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模式下,还花大量的时间写测试用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1

如果你点开了链接,看到了本文章,我想你一定被文章的标题吸引了进来,或许你们会说又是标题党。标题党就标题党吧,你们肯定会看完的
刚开始接触测试的朋友,对测试用例(case)一定不陌生,它是测试的基本功。或许你已经被他磨平了棱角. 可能在几年之前,测试用例的编写和执行是许多IT公司招聘的必备条件之一, 可能不少朋友经常使用Excel编写case 殊不知,随着项目和时间的推移,Excel的文件大小会越来越大,打开速度也越来越慢。加上项目迭达速度的加快,Excel的效率已经明显不够。而且阅读起来也相对比较吃力,下文我将提到敏捷模式下的测试该如何进行。
一、开发和测试通性困扰?
 面对复杂性(需求):不断地修改计计划、不断地增加预算、低劣的产品质量……
 面对复杂性(项目组成员):经常加班到深夜、提交的产品不合格……

二、敏捷开发中的敏捷目的

敏捷宣言

个体和交互比过程和工具更有价值;能的软件比全面的文档更有价值;顾客的协作比合同谈判更有价值;及时响应变更比遵循计划更有价值。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三、传统测试和敏捷测试区分:

3.1 传统的测试

1.守门员:质量保证者,阻止那些不可靠的、无效的、充满BUG的版本发布。

2.信息提供者:提供大量积极的、关于项目开发的状态的信息。告诉大家哪些功能正常工作、哪些功能不能正常工作、哪些BUG必须处理。

3.2、某大厂敏捷测试

测试和开发的角色界线变得模糊。有些人主要做测试工作,有些人主要做开发工作,但是在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所有人都会被号召起来测试或支持测试的工作。

更多职责:帮助开发人员理解需求,尽早确定测试规范。

四、敏捷测试用例的设计和评审要素

4.1、基于需求的用例场景来设计测试用例

1.基于需求的用例场景来设计测试用例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因为它直接覆盖了需求,而需求是软件的根本,验证对需求的覆盖是软件测试的根本目的。

2.把测试用例当成"活"的文档,因为需求是"活"的、善变的。因此在设计测试用例方面应该符合敏捷的"及时响应变更比遵循计划更有价值"这一原则。

3.测试用例的设计不是一个阶段,测试用例的设计也需要迭代,在软件开发的不同的阶段都要回来重新审视和完善测试用例。

**4.2、敏捷测试用例设计原则

通常我们所看到的测试用例的设计是其中一项。

测试用例可以写得很简单,也可以写得很复杂。最简单的测试用例是测试的纲要,仅仅指出要测试的内容,如探索性测试中的测试设计,仅会指出需要测试产品的哪些要素、需要达到的质量目标、需要使用的测试方法等。而最复杂的测试用例就像银行取款机系统中工作指令系统界面一样,会指定输入的每项数据,期待的结果及检验的方法,具体到界面元素的操作步骤,指定测试的方法和工具等等。

测试用例写得过于复杂或过于详细,会带来两个问题:一个是效率问题,一个是维护成本问题。另外,测试用例设计得过于详细,留给测试执行人员的思考空间就比较少,容易限制测试人员的思维。

测试用例写得过于简单,则可能失去了测试用例的意义。过于简单的测试用例设计其实并没有进行"设计",只是把需要测试的功能模块记录下来而已,它的作用仅仅是在测试过程中作为一个简单的测试计划,提醒测试人员测试的主要功能包括哪些而已。测试用例的设计的本质应该是在设计的过程中理解需求,检验需求,并把对软件系统的测试方法的思路记录下来,方便辅导后面的测试。
请看如下一个例子:

现在有一个 PC 客户端的命令行工具,这个工具可以接收三个命令行参数,其中,前两个是数字,最后一个是运算符,运算符只支持加减乘除四种,工具的功能就是把前两个数字使用运算符做下运算,然后输出运算结果。

我们来看下面的用例:

第一种风格,完全是遵循脑图的本来用法,属于层级递进式,前面层级都是后面层级的前置条件,需要把每一个分支的所有层级全部组合到一起,才是一条完整的用例
第二种风格,是按照要素归类的方式,每一层都是同一要素的不同类别,细化到的最后一级就是一条完整用例,前面的层级只是为了让分类清晰,为了把后面一大坨的最终用例更有条理的进行展示。

二种风格的用例各有优点
第一种风格适合做需求分析,通过思维的逻辑发散,把不同的路径通过脑图进行展现,从而激发更多的灵感。
但是测试用例是针对已经固定的需求和实现来做覆盖,它的前提是固定的,我们用脑图需要做得,就是把已有的需求和实现,转换为用例后,再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呈现。
我们需要的,一方面是合理的拆分,比如第二种格式里的第一层,我们按照输入、输入顺序和输出分成三块,后续继续按第一个参数、第二个参数和第三个参数这种方式进行更细的划分,所以条理性还是蛮清晰的。
这种格式的用例,在做用例评审时,可以很方便的和需求进行一一对应,能够很快的确认需求覆盖率。
另一方面,这种格式的用例,对于用例执行者也是比较友好的,执行者可以只关注用例的最后一个节点,按照指定策略执行就行了,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种用例会比第一种用例效果更好,如果是第一种格式,需要每次都从头看到尾,很容易出错。不过笔者相对来说喜欢第一种,通过不同路径脑图进行展现,激发更多的灵感。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51testing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