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剑名刀都有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11-23
万仞:

古代名剑。郭于章《剑记》:“西晋寮有旌阳令许逊者,得道于豫章山,江中有蛟为患,旌阳没水投剑斩之,后不知所在,项渔人网得一石匣,鸣击之声数十里,唐朝道王为洪州否刺史,破之得剑一双,视其铭,一有许旌阳字,一有万仞字。”

龙剑:

古代名剑。刘禹锡《武陵观火》:“晋库走龙剑,吴室荡燕雏。”柳宗元《闻歌》诗曰:“翠帷双卷出顷城,龙剑破匣双月明。”

照胆:

古代剑名。南朝.梁.陶弘景《刀剑录》载:“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岁次午铸一剑,长三尺,铭曰‘照胆’,古文篆书。”

金剑:

古剑的一种。《刀剑录》:“章帝建初八年,铸金剑令投于伊水中,以压人膝之怪。”

王氏剑:

古代名剑。《五代史.冯晖传》:“吾闻王氏剑,天下利器也。”

大剑:

古代剑名。《五代史.史弘肇传》:“周太祖出镇魏州,弘肇议带枢密以行,苏逢吉场邻以为不可,弘肇恨之,明日会饮窦贞固第,弘肇曰:‘安朝庭定祸乱,直须长剑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

大梁氏剑: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命陶弘景所造神剑13口,称大梁氏剑。《剑记》:“梁武帝命陶弘景造神剑十三口,以象闰月。”又引《水经注》:“梁国多沼,时池中出神剑,至令其民像而作之,号大梁氏剑。”

隋刃:

亦名浪剑。剑身用毒药炼铸,伤人即死。《新唐书.南诏传》:“隋刃,铸时以毒药并冶,取迎曜如星者,凡十年用成,淬以马血,以金犀饰镡首,伤人即死。浪人所铸故亦名浪剑。”(注:浪人,指行踪不定之人)。

浪人剑:

古代名剑。为浪人(行踪无定者)所铸。《会要》:“贞观元十年九月辛卯,南诏献锋槊、浪人剑。”亦名“浪剑”。

玉柄龙:

古代名剑。《事物异名录.武器.剑》:“汾阳王(郭子仪)诞日,裨将以父所宝玉柄龙奉之。”

青龙剑:

唐代名剑。唐.殷成式《酉阳杂俎》:“唐开元中,河西骑将宋青春每阵,常运剑大呼,……吐蕃曰:‘尝见青龙突阵而来,兵刃所及,若叩铜铁,谓为神助将军也。”

疥痨宾:

古代剑名。《唐书.顾彦辉传》:“养子瑶,尤亲信,彦辉以所佩剑号疥痨宾佩之。”

青霜:

古代名剑。此剑之剑光青凛若霜雪,故名。唐.王勃《腾王阁序》:“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鸦九剑:

唐代铸剑师张鸦九所造之剑。唐.白居易《鸦九剑》诗:“欧治子死千年后,精灵暗授张鸦九,鸦九铸剑吴山中,天与日时神借功。”

灵宝剑:

古代名剑。宋.沈括《梦溪笔谈》:“钱塘闻人绍,一剑削十大钉皆截,剑无纤迹;用力屈之如钩,纵之铿锵有声,复直如弦。古之所谓灵宝剑也。”

裴旻剑:

古代利剑。宋.文同:“交柯挥电裴旻剑,乱蔓漓张晓笑。”

鞘剑:

古代剑名。《元史.何实传》:“实来归,大将木华黎与论兵事,奇变百出。遂引见太祖,献军民之数帝大悦,赐鞘剑。命从木华黎选弃前锋。”

破山剑:

古代剑。《珊瑚钩诗话》:“有农夫耕地得剑,磨洗适市,值贾胡售以百千,未可,至百万,约来日取之。夜归语妻子,此何异而价至。是庭中有石,偶以剑指之,立碎。诘旦,胡人载镪呈,则叹叱曰:剑光已尽,不复买。农夫苦问之。曰:是破山剑,唯一可用,吾欲持之破宝山耳。”

青蛇:

古代剑名。《万花谷》载:“龟文、龙藻、白虹、青蛇……皆剑名也。”

火精:

