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主义与陪伴我们成长的王尔德童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1

作为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运动主将,王尔德更因其为数不多的童话作品闻名于中国读者。《快乐王子》、《夜莺与玫瑰》等文辞优美、情感真挚的篇目位列各儿童故事选集,塑造出善良美丽却拥有悲伤结局的快乐王子、为爱用荆棘刺穿胸膛的夜莺等深入人心的形象,陪伴了大部分阅读者的童年。然而,王尔德的童话创作仅是其文学生涯的冰山一角,从王尔德童话窥探其唯美主义主张,可深入了解19世纪英国时代特点与同时期文学特征。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年出生于英国统治下爱尔兰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生活优渥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其文学作品涉及童话、诗歌、小说、戏剧、论文等多个领域,并以唯美主义理论贯穿他的文学创作生涯。王尔德一生共写了9篇童话,集于1888年的《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和1891年的《石榴之家》,篇目分别为《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快乐王子》、《夜莺与玫瑰》、《自私的巨人》、《忠实的朋友》、《了不起的火箭》),《石榴之家》(《年轻的国王》、《西班牙公主的生日》、《渔人和他的灵魂》、《星孩》)。9篇童话虽多有王子公主、美人鱼等传统童话题材,但细究内容不难发现,王尔德童话有极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与隐喻,展现出超越童话之外的内涵。

纵观西方文学发展历史,尽管持续时间很短,唯美主义文学思潮却拥有连接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重要桥梁作用,推进了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过渡发展。唯美主义发源地在法国,艺术纲领即“为艺术而艺术”,强调“反功利的美”在文艺作品中的地位。1918年,法国哲学家库辛在《美学和宗教问题》里首次使用此主张,后经戈蒂叶、波德莱尔等人完善推进,并由英国唯美主义者们进行本土化。王尔德就是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唯美主义文艺理论,且使之付诸生活与文学创作方面的实践,为同时代产生较大影响。

因其较系统的唯美主义理论、文学创作以及生活中极为个性的唯美作风,在某种意义上,王尔德已经被贴上了“唯美主义的符号”的标签,他的唯美主义观点主要内容有四:一是形式是艺术的最高法则,文学创作应注重形式的美,而非注重感情;二是“生活模仿艺术论”,王尔德认为生活模仿艺术,生活事实上是镜子,艺术却是现实,把艺术提升至一个极高的地位;三是无法超越道德的超道德性,王尔德在《<道连· 葛雷的画像>自序》中写道,“书无所谓道德的或不道德的,书有写得好的或写得糟的,仅此而已。”即文学除了审美功能外,无需有标准的道德规范;四是文学作品具有独立的个性,此个性有别于浪漫主义人性之个性,是独立于作者之外作品的个性,因此,批评家在批评文学作品时,无需独立自我纯客观批判,应加入批评家自己的思想。

以上观点决定了王尔德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大量使用矛盾语、夸张、比喻、反讽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呈现出精心雕饰的超现实的美。 观至王尔德童话作品,亦可看出其中华美的文学辞藻、缺失道德评价的人物形象、难以确定的情感判定等特点,展现出极具王尔德个人特色的童话风格。

童话作品想象力丰富,不囿于现实束缚,因此童话创作十分符合王尔德关于“重形式且超越生活”的文艺论点,王尔德的童话创作从而也成为其唯美主义思想的重要呈现方式之一。王尔德童话固有传统童话的元素,如无生命物人格化、塑造超现实的夸张形象、美人鱼女巫类想象人物等。当然,除传统童话元素外,王尔德童话的独特性也十分值得讨论,此将使王尔德童话超越儿童读物范畴,呈现其深刻的个人内涵与时代色彩。

