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天才少年自杀,愚昧和偏见,是最大的帮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他的名字,叫做徐誉舒。

一岁零八个月时,他开始学习认字;

两岁多时,他可以认识三百多个字;

三岁时,他可以每天读完五六本图画书;

四五岁时,他可以每天读完一两本文字类书籍;

这样的天才神童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可以说充满了悬念和期待。

2007年10月9日,徐誉舒登上了《荆门晚报》,因为他的阅读量和学习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同龄人。

2019年11月13日清晨,这位17岁的少年天才,选择从重庆二外的教学楼上跳了下来。

在遗书里,他的每一句话都戳痛人心。

他说: 对不起,我尽力了。在下一次让自己如此失望之前,还是早点了结为好。没有比我更卑劣下贱的可怜虫了。我太脆弱,就这样被压垮了。

对于选择自杀的原因,少年也看得非常透彻。

他说:人自杀是因为生命力耗尽了,肉体却依然活着。活着真是莫大的折磨,食不知味,寝不能眠,但最为痛苦的莫过于把脸上僵硬的笑还原的时候,我常常会想那张脸皮下是清晰的死亡。

是什么让一个少年,能够在17岁的花样年纪,生命力早早的被耗尽,体味到活着的困苦和无力,窒息和痛苦?

从记者邓全伦的那篇新闻报道中,可以窥见一二。

根据新闻里,他的父亲徐远侠的描述,我们可以得知,徐誉舒童年时,过得还是比较舒心的,因为很早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天赋和智力,所以,他作为中学老师的父亲,并没有将儿子送去幼儿园,而是采取了家庭教育。

父亲说:如果对每个小孩都采用千篇一律的方法进行教育,走程式化的道路,对孩子的个性培养与发展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徐远侠的想法没有错,并且理念还算超前的他,也确实将儿子教育的不错。

没上学那几年,儿子在我身边是他成长最快,也是最幸福快乐的。他活泼开朗而且善良,一边走一边玩,看见小狗、小猫、小树、小草、小石头都要打招呼。

并且,徐远侠不是执拗于家庭教育的人,在儿子流露出想要去幼儿园的想法后,他也很快将儿子送去幼儿园,但因为徐誉舒在幼儿园感到不开心,所以又回了家。

但正如他在采访中所坦承的那样,他对儿子的教育偏重于人的自我感觉,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有冲突。

也许,这为少年后来悲剧性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因为徐誉舒的死,从根源上来说,是因为他和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一样,而我们的社会,既无法理解,也无法接纳这样的不同,甚至选择在源头上无视这种异样。

徐誉舒从小学时候开始,作业本上就时不时被同学写上猪等侮辱性字眼,可以猜测他可能很早就承受着校园霸凌,因为和大多数男孩相比,他显得不够阳刚。

2014年9月,徐誉舒由重庆南坪实验小学,直接保送到重庆二外这所重点中学读书。

见到徐誉舒的班主任时,父亲徐远侠最初非常开心。

他说:儿子的学习很有主动性,我一点都不担心,就是他的性格太懦弱。孩子以前一直是女老师在教,被同学嘲笑不阴不阳的;我想让男老师对儿子的性格产生影响,把他教育成一个性格硬朗的男子汉。

但是事与愿违,徐誉舒不仅没有因为男老师的阳刚教育而变好,反而从初二开始恶化了,并出现了抑郁等迹象。

在作业本里,他记录自己为了融入集体,获得认同,不惜装疯卖傻,讨好同学。但是无济于事,这个敏感的少年,就像同龄人中的异类,无论怎么努力,总是漂泊在群体之外,因为他不符合同龄人对男孩的定义和理解。