古代名剑。《杜阳杂编》:“火精剑,建中二年大林国所贡。云其国有山,方数百里,出神铁。其山有瘅毒,不可轻为采取。若中国之君有道,神铁则自流炼之为剑,必多灵异。其剑之光如电,切金如泥。以朽磨之,则生烟焰;以金石击之,则火光流起。唐德宗时,上将幸奉天,自携火精剑出内殿,研槛上铁狻猊,应手而碎,乃乘舆夜,待从皆见上仗数尺光明,即剑光也。”

折铁宝剑:

古代名剑。状似刀,仅一侧有刃,另一侧是背,上有一窄凹槽。剑身中间印有宽凹槽,长3尺4寸3分,重仅1斤4两。《拳剑指南》谓:“状极古雅,有刚柔力,能弯曲自如。单双手持之,无往不利。此是古大将所用折铁宝剑。”

干将:

古代名剑名。干将,本人名,相传他与其妻莫邪铸有名剑二枚,因以名其剑。《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请干将作名剑二枝。干将者,吴人也;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金铁之精不流,于是干将夫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一说干将、莫邪铸剑,铁汁不流,莫邪投身于炉而成剑。

吴干:

指春秋时期吴国名剑“干将”。《战国策.赵策》:“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金试则截盘义。”《吕氏春秋.疑似》高诱注:“吴干,吴之干将者也。

雌雄剑:

①古代名剑。晋.王嘉《拾遗记》载:昔吴国武库之中,兵刃铁器,俱被物食尽,而封署依然。王令检其库穴,猎得双兔,一白一黄。杀之,开其腹,而有铁胆肾,方知兵之铁为兔所食。王乃召其剑工,令铸其胆肾为剑,一雌一雄。号‘干将‘者雄,号;‘莫邪’者雌。其剑可以切玉断犀,王深宝之,遂霸其国。”②指插于一鞘之双剑,二剑把扁平,剑身一边平,另一边有脊,相合成一剑之形。

莫邪:

古代宝剑名。或作“镆邪”、“镆铘”、“莫铘”。唐.陆广微《吴地记.院门》载:吴王阖闾使干将铸剑,铁汁不流。干将妻莫邪问该如何办,干将说:从前先师欧冶子铸剑时,曾以女子配炉神,即得。莫邪闻言即投身炉中,铁汁出,铸成二剑。雄剑叫“干将”,雌剑叫“莫邪”。一说莫邪断发剪爪.投于炉中,而后剑成。

龙渊:

古代宝剑名。相传春秋时楚王令欧冶子、干将师徒铸铁剑。欧冶子、干将作成铁剑三支:一名龙渊、二名太阿、三名工布,献给楚王。楚王见后非常高兴,问道:“何谓龙渊、太阿、工布?”答曰:“欲知龙渊,观其状,如登高山,临深渊;欲知太阿,观其(纹),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纹)从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绝。”(见《越绝书.外传记宝剑》)“(纹)”即刃上碎锦式花纹。唐人为避高祖李渊讳,改“渊”为“泉”,因称“龙泉。”又相传晋代张华见斗、牛二星之间有紫气,后使人于丰城狱中掘地得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见《晋书.张华传》)。

龙泉:

古代名剑。亦称“龙渊剑”。出自河南西平县。取当地龙泉水淬剑而得名。《东观汉记》:“章帝赐尚书剑,韩棱渊深有谋,故得龙泉剑”。又,浙江龙泉县所铸之剑,亦称“龙泉剑”。

丰城剑:

古代名剑。即龙泉、太阿剑。《晋书.张华传》;“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外紫气。及吴平之后,紫气愈明。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伟象,乃要焕宿,因登楼仰观。华曰:‘是何祥也?’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大耳。’华曰:‘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华即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得一石函,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焕遣使送一剑与华,留一自佩。”

太阿:

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欧冶子、干将所铸。也作“泰阿”。《战国策.韩策一》:“韩卒之剑戟,……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史记.李斯列传》:“服大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参见“龙渊”。

太哥:

“太阿剑”之异名。敦煌遗书《王陵变文》:“不可别物,请大王腰间太哥宝剑。”

泰阿:

春秋时期名剑之一。这作宝剑的通称。为铸剑名师欧冶子、干将所铸。见《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史记.李斯列传》:“今陛十……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一作“太阿”。参见“太阿剑”条。

胜邪:

春秋时期越国冶师欧冶子所铸五大名剑之一。参见“湛卢”条。

工布:

古代名剑。《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汇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参见“龙渊”