首先是唯美的语言,对形式美的推崇使王尔德童话拥有较传统童话更华丽的表达语言,以使读者通过文字直接体验文学之美。 如《快乐王子》中芦苇在湖面泛起点点涟漪、小燕子向快乐王子讲述的奇妙旅行经历,《夜莺与玫瑰》中玫瑰树对玫瑰的赞颂、夜莺刺穿胸膛唱歌的描写,《西班牙公主的生日》里有关公主的服饰描写、花园描写,均用华美的辞藻、有韵律的语言表达。尽管这类描写并不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但王尔德仍费尽心思,刻画文学之美。同时,王尔德仍着力建立规整的童话结构,如《快乐王子》、《渔人和他的灵魂》等运用严整的反复结构,填充不同的故事情节,可使阅读者直接通过形式推断故事情节。此外矛盾语、夸张、比喻、反讽等修辞手法在王尔德童话中也颇为常见,一一展现他童话作品的文字美。

其次是模糊的道德评价,王尔德童话的许多人物兼具道德与非道德两面,这与他“无法超越的超道德”艺术理论相关。 王尔德童话中通常不会对此类人物进行直观道德评价,而是创造“美”让读者产生愉悦之感,并由读者自己辨别社会伦理道德。如《渔人和他的灵魂》中,渔人作为较为正面的形象忠贞于美人鱼的爱情、为爱殉情,但为爱抛弃灵魂、为美抛弃美人鱼却显出“恶”的一面。正如渔人自己所言,“我看到过恶,也看到过善”,渔人的善恶两面性最终因“美”获得上帝的宽恕,却始终没有体现作者王尔德的道德判断态度。

最后是享乐的态度, 此特点在《年轻的国王》一文表现尤为明显,年轻的国王对“美”有一种近乎执着的崇拜——毕恭毕敬地跪在威尼斯伟大的画作前、出神地凝望希腊宝石、用嘴唇贴在古代雕像的大理石前额……但年轻的国王最终选择放弃奢华的加冕服饰,并得到上帝的亲自加冕,可以看出王尔德独具特色的享乐态度,即王尔德的享乐是建立在美学基础上的享乐,而非代表财富的纯物质享乐,这种享乐态度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理论有关“艺术之美”的论断在童话作品中另一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王尔德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社会科技发展和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英国社会整体受商品经济、世博会展览等新鲜事物的冲击,人们对产品的使用价值关注逐渐转向产品形象价值的发现;此时,传统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发生巨变,商品、个人利益的追捧之风肆虐。这些时代背景对王尔德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主要有二,分别是王尔德文学向文化消费潜在靠拢,以及其作品内容超道德的心理状态“反向形成”。

很多学者认为,王尔德文学创作具有矛盾性,唯美主义者躲进艺术象牙塔,追求独立庸俗世界的唯美世界,却在实际创作中无时无刻不受到现实影响。19世纪的艺术家们不再受到皇室的资助,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个社会背景让王尔德创作在无形之中形成艺术象牙塔与庸俗世界的矛盾,他的童话大量使用饱含商品性质的物质描述,精美的钻石、中国的瓷器、华美的服饰也都展示出他受到当时商品社会的大力影响。

艺术与现实的矛盾激化了王尔德对现实商品经济社会中所存在的非道德反叛,故而提出“超道德”的文艺理论。这在行为心理学中可以得到佐证,行为心理学术语“反向形成”即“一个陷入反向形成的人因压抑引起焦虑的情感, 然后激烈地表现了恰恰相反的情感。”他们往往“表现为以某种叛逆的方式反抗当时被认为是主流或具有权威的社会思潮,而实际上却执著于对生命中的真、善、美的追求。”可见,王尔德童话对道德的模糊评述与“超道德”反叛,事实是建立在对“真善美”的极致追求的基础之上。

综上所述,陪伴我们成长的王尔德童话不仅仅单纯是普通的儿童读物,更蕴含着唯美主义者复杂的矛盾心态以及19世纪英国的经济社会形态缩影。常言道,不同时期阅读相同的文学作品会有不同的体验与感触,阅读王尔德童话尤其如此。“为艺术而艺术”、“生活模仿艺术”、“无法超越的超道德性”等王尔德唯美主义论颇有特性,王尔德个人游戏社会、浮夸作风的唯美主义生活态度也在文坛极具趣味。从王尔德的童话创作讨论其唯美主义,可以见微知著地感受王尔德的美学观念,以及独具王尔德特色的文学“真善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