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得的用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2

1. 古文得的用法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1]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得,行有所得也。──《说文》

三人行必得我师焉。──《论语》。释文:“本或作必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佳婿难得。──《世说新语·假谲》

卖炭得钱何所营。──唐·白居易《卖炭翁》

工之侨得良桐焉。──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

[2]找到

知得而不知丧。──《易·文言》

虑而后后能得。──《礼记·大学》。注:“谓得事之宜也。”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既而得其尸于井。──《聊斋志异·促织》

[3]得知

故无术者得于不用。──《韩非子》

礼得其报则乐。──《礼记·乐记》。注:“谓晓其义。”

武王得之矣。──《吕氏春秋·义赏》。注:“犹知也。”

[4]捕获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亦指被捕获;被逮捕。又如: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

[5]成功;完成

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红楼梦》

又如: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

[6]适,合

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陶渊明《饮酒》

[7]具备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8]同“德”,恩惠,感恩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告子上》

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盐铁论·击之》

[9]助动词。能,能够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进退不得,为之奈何?──《吴子·应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史记·项羽本纪》

[10]得意,满足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

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世说新语·文学》

又如:洋洋得意

[11]看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名】

[12]收获,心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潜传》

"《周礼·师氏》:“掌国中失之事。”杜子春说:“中当为得。”古音中、得同音义通。故古书中“中意”亦通“得意”。"(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76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13]德,道德,有德之人

尚得推贤不失序。──《荀子》

【副】

[14]必须,应该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形】

[15]合适;正确

于彼计则得。──马中锡《中山狼传》

历古今之得失。──《汉书

2. 而在文言文中得用法

而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 而翁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3. 而在文言文中得用法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4. 文言文中的所得用法

一、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前所谴责,因而获免。(《柳毅传》所字结构。)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兰亭集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虎丘记》,凭借……方法。)

四、名词,处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