磐郢:

古代名剑。《吴越春秋》:“吴王得越所献宝剑三枚。一曰鱼肠,二曰磐郢,三曰湛泸。”一作“豪曹”。

湛卢:

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人欧冶子所铸。《越绝书.外传记宝剑》:“欧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钩,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吴王阖庐之时,得其胜邪、鱼肠、湛卢。”杜甫《大历三年出瞿塘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

另:春秋时期越国冶师欧冶子所铸五大名剑之一。晋.左太冲《吴都赋》:“吴钩越棘,纯钧湛泸。”相传欧冶子所铸五大名剑为三大二小。其大者有湛卢、纯钧、胜邪;其小者有鱼肠、世阙。湛泸宝剑因通体“湛湛然黑色也”(宋.沈括《梦溪笔谈.器用》)而得名。一作“冗卢”。

鱼肠:

春秋时期越国冶师欧冶子所铸五大剑之一。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宝剑》:“阖闾以鱼肠之剑刺吴王僚。”参见“湛卢”条。

蟠钢:

“鱼肠”剑之别名。宋.沈括《梦溪笔谈》:“鱼肠即蟠钢剑也。”亦称松纹剑。参见“鱼肠”条。

松纹:

古代名剑“鱼肠”之别称。《梦溪笔谈》:“鱼肠,即今蟠钢剑也。又谓之松经纬度。”

巨阙:

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人欧冶子所铸。《荀子.性恶》:“阖闾之干将、莫邪、巨阙、辟闾,皆古之良剑也。”参见“湛卢”。

纯钧:

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人欧冶子所铸。《越绝书.外传记宝剑》:“越王勾践有宝剑五,闻于天下。客有能相剑者名薛烛,王召而问之,(客曰)……扬其华,(揪)如芙蓉始出,观其(纹)(花纹〉,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此所谓纯钩耶。”参见“湛卢”。

纯钩:

古代宝剑。“纯钧”之异名。《淮南子.修务》:“夫纯钩,鱼肠之始下型,击则不能断,刺则不能入,及加之砥砺,摩其锋鄂,则水断龙舟,陆团犀甲。”参阅“纯钧”条

淳钧剑:

古代名剑。相传为欧冶子所炼。《淮南子》:“山崩而落洛之水涸,欧治子而淳钧之剑成。”亦名纯钧剑。

燕支:

古代名剑。《广雅.释器》:“断蛇、鱼肠、纯钩、燕支、蔡愉、属镂、干胜、墨阳,并称名剑。”

蔡愉:

古代名剑。参见“干胜”条。
飞景: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铸造的三把宝剑之一。曹丕《曹论》:“建安二十四年二月壬午,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浃以清漳,光似流星,名曰飞景。”一作“蜚景”。元仓子曰:“蜚景之剑,威夺百日,气成紫霞。”

流采: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铸造的三把宝剑之二。参见“飞景”条。

华铤: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铸造的三把宝剑之三。曹丕《典论》:“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以为三剑:一曰飞景,二曰流彩,三曰华铤。俱长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五两,淬以清漳,励以,饰以文玉,表以通犀。”

孟德剑:

三国时曹操所用之玉剑。因曹操字孟德,故名。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魏武帝曹操,以建安二年,于幽谷得一剑,长三尺六寸,上有金字,铭曰‘孟德’,王常服之。”

曹操对锋利刃:

刀式古剑。剑背贴护手处有篆文“曹操对锋利刃”,故名。剑身长三尺二寸四分,宽约一寸二分,重一斤七两,贴护手处铸有三朵小花。剑镦与护手皆嵌银精铸,其柄与护手均似刀形。1918年,山东济宁西关古墓中出土。

珠剑:

古代名剑。《南史.羊侃传》:“魏帝壮之,赐以珠剑”。

杨修剑:

古代名剑。为汉末文学家杨修的佩剑。剑身长一尺六寸八分,篆有“杨修”二字,柄长八寸,重十四两。便作圆环形,护手及剑柄、剑鞘均为木质,吞口为紫铜质。《紫剑指南》:“剑式极古,隐约为篆书‘杨修’二字。

白虹:

三国吴大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晋.崔豹《古今注》:“三国吴大帝孙权有六柄宝剑,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紫电:

二国吴在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之二。王勃《滕王阁序》:“紫电青霜,王将军之琥库。”参见“白虹”条。