他不够阳刚。

父亲徐远侠发现了他的异样,并向他所在的班主任求助。

而老师的回应是: 一个男子汉动不动就要死要活的,不好。

可以说,父亲徐远侠对于儿子的教育虽然超前,但扛不住大环境的整体性滞后。

他对儿子说,要宽容别人,于是文弱本分的徐誉舒,习惯于默默忍受,一味包容。

可是,他的包容和理解,没有换来别人同等的包容和理解,而是嘲笑和排斥的升级。

于是,沉默,敏感,早熟的少年,变得越来越沉默,抑郁,痛苦,甚至多次爬上窗台跳楼。

学校方面也组织了精神科老师进行诊断,但检查结果是:简单的心理障碍,无需药物和住院治疗,做一些心理疏导就好。

一直到2018年春节前,承受不了精神摧残和折磨的徐誉舒,自己跑到医院做检查,才被医生检查出: 抑郁症和易性癖。

虽然检查的结果很糟糕,但是,对于徐誉舒来说,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珍贵,因为这意味他终于可以解释自己的不同,自己内心困惑的原因了。

就像一个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时,他会陷入自我责备,内疚,困惑,但是,如果检查出有抑郁症,那结果就不一样了,医生会告诉他,你这样的反应是正常的,因为你的情绪生病了。

可是,就算一个精神或情绪方面出问题的人,终于说服自己接纳自己之后,社会的无情排斥和不理解,也会给他当头一棒,让他明白,你自己接受了,但社会不接受,你就会成为一个异类,被排斥在社会文化之外。

对于徐誉舒的问题,专业医生的建议是:现在不管他,过几年就好了。

父亲徐远侠的态度是:孩子想吃雌激素、购买女性服装,还提到过变性要求,我没法接受。

学校的态度就更加耐人寻味了,一直劝他回来上学。

所有人都选择无视他的异样,他的心灵煎熬,他的痛不欲生,而只希望他快点生活的像大多数正常人一样,变得更阳刚,心理更强大,并且,保持学习的遥遥领先。

对于让徐誉舒回学校的决定,他的父亲后来在采访中表示:孩子很聪明,当时我认为在学习上他很快会追上来,考上大学就能抵消软弱、自卑,病自然就好转了。

即便少年千千万万次的求助了,可所有人给他的回答都是,慢慢就好了......

并在在学校看来,一切都很正常啊,他很乖,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他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即便他多次在作文里,记录自己被确诊抑郁症和易性癖的事情,记录自己曾经用镜子碎片自残。

但老师的点评是: 孩子,恕我直言,你想多了。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啊!

2017年夏天,徐誉舒再次被保送到本校的宏志班读高中。

徐远侠说:我心里最放不下的,还是儿子的心理健康。

他多次求助于老师:孩子学习不要你们担心,请多帮我关心他的心理状况。为看好这个孩子,我几乎都要向他们跪下求情了。

徐誉舒去世后,认识他的电脑维修师傅对他的评价,也许最为中立。

针对他的才华,这位师傅说:小徐特别聪明,电脑知识娴熟,对一台电脑的维修方案,我要想好几分钟,他几秒就出来了。

针对他的性格,这位师傅说:但是他性格阴郁,总闷闷不乐的,说话女性化明显。

针对他在学校的经历,这位师傅说:明显感到他在学校遭遇了重大的压力。

针对他的家庭教育,这位师傅说:他在家更像在教育局,父亲对他的学习要求严苛,态度固执、粗暴。和同学出去玩,他也被规定20分钟必须回来。我向老徐提过意见,说应该给孩子更大的空间,不能管得太紧。

但是,父亲徐远侠依然认为学校的原因更大,并举了几个例子。

学校不关心孩子的心理状况: 一次,誉舒的手机在宿舍被偷,他伤心得情绪失控,因为这个手机价值两千多,被他视为宝贝。我被通知去了学校,老师不查明是谁偷的,却认为学生带手机进校是违纪的,对手机突然失去的那种心理伤害避而不提。

也不关心孩子被霸凌: 初二放暑假,誉舒回到家第一天,我就发现他的一件运动休闲衣被撕成一绺一绺的,问他怎么了他一声不吭。是孩子自己撕坏的,还是同学撕坏的,至今不知。

孩子情商不高,又比大多数同学优秀,招致了孤立: 徐誉舒在一次课堂发言时引用国学经典侃侃而谈,引来同学无数惊奇和羡慕的目光;可第二次发言他再次引经据典时招来了哄堂大笑。他的优秀是多数同学认可的,但他的急于过度表现就引发大家的疏远了。他情商不行,这肯定让他的内心很受伤害。

校方明知孩子心理有问题却不作为: 从初中到高中,多次向学校老师说明儿子的心理问题,但没有得到学校应有的重视和关注。打电话的次数多了,心里辅导老师后来拒接我的电话,怎么打都打不通了;儿子高中的班主任老师甚至对我说:老徐啊,孩子乖得很,精神状态很正常,我看你才需要去看病。

而校方事后的态度是:学校有五千多学生,为什么只有你的孩子跳楼?

