具短瓣柄,翼瓣与旗瓣近等大,明显具耳及瓣柄,龙骨瓣稍短,均具瓣柄和耳。荚果椭圆形或长圆形,长8-30毫米,宽5-10毫米,直或微弯,二种子间胀膨或与侧面不同程度下隔,被褐色的腺点和刺毛状腺体,疏被长柔毛。种子1-4枚,圆形,绿色,径2-3毫米。花期5-7月,果期6-10月。

  3、光果甘草: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直径0.5-3厘米,根皮褐色,里面黄色,具甜味。茎直立而多分枝,高0.5-1.5米,基部带木质,密被淡黄色鳞片状腺点和白色柔毛,幼时具条棱,有时具短刺毛状腺体。叶长5-14厘米;托叶线形,长仅1-2毫米,早落;叶柄密被黄褐腺毛及长柔毛;小叶11-17枚,卵状长圆形、长圆状披针形、椭圆形,长1.7-4厘米,宽0.8-2厘米,上面近无毛或疏被短柔毛,下面密被淡黄色鳞片状腺点,沿脉疏被短柔毛,顶端圆或微凹,具短尖,基部近圆形。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密生的花;总花梗短于叶或与叶等长(果后延伸),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及白色长柔毛和绒毛;苞片披针形,膜质,长约2毫米;花萼钟状,长5-7毫米,疏被淡黄色腺点和短柔毛,萼齿5枚,披针形,与萼筒近等长,上部的2齿大部分连合;花冠紫色或淡紫色,长9-12毫米,旗瓣卵形或长圆形,长10-11毫米,顶端微凹,瓣柄长为瓣片长的1/2,翼瓣长8-9毫米,龙骨瓣直,长7-8毫米;子房无毛。荚果长圆形,扁,长1.7-3.5厘米,宽4.5-7毫米,微作镰形弯,有时在种子间微缢缩,无毛或疏被毛,有时被或疏或密的刺毛状腺体。种子2-8颗,暗绿色,光滑,肾形,直径约2毫米。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

  生于干燥草原及向阳山坡。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等地区。

  鉴别

  性状鉴别

  药材性状:

  1、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lOO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

  2、胀果甘草:根和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3、光果甘草:根和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药性鉴别

  1、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常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2、炙甘草:具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之功效。常用于脾胃虚弱,倦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甘草的功效作用
  甘草(中草药名称:甘草梢)(科目:豆科)

  【中药概述】

  甘草为为豆科草本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果的根茎。甘、平,凉。归心、肺、脾、胃经。

  1.补中益气:用于气虚倦怠乏力,心悸等,能补多种气虚证,如(四君子汤);用治气血虚少之脉结代、心动悸等证,如(<伤寒论>炙甘草汤)。

  2.清热解毒:用于痈疽疮疡,热毒证,常配银花,连翘,赤芍,丹皮,地丁,公英等;用于咽喉肿痛,如(桔梗汤)。

  3.祛痰止咳:用于多种气喘咳嗽,有祛痰止咳之功。如风热咳嗽,配桔梗,牛蒡子;风寒咳嗽配麻黄,紫苏;痰热咳嗽,配瓜蒌,黄芩;寒痰咳喘配干姜,细辛;湿痰咳嗽,配半夏,陈皮,茯苓。

  4.调和药性:有缓和药性的作用。通行十二经。如(<伤寒论>芍药甘草汤)。

  【药效鉴别】

  甘草以味定名,入脾胃心肺经,作用广泛,炙用则补中益气力佳,生用则清热解毒效宏,又能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故为临床常用之品。

  【应用与配伍】

  1.用于心气不足的心动悸,脉结代,与脾气虚弱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淆。能补益心脾之气。治心气虚,常以之为主,配伍人参、阿胶、桂枝等同用,如炙甘草汤。治脾气虚,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

  2.用于痰多咳嗽。能祛痰止咳,并可随证作适宜配伍而应用广泛。如属风寒咳嗽,可配麻黄、杏仁:肺热咳喘,可配石常、麻黄、杏仁;寒痰咳喘,配干姜、细辛;湿痰咳嗽,配半夏、茯苓。

  3.用于脘腹及四肢挛急作痛。能缓急止痛。如属阴血不足,筋失所养而挛急作痛者,常配白芍,即芍药甘草汤;如属脾胃虚寒,营血不能温养所致者,常配桂枝、白芍、饴糖等,如小建中汤。近年报道,单用甘草粉或配伍乌贼骨、瓦楞子等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4.用于药性峻猛的 方剂 中。能缓和烈性或减轻毒副作用,又可调和脾胃。如调胃承气汤用甘草以缓和稍、黄之性,使泻下不致太猛,并避免其刺激大肠而产生 腹痛 ,半夏泻心汤,甘草与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向用,又能在其中协和寒热,平调升降,起到和的作用。

  5.用于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等。能清热解毒。治热毒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治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治药物、食物中毒,在无特殊解毒药时,可以甘草治之,亦可与绿豆或大豆煎汤服。

  【药理作用】

  1.对多种致病毒素有解毒作用,并能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

  2.有抗炎和抗变态反应作用;

  3.有祛痰、镇咳作用;

  4.可缓解胃及肠管痉挛;

  5.有降血清转氨酶作用;

  6.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7.有强心作用,和抗癌作用。

  【 化学 成分】

  含甘草甜素,属三萜类皂甙,加水分解后产生甘草次酸和葡萄糖醛酸。甘草甙、甘草甙元、异甘草甙、异甘草甙元、新甘草甙等。

  【用量用法】

  5——15g,水煎服,或入丸散剂。

  【使用注意】

  1.清热燥湿剂往往不用甘草,如白头翁汤、黄连解毒汤、茵陈蒿汤、甘露消毒饮、连朴汤、泻心汤、四妙丸等均无甘草。甘不利于湿的排泄,若苦寒燥湿药与渗湿利尿药合用的方剂则不在此例,如龙胆泻肝汤;

  2.固涩剂中多不用甘草,如敛汗固表的玉屏风散、牡蛎散,涩精缩尿的固精丸、缩泉丸、桑螵蛸散,涩肠固脱的桃花汤、四神丸等;

  3.消剂中不用甘草,如保和丸、枳实

  导滞丸、木香槟榔丸、枳术丸等。 本品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藻戟芫遂俱战草)。 炙甘草:甘温。归脾、胃、肺经。具有益气补虚,化痰止咳,缓急止痛,益阴生阳,补脾缓中之品。

  【附】

  甘草梢(用刀剁下甘草的尾部,即细小部分,用水浸泡,切小段干燥)。甘草梢为生用,具有清热通淋之功。用治小便短赤,热痛,口舌生疮,胸闷心烦之心胃有热等症,如(<小儿药证直诀>导赤散),专治心经热盛移于小肠所致小便短赤、尿时刺痛之证。5~12g,水煎服,或入剂。

  【药效鉴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