辟邪:

三国吴大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之三。参见“白虹”条。

流星:

三国吴大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之四。唐.杨炯《杨盈川集.送刘校书从军》诗:“赤土流星剑,鸟号明月弓。”参见“白虹”条。

青冥:

三国吴大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之五。参见“白虹”条

百里:

古代名剑。三国吴大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之六。参见“白虹”条。

千古剑:

古代名剑。《万剑录》载:“孙权以黄武五年,采武昌钢铁作千古剑,万古刀,各长三尺九寸,刀头方,皆是南越炭作之。”

棠溪:

古代名剑。因战国时期棠溪(今河南舞阳县西南)地方出利剑。故以之名剑。《楚辞.九叹.怨思》:“执棠溪以刜蓬兮,秉干将以割肉。”刘勰《新论》:“棠溪之剑,天下之铦也。”亦作剑的代称。

杨家山铁剑:

我国现存最早的铁剑。系湖南长沙杨家山春秋后期墓出土文物。剑通体长38.4厘米,剑宽2-2.6厘米,剑脊厚0.7厘米。

七星剑:

古代名剑。剑身近柄处饰有北斗七星文,故名。《吴越春秋》:“伍子胥过,解剑与渔夫曰;“此剑中有北斗七星文,其值百金。”

补遗:

葱:

齐桓公剑。《荀子.性恶》

阙:

姜太公剑。《荀子.性恶》

录:

周文王剑。《荀子.性恶》

曶:

楚庄王剑。《荀子.性恶》

辟闾:

阖闾剑。《荀子.性恶》

坚利侯:

安禄山剑《古今注》

夺命龙:

蜀王建剑《古今注》

兰叶:

《小知录》引《山堂肆考》

流黄、挥精:

《小知录》上元夫人剑《锦绣万花谷》

青萍:

《陈琳.答东阿王笺》:“君侯体高世之才,秉青蓱(萍)、干将之器。”

结绿:

《李白.与韩荆州书》:“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

腾空颛:

顼所有,拾遗记曰:“颛顼高阳氏有此剑,若四方有兵;此剑飞赴指其方,则克在匣中常如龙吟虎啸”

禹剑:

夏禹所铸,腹上刻二十八宿,面文明星晨,背记山川,藏之会稽山

启剑:

夏王启铸,铜,三尺九寸,後藏之秦望山

太康剑:

夏王太康铸,铜,三尺二寸,太康在位二十九年辛卯三日铸

夹剑:

夏王孔甲铸,牛首山之铁,铭曰“夹”,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甲辰铸

定光:

殷太甲铸,文曰“定光”,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甲子铸

照胆:

殷武丁铸,铭曰“照胆”,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戊午铸

含光:

殷代,列子曰:“卫周孔其得殷之宝剑,童子服之却三军之众。一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脊练,承景脊练”

镇岳尚方:

周昭王铸,铭曰“镇岳尚方”,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壬年铸五剑各投五岳

骏:

周简王铸:铭曰“骏”,简王在位十四年以元年癸酉铸

越八剑:越王使工人所铸,采金。拾遗记载:“越王以白牛白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剑,名曰“掩日”“断水”“转魄”“悬翦”“惊鲵”“灭魂”“却邪”“真刚”

定秦:

秦始王铸,采北祗铜。铭曰“定秦”,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丁巳铸

神剑:

汉太公所得,命诀载:“太公微时有冶为天子铸剑指太公腰间佩刀曰:‘若得杂冶即成神剑,可以克天下’太公解投冶中剑成授太公”

八服:

汉武帝铸,铭曰“八服”,以元光五年铸凡八剑五岳皆埋之

茂陵剑:

汉昭帝所得,上铭“直千金寿万岁”昭帝时茂陵人献一宝剑故名

毛,贵:

汉宣帝铸,“以本始四年铸,一曰毛二曰贵以足下有毛故为之贵”

衍:

汉平帝所得,上有帝名,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乘胜万里伏:

王莽铸,铭曰“乘胜万里伏”,莽造威斗及神剑皆链五色石为之

更国:

更始刘圣公铸,铭曰“更国”

秀霸:

汉光武所得,铭曰“秀霸”,未贵时在南阳鄂山得之

玉具剑:光武以赐冯异,七尺,冯异传赤眉暴乱三辅,以冯异为征西将军,讨之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舆七尺玉具