因为家长和校方就责任问题争执不下,徐誉舒的尸体已经在殡仪馆里停留五个多月了。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徐誉舒在遗书里,向自己心仪的女孩示爱说:「我爱你」是最简短的故事,三个字,主谓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全都包含在内了。原谅我嘴拙,从未完整地将它讲出来,那么现在是最后一次了。现在直至永远,无论何地,我爱着你。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徐誉舒在遗书里,记录自己的人生梦想说:我想成为一个读书人。读书人勇于背负,读书人说话掷地有声。可惜,思考、写作是最消耗生命力的事。面对着越来越沉重的过去,复杂的现在,虚无缥缈的未来——我没有资格背负它们。

这个在双十一的购物清单里,买了泡面和饮料,游戏卡和随身听,大多数同龄男孩都会买的东西以外,还买了女士长直假发,抹胸式内衣,长腿袜,以及性感内裤。

前者,让他拥有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的,被社会鉴定的先天生物性别,而后者,却挑战了大多数人高度二元主义的性别认知。

因此,这个跨性别的天才少年,从五楼纵身跃下,最后送进医院时,肋骨骨折,肺部挫伤,失去呼吸功能。

「我无法呼吸」,大约是他最后的感受,唯一庆幸的是,他再也不用经历这种缺氧的,窒息感了。

一项调查显示,自杀是15至24岁之间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这些自杀的少年和青年,在生命的最后,都经历了压倒性的情绪激增,超过了他的情绪负荷,才导致他在极度的绝望,恐惧和孤立中,而选择了结束生命。

许多尝试自杀的人后来表示,他们不是真的想死,生存的愿望依然很强烈,但是,他们没有看到其他选择。

自杀的大多动机都是绝望。

是什么导致如此强烈的绝望?是什么导致这种无路可走的感觉?

心理学家认为: 社会环境就像守门员,可以阻止那些它认为不适合这些环境的人加入。

因为他们感到被阻挡在这种大环境之外,因为他们感觉没有可以被容身的地方,所以,他们选择了永远的离开。

我想,如果我们不致力于培养更包容的表达空间,更宽容的社会土壤,更理解的文化环境,那么徐誉的死就是为了提醒我们:我们不配拥有天才。

就像我上一篇关于杨丽萍的文章,有些读者的评论,让我深切的体验到这种窒息感,并自觉我们不配拥有杨丽萍。

也是因为如此,我越来越坚持认为,构建一个更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每个人都学会将多元性和包容性,作为构建自己价值观的基础。

尊重人的天性和多样性,理解每个人出自不同的背景和家庭,经历过你想象不到的事情,拥有你不曾体验过的人生。

唯有如此,你才能摘下有色眼镜,偏见的眼镜,看待这个真实的世界。

你可能不知道,80%的残疾人是几乎不会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们看到他们的艰难,却鼓励他们坚强,我们看到他们的不适,却选择无视。

我们的社会文化对待残疾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那些小众和少数人群?

不要说活着本就很难,人生本就很复杂,生存本就不易,这些不是你为难别人,让事情复杂化,让少数群体更孤立的借口。

生活的艰难,是提醒我们要彼此体谅,帮扶,而不是相互为难。

当你看不惯某个人的生活方式,而她的生活并没有影响到你,危害到社会的时候,请进行自我教育,你看不惯也许是你的狭隘认知跟不上时代了;

当你看不惯某个人的特殊癖好,而这由他的先天基因决定,后天自我喜好选择时,只要没有威胁到社会,请保持礼貌性闭嘴。

你不是标准模板,不是出自完美模具,没有理由所有人都要按照你的方式生活。

换言之,就算你出自这个社会最完美的模具,也要理解,有人天生不会被任何模具定义。

文 | 巴黎夜玫瑰

图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