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是如何收复台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5-20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五月,康熙帝见招抚不能成功,遂命施琅进兵。在姚启圣准备了充足饷需的支持下,六月十四日晨,施琅在铜山港誓师,统水师2万多人,战船300多艘进攻澎湖,以提标署右营游击蓝理为先锋。十五日晚,清军驻泊郑军未设防的八罩岛和猫屿、花屿。在海上巡逻的郑军哨船发现后,即报知刘国轩,刘国轩闻讯,急命镇守狮屿头、风柜尾、鸡笼山、四角山、内堑、外堑、东峙、牛心湾等各要点之将领,把大炮移到海岸,以防清军寄泊,传令各水师将领驾驶大烦船、鸟船、赶缯船,环泊于娘妈宫前和内堑、外堑、东峙、西峙各要口,准备迎战。宣毅左镇请求乘清军远航疲惫,立足未稳之机主动出击,遭到拒绝。刘国轩认为炮城严密,清船无处可泊,只待风暴突起,将不战而溃。时值天晚,清军战船湾泊八罩以西的水坟澳。邱辉又欲进攻,刘国轩仍坚信日内必有大风,按兵不动。   十六日晨,两军在澎湖海面初战。清先锋蓝理率7船冲阵,击沉和焚毁郑船数艘。标右营千总邓高匀等驾船5艘,又击沉郑船3艘。时值南潮初发,清军数船争先,未能保持好战斗队形,互相冲撞,不成行列。有几艘船被潮水冲近炮城,郑军乘机齐出包围,右武卫林升率船队奋勇冲杀,清军稍却。施琅亲督诸船冲入敌阵,与兴化镇吴英前后夹攻,救出数船,力战得脱。“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督战不少却”(《清史稿·施琅传》)。因天色将晚,清军水师收拢后,在西屿头洋中锚泊。邱辉又建议乘胜连夜出击,刘国轩寄希望于台风,坐失战机,不敢乘胜追击。经一天激战,郑军损失兵将2000余、船只16艘,清军损失小于郑军,施琅右眼负伤。当晚,施琅率舟师泊于西屿头。   十七日晨,施琅率舟师驶回八罩水垵澳湾泊,严申军令,查定功罪,赏罚官兵;并议每镇督大鸟船6只,各配精兵,于十九日再战。十八日,施琅率师出战,总兵吴英进取虎井、桶盘二屿。十九日,施琅率罗士珍、张胜、何应元、刘沛、曾成等坐小赶缯船,深入郑军腹地内堑、外堑侦察。二十日,施琅遣使招降刘国轩,被拒绝。二十日、二十一日,用赶缯、双帆艍船分作两股,佯攻内堑、外堑,以分敌势,麻痹郑军。   清军经过3天的休整和准备之后,于二十二日发起总攻。施琅改变战术,分三路进攻。随征都督陈蟒、魏明、副将郑元堂等率船50艘,由东畔直入鸡笼屿、四角山;随征总兵董义、康玉、外委守备洪天锡领船50艘,由西畔内堑直入牛心湾;施琅与朱天贵、吴英等率船56艘,分作8股,每股7船,各作3迭,居中主攻;约定以5船合攻1船,各自为战,直捣娘妈宫;又以80船分两股继后,担任后援。第二次大会战开始。此时,刘国轩却一反常态,督船迎战。“巳刻,南风大发,南流涌起,(施琅)遂下令扬帆联进。风利舟快,瞬息飞驶,居上流上风之势,压攻挤击,一可当百;又多用火器、火船,乘风纵发,烟焰弥天”。(阮曼锡:《海上见闻录》)两军酣战竟日,声闻数百里。刘国轩发火箭喷筒,毒焰冲天,清将朱天贵战死。施琅督清军拚死力战,待后路援兵涌至,以众击溃,用火船乘风纵发,共焚毁、击沉和俘获郑军大船37艘、赶缯及其他船只107艘,郑军死伤各级头领300余员,士兵约1.2万名。刘国轩惨败,浮尸遍海。郑军仅余小炮船3艘、小鸟船2艘、赶缯及双帆船26艘,由刘国轩率领逃往台湾。澎湖陆上守备部队官165员,兵4853名投诚。清军官兵阵亡329人,负伤1800余人,船只无损失,可谓大获全胜。   澎湖之战的胜利,为清军进征台湾创造了良好条件。施琅在歼灭郑军主力后,立即慰问居民,安抚降众,对郑军将领以礼相待,士卒给以钱粮,负伤者代为医治,有欲归见妻子者派小船送至台湾。施琅以澎湖为据点,整船治军,拟于八月或十月,乘北风进军台湾。台湾闻郑军在澎湖惨败,人心惶惶,兵无斗志。此后,清廷对台湾加紧招抚。施琅派员以厚爵游说刘国轩,促使刘国轩极力主降,并派兵监视郑氏子孙。郑克塽于是上表请降,驻守上淡水的虎卫镇何义也向施琅投降。八月十一日,施琅留水陆官兵3000名、大小战船30艘守澎湖,亲率舟师开往台湾。十三日,到达台湾鹿耳门港。十五日,举行受降仪式。二十三日,施琅率吴英、刘国轩等巡视台湾南北两路。十一月二十二日,清军班师至澎湖。二十七日返抵厦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施琅等人的据理力争下,清政府决定将台湾收入版图,置台湾府,下设诸罗、台湾、凤山3县,与厦门合设道官1员,拨兵1万名防守。自此,台湾成为福建省的1个府。直到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始分立为台湾省。   此次作战,历时6月余,清军击沉大小郑船294艘,焚杀郑氏官员300余人,兵1.2万余人,完成了统一台湾的使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