剑龙彩:

汉明帝铸,永平元年铸,上作龙形,沉之洛水中,水清时,常有见之者

金剑:

汉章帝铸,金质,建初八年铸投入伊水中

安汉:

汉顺帝铸,铭曰“安汉”,永建元年铸

中兴:

汉灵帝铸,文曰“中兴”,建宁三年铸,同时铸四剑铭文皆同後一剑无故自失

孟德:

曹操所得,上有金字铭曰“孟德”,献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

思召:

袁绍所得,上铭曰“思召”解思召为绍字,古今注:“袁绍在黎阳梦神人授一宝剑,及觉果在卧所。”

蜀八剑:

蜀昭烈帝铸,采金牛山铁,三尺六寸,一备自服,余赐太子禅,梁王理,鲁王永,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各一

镇山剑:

蜀後帝禅造,一丈二尺,廷熙二年造此巨剑以镇剑口山,故名

倚天:

其利断铁如泥,操自佩

青虹:

操赐夏侯恩持之

三剑:

魏太子丕造,一曰“飞星”,一曰“流采”,一曰“华铤”

文士剑:

杨修献魏文帝,文士传杨修以宝剑与魏文帝帝佩之语,人曰此杨修剑也

吴六剑:

吴大帝所有,古今注载:“吴大皇帝有宝剑六,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皇帝吴王:

吴主孙皓铸,文曰“皇帝吴王”,建衡元年铸

步光:

晋怀帝铸,铭曰“步光”,永嘉元年铸

五方单符:

晋穆帝铸,铭曰“五方单符”

隶书:

晋孝帝铸,铭曰“神剑隶书”,以太元元年埋此於华山顶

定国:

宋武帝铸,铭曰“定国”,永初元年铸此剑後入于梁

永昌:

宋废帝昱造,铭曰“永昌”,元徽二年造於蒋山之巅

梁神剑:

陶弘景造,金银铜锡铁五色合为之,文曰“服之者永治四方”,长短各依剑术法,梁武帝依普通中庚子命

镇山:

北魏道武帝造,登国元年帝於嵩阿铸

太常:

北魏明元帝造,铭背曰“太常”

四尺千金剑:

唐晋公王铎所有,剑侠传唐晋公有千金剑,以获李龟寿

火精剑:

唐德宗所有,杜阳杂绵载:“夜见数尺光明斫铁即碎”

酉蕃宝剑:

宋监载:“右相都督张浚请御前降西蕃,宝剑给赐有功将士以为激劝”

古铜剑:

宋苏轼所得,东坡集载:“郭祥正遗古铜剑,东坡谢以诗”

楚铜剑:

宋郑文所得,方舆志载:“宋奉官郑文尝官楚武昌江岸裂出古铜剑,文得之冶铸精巧,非人工所能成者”

安定剑:

明初安定王所贡,咸宾集载:“洪武甲寅安定王遣使贯异剑赐以织金文绮命其酋长立”

二刀:

指雌雄两把古代名刀。《古今刀剑录》:后燕慕容垂以建兴元年,造二刀长七尺,一雄一雌,若别处之则鸣。

五色:

古代名刀。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载:少帝义符以景平元年造一刀,铭曰‘五色。

中山:

古代名刀。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载:后秦姚苌以建初元年造一刀,铭曰中山。

永安:

古代名刀。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载:北京以永安三年,造刀一百口,铭曰永安。

白鹿:

古代名刀。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魏宣武帝恪,以景明元年于白鹿山造一刀,文曰白鹿。

幼平:

古代名刀。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周幼平击曹公胜,拜平虏将军。因造一刀,铭背曰幼平。

司马:

古代名刀。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晋武帝司马炎咸宁元年造八千口刀,铭曰:司马。

兴国:

古代名刀。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晋武帝衍以咸和元年,造十三口刀,铭曰兴国。

百胜:

古代名刀。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李以永建元年造珠碧刀一口,名曰百胜。

安国:古代名刀。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黄武中累功作安国将军,作一佩刀,文曰安国。

赤冶刀:

古代名刀。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魏昭成帝,以建国元年,于赤冶城铸刺刀十口,全镂赤冶宋。

定业:

古代名刀。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齐高帝肖道成,以建元二年造一刀,铭曰定业。

定国:

古代名刀。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宋武帝刘裕,以永初元年铸一刀,铭其背曰定国。

神术:

