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思考力 》笔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摘抄(p236——p237):2W1H是设想问题时经常被问到的核心问题。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基于2W1H这个小技巧的基础上,结合结构思考力4个基本特点中的“结论先行”和“归类分组”,还可以总结出一个1——2——3的简易型结构思考力模型。

体会:总觉得和别人沟通有问题,最明显的一个问题是明明很有道理的事情,我却无法表述清楚观点和理由去说服别人。以前觉得是对方不讲道理,完全无法沟通,把责任推给别人。有时反而会被对方带着跑,觉得不对,可听起来那么有道理,自己反而不知道怎么说了。

开始学习思考力后,我发现问题在自己,表达观点不明确,话语没有力度怎么能让人信任呢?而说话没有力度的原因就是不爱动脑筋思考,时间长了都不会思考了。

听到别人的观点后,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人云亦云,感觉谁说的都有道理,想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多问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就是2W1H小技巧。

“2W1H”中,2W分别表示“What”是什么?做什么?目的是什么?

“Why”为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理由是什么?

“How”怎么做?从哪儿入手做?

想尝试将这个小技巧运用在生活中。

首先,听明白他的话中心思想是什么?正确理解要表达的观点后,再问:为什么这么说?多问几个为什么?看看他说的话能不能证明他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时候就发现很多事情是经不起推敲的,别人的说法不一定正确,很多只是他自己的猜想。多质疑就不会被别人带着跑,不会轻易相信流言,做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

同样的,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要思考全面,将别人可能产生的疑问提前准备好回答。

比如,告诉孩子要多读书。为了让自己的话更有说服力,我从阅读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有助于写作;学习一项技能;提升内在气质等加以说明,这几条就是读书的原因,回答“Why”的问题。这时候,孩子们已经知道为什么要多读书了,再说怎么读,即“How”?然后介绍读书的几种方法。这样的表达就符合“2W1H”的思考技巧,再用“1——2——3”分条阐述读书方法,就让语言表达顺畅有逻辑,思维有条理。

“2W1H”是说明中心思想的三个方面,“1——2——3”又分别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进行具体叙述,这样的结构其实就是金字塔结构,它符合了“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和“归类分组”的基本特点。

“2W1H”的思考方式在生活中很有用处,尤其是教师,很多时候必须得表达观点,如果思考不全面,就会让人觉得你在信口雌黄,漏洞百出,降低教师威信。所以,为了让自己的话有说服力,取得学生和家长信任,说一个观点前,预设问题,想好要表达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如何做?显得尤为重要。

摘抄(p266——p267):“自下而上”概括总结式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收集信息,将能够收集到的信息全部罗列出来。

第二步,分类。这个环节的原则是“归类分组”,确定同一组的思想全部属于同一范畴。

第三步,概括总结。通过下面各个要点的观点将每个分类概括出一个结论,当然还可以往上概括,知道金字塔的塔顶得出最终的结论为止。

体会:上星期表妹见了她的相亲对象,回来后不停吐槽:对方个子不高,很瘦,长的还能接受,就是一头黄发让人受不了。说话流里流气,吃个瓜子要抛一下用嘴接住,腿也一直抖个不停,还爱耸肩……一看就不靠谱啊!她气愤不已,怪她妈天天逼她去相亲,也不事先打听打听!

我觉得表妹的表达还挺有逻辑。见到一个人,信息扑面而来,如何把自己得到的信息说给别人听,还要显得不凌乱也是语言表达能力强的表现啊!首先得把信息分类吧?她先从长相说起,再到行为,最后总结出不靠谱,听着不累。

生活中,我们不断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如何将信息表达清楚,并得出结论其实很能锻炼思考力。

写作就是典型的“自下而上”的总结概括式过程。将脑海中各种各样的信息,根据需要选择相关信息,再将它们整理出来写成一段完整的话,然后这些话在一定的逻辑顺序下排列表达。

“自下而上”的总结概括是如此常用,那么,该如何有效的整理信息,总结概括呢?

首先,得留意要表达的信息,注意观察,这也是写作素材的积累方法。

收集需要的信息后,就要归类分组。比如:出现状况后,这个人说了什么?有哪些情绪?做了什么?将不同方面的信息集中在一起表达。

最后,将同一类型的信息总结概括,提炼出观点。

将几个总结性的观点再概括总结出一个结论,就是金字塔结构的“自下而上”最终到达塔顶的过程。

经常锻炼“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有助于我们提高信息处理的质量,提高表达和写作能力。

我觉得自己也要提高接收信息分类整理的能力,自己写作困难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素材。以前听说过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积累,可是只顾看热闹,压根不知道从哪儿说起呀!既为了锻炼表达能力,也为了积累素材,我得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将生活中可以引起思考的事情记录下来,收集信息。捋顺前因后果,尝试组织语言将信息按照金字塔结构原理表达出来,提炼出中心思想,锻炼思维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摘抄(p197——p198):序言的讲故事结构包含4个要素:S是情景、C是冲突、Q是疑问、A是回答(解决方案),为便于记忆称为SCQA。情景就是一个大背景,冲突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了哪些变化后的问题,疑问是如何在这个背景下解决这个问题,答案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案。S(情景)需要让对方产生共鸣,必须让对方听完以后产生一种“对对,你说的没错”的反应。只有情景被认同了故事才能够继续发展。C (冲突)是打破开场时给对方的安全感,确认面临的问题。Q(疑问)是从对方的角度会关心的问题。A(回答)是基于这个问题我给你的回答。这就是序言结构的构成。

体会:开会听领导讲话是大家都头疼的一件事情,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就成为讲话时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好的讲话,应该在一开头就用最简洁的语言、最经济的时间把听众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吸引过来,这样,才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否则,如果什么话都不说或者拙劣的客套两句就急着进入主题,往往会让听众失去兴趣,这必然要耗费更多的精力才能挽回。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有一个好的开场,故事结构的序言或许能收到奇效。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会议开场白:今年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公司取得了……成就,但是发展过快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应该实施……行为。

这样的开头让人觉得一波三折,有套路,这就是有故事结构的序言。

分别对应故事结构的四个要素:

1.情景(S),就是要讨论的问题所处的大背景,它的作用是让听众感到言之有理,然后继续听下去。刚开始介绍我们的成就就是情景(S)。

2.冲突(C),因为这个背景,事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打破听众的安全感,了解到存在的问题。

3.问题(Q),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呢?

4.答案(A),得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要注意的是,序言必须站在听众的角度设计。设想他们会关注什么问题,然后围绕着他们的关注点和利益来说。否则,你说的问题不是对方关心的,就没有吸引别人注意力,无法保证效果。

在工作和生活中,这种故事性结构可以帮助自己表达更有力。

每周一的升国旗活动,都有国旗下发言,发言的孩子在说,下面的孩子也在说,这实在是一个问题。

如果,换一种开头方式呢?

在尊称和开头介绍自己以后,套用SCQA

模式:上个月期中考试,有些同学取得不错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但是,我观察到最近出现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很多同学学习懈怠,有的到学校忘带书本,有的作业总是不能完成,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少了。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呢?我想是同学们学习方法不得当,挫败感导致学习不积极。下面,我将从学习方法这方面分享我的经验。……

这种设置序言的方法一定比“我演讲的题目是……”开头效果好的多。

不止是指导学生国旗下讲话,在开家长会和教师讲话的开头都可以尝试SCQA结构。

不再自说自话,而是在说话前思考怎样组织语言和结构引起别人的注意。多想想对方关注的问题,不能只顾自嗨,让别人耐着头皮听下去。这也是一种利他的思想吧!相信慢慢练习,会提高表达能力,提高情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