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大一统形成和巩固的主要因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6
       中国为什么能在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中走向统一,并在以后两千多年时间内保持了统一,而欧洲却在罗马帝国垮台始终处于分裂局面?基于这个问题,本人发表下自己个人看法其中6大因素: 

      在春秋时代,中国的核心地域东邻太平洋,西靠重山峻岭,北为大漠,南是蛮夷之地,其面积仅仅在150~200万平方公里之间。相比较而言,欧洲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从古希腊开始就涉及到北非、西亚、东欧等地,其面积可达春秋时代中国的近十倍。统一这一"任务"对欧洲来说显然要艰巨得多。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四大工程(长城、都江堰、灵渠、京杭大运河)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比如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秦军在百越战场上兵锋凌厉、势如破竹。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加上在福建建立的闽中郡,使秦朝郡级建置达到40个,形成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虽经历代修整,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古代历史中各民族之间有战争、通姻、结盟、学习等各阶段之间的碰撞接触。而各阶段的最终都会促进民族更加融洽,为日后的大一统的形成做好准备。比如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加快步伐。

        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进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这种行政区划的存在价值是便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性。而郡县制和行省制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不知道你注意没有,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好像就是郡县制和行省制的融合体,只是稍稍做了改变。古人已经为我们后世留下了地方管理的蓝本。

        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董仲舒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提出以政治统一为目的、思想统一为手段的"大一统"思想,并通过加强封建王权,利用国家力量达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统一了思想,从而将中国统一国家的发展同中华民族的发展置于同一轨道.强大的统一国家政权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和政治保障,同时日益增强的民族凝聚力,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保证。

        统一度量衡改变了战国以来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利了经济交往和发展。统一货币为后来历代王朝所沿用,只是重量、大小不一。货币的统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物资交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