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战役与成语典故对应不正确的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4

『壹』 古代战役中的成语典故

古代战役中的成语典故:一鼓作气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 ”。(“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补充说明:“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出处《左传·庄公十年》

『贰』 下列成语与战役相匹配的是( ) A.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B.纸上谈兵——桂林之战 C.围魏救赵——淝水之战

A
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回。釜:锅。把饭锅打破答,把渡船凿沉。《孙子兵法》所说的“焚舟破釜”虽然也表示誓死决战的意义,但尚未形成后世常谈的典故故事。至《史记》所载“项羽破釜沉舟”事,才具备了典型性:项羽前锋军救巨鹿,初战少利,项羽便率大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厉士气。终于杀苏角,虏王离,大败秦军于巨鹿之野。
后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反顾。

『叁』 下列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破釜沉舟——刘邦 b. 增兵减灶——孙膑 c. 赤

C 略

『肆』 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 A 隔岸观火 B 暗度陈仓 C 背水一战 D 破

破釜沉舟
pò fǔ chén zhōu
成语解释釜:古代的一种锅;舟:船。砸碎锅子;凿沉船只。比喻战斗到底。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成语简拼PFCZ
成语注音ㄆㄛˋ ㄈㄨˇ ㄔㄣˊ ㄓㄡ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破釜沉舟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的决心很大。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釜,不能读作“jīn”。
成语辨形釜,不能写作“斧”。
成语辨析“背水一战”与破釜沉舟都有“决一死战”的意思。但破釜沉舟含有“不顾一切;战斗到底”的意思;“背水一战”表示“拼死干到底;以求得胜利”的意思。
近义词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
反义词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举棋不定
成语例子只要我们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就能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英语翻译burn one's boats
日语翻译のるかそるかでやる,一(いち)か八(ばち)かの决心(けっしん)でやる
俄语翻译сжечь свои корабли
其他翻译<德>seine Schiffe hinter sich verbrennen <den Rubikon überschreiten><法>briser ses vaisseaux <être décidé à vaincre où à mourir>
成语谜语 项羽砸锅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下面,讲一个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
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伍』 1.我国古代的很多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下列成语与古代事件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退避三舍——城濮之战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比喻为避免冲突而向对方作出让步。

『陆』 与官渡之战有关的成语

与官渡之战有关的成语

1、倒屣相迎:

读音:【dào xǐ xiāng yíng】

释义:屣:鞋。古人专家居脱鞋席地属而坐,争于迎客,将鞋穿倒。形容热情欢迎宾客。

出处:《三国志》卷二十一。

2、以少胜多:

读音:【yǐ shǎo shèng ō】

释义::以少量的精兵强将,战胜强大的敌人。

出处: *** 《我们有信心把中国的事情做得更好》:“抗日战争打了八年,抗美援朝打了三年,我们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传统。

3、骄兵必败:

读音:【jiāo bīng bì bài】

释义:骄傲的军队必定打败仗。

出处:《汉书·魏相传》:"恃国家之大,矜人民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6)下列战役与成语典故对应不正确的是扩展阅读: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它实现了地区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柒』 下列成语与战役相匹配的是( ) A.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B.纸上谈兵——桂林之战 C.围魏救赵——淝水之战

A.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