古代名刀。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前秦符坚,以甘露四年造一刀,用五千二,铭曰神术。

建义:

古代名刀。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西奈乞伏国仁,以建义三年造一刀,铭名建义。

建平:

古代名刀。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赵石勒以建平元年造一刀,用五百金,工用万人,头尖,长三尺六寸,铭曰建平,隶书。

善胜:

古代名刀。《梁书-陶弘景传》载:大通初,令献二刀于高祖,其一名善胜,一名威胜,并为传宝。

威胜:

古代名刀,见善胜条。

朝之:

古代名刀。陶弘景《古今刀剑录》云:明帝鸾以建武二年造一刀,铭曰朝之。

腾马:

古代名刀。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蜀李雄,以晏平元年造刀五百口,文曰腾马。

麟嘉:

古代名刀。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凉吕光,以麟嘉元年造一刀,铭曰麟嘉。

大夏龙雀:

古代名刀。《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又造百炼钢刀,为龙雀大环,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逋;如风靡草,威服九区。‘世世珍之。

文刀:

古代名刀。《唐书-地理表》:忠州贡文刀。

半垂:

古代名刀。《与弟超书》:窦侍中遗促舟全错,半垂刀一枚。

龙刀:

古代名刀。《梁-简文帝》:龙刀横脖上,画尺堕众前。

龙鳞:

①古代名刀。魏文帝《典论》:丕作陌露刀,一名龙鳞。《续汉书》载:龙鳞,御刀也。②古代名匕首。《典论》:魏太子邳造百辟匕首三。……其三状似龙文,名曰龙鳞。

玉环刀:

古代名刀。《南史-刘怀慰传》:齐高帝以怀慰为齐郡。太守手敕曰:有文事必有武备,今赐卿玉环刀一口。

玉把刀:

古代名刀。《宋史-于阗国传》:开宝二年,国王男总贡玉把刀。

安陵:

古人名刀。高启《游侠篇》:新削安陵刀,光夺众目眠。

犵党:

古代名刀。《溪蛮丛笑》:出入坐卧,必以刀自随,小者尤铦利,名犵党。

阮师刀:

古代名刀。杨泉《物理论》:古有阮师之刀,天下之所宝贵也。……其刀平背狭刀,方口洪首,截轻微之绝然发之系,斫坚钢无变动之异,世不百金精求不可得也。

赤刀:

古代名刀。《尚书》:陈宝赤刀大训弘壁琬琰在西序。郑玄注:赤刀者武王诛纣时刀,赤为饰,周之正色。《博物志》:赤刀,周之宝器。

含章:

古代名刀。《典论》:丕造百辟宝刀,……其二彩似丹霞,名曰含章。

灵宝:

古代名刀。《典论》:丕造百辟宝刀,其一文似灵龟,名曰灵宝。

张飞刀:

名刀的一种。三国时期张飞所佩的腰刀。又称新亭侯。《刀剑录》:张刀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珠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

宝钿刀:

古代名刀。《唐史-阿史那社尔传》:太宗美其廉,赐高昌宝钿刀。
鸣鸿刀:

古代名刀。《洞宴记》:武帝解鸣鸿之刀,以赐东方朔,刀长三尺,朔曰:此刀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之雄已飞去,雌者犹存,帝恐人得此刀,欲销之,刀自手中化为鹊,赤色飞去云中。

孟劳:

古代名刀。《谷粱传-鲁僖公元年》:‘公子友谓莒不回:吾二人不相悦,士卒何罪?屏左右相搏。公子友处下,左右回:孟劳?孟劳者,鲁之宝刀也。公子友以杀之。

项羽刀:

相传为项羽所佩之刀。《王侯鲭》:董卓少耕野得一刀,无文,四面隐起山云文,斫王如木。及贵,以视蔡邕,邕曰:此项羽刀。

桂溪刀:

古代名刀。黄庭坚:我有桂溪刀,聊凭东风去。

宿铁刀:

古代名刀。《北名-綦母怀文传》: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出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

银装刀:

古代名刀。《南史-席阐文传》:梁武帝起兵,阐文劝。仍遣客私报帝,并献银装刀,帝报以金如意。

脱光:

古代名刀。《太公兵法》:刀之神,名曰脱光。

朝仪刀:

《刀剑录》:明帝鸾建武二年造一刀,铭曰朝仪刀。小篆书,长四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