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困境”的启示:为什么我们的选择总是错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1
齐帆齐微课年度进阶营第40篇(字数1504),累计字数51800

囚徒困境是一个博弈论中的经典案例,大意是两名小偷一起到别人家偷东西,后来被警察抓到。

审讯时,两个人分别在不同的屋子里,无法沟通,无法见面。

警察问了他们相同的问题,说:如果你坦白,但你的同伙不承认,你就是自首,立即释放,但你的同伙就要被关押10年。

如果你们都坦白,每个人要被关8年。如果都不承认,每个人都要被关1年。

其实,对这两个小偷而言,最好的结果就是,两个人都不承认,各被关1年,一共2年。

最坏的结果就是,两个人都坦白,各自被关8年,一共16年。

但最后两个小偷的选择,让人大跌眼镜,他们都选择了承认,结果,各自被关了8年。

无疑,都选择不承认是最合算的结果,但为什么两个人都选了最差的结果呢?

这正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深思熟虑,看似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但结局,往往是最差的。

就像这两个小偷,他们当时考虑的只有一个问题,该不该坦白,然后会权衡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

如果坦白,有两种结果,一是同伙也坦白,各自8年;二是同伙不坦白,自己释放。也就是8年和释放。

如果不坦白,也是两种结果。一是同伙也不坦白,各自1年。二是同伙坦白,自己10年。也就是1年和10年。

8年和释放;1年和10年。在当时两个小偷的脑中,无疑,8年和释放更合算。所以,两个人都选择了看似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都坦白。

但是,结局却恰恰是最差的,各自被关8年。

这个案例,蕴含着博弈论中最经典的内容,我们想事情的出发点。

我们做一件事前,就会想,怎么做对自己最有利,却恰恰忽略了跳出事情本身,从自己和对手,伙伴的角度重新审视问题。

历史的无数例子证明,太聪明,往往不是什么好事,要学会从对方的立场来分析问题。

在一个集体中,每个人都很理性,都选择最理智的做法,但最后的结果,却往往差强人意。

在70年代,美国发起了禁烟运动,政府出台了一项法令:禁止烟草企业在电视上做广告。

法令出台以后,大家都以为烟草行业会一蹶不振,烟草企业会拼尽全力,采取各种手段阻止法令的实施。

但各个烟草企业风平浪静,没有任何动作,法令实施一段时间以来,烟草企业的销售额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大家都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政府的这项法令却恰恰把烟草企业从高昂的广告成本中解脱了出来。

原来,当时的美国烟草行业竞争激烈,大家都争先恐后扩大自己香烟品牌的知名度,广告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但电视广告,成本很高,如果大肆投入,势必降低企业的利润,但整个烟草市场上,只要有一家企业投放了电视广告,其他企业不管主动还是被动,必须也要参与其中。

因为,即便明知道电视广告费用高昂,但如果自己不投入,其他企业投入了,自己的市场份额必然被对手蚕食。

这又是“囚徒困境”的体现,你不做,别人做,损失的是你,最后逼的大家都要做。

但你不做,别人也不做,市场份额保持不变,大家都省下了这笔电视广告费,利润也相应增加。

无疑,这样的结果,是这场博弈中的最佳结果,政府的阻止法令,却无意中促进了行业的发展,让人啼笑皆非。

其实,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做一件事情,面对多种选择的同时,不但要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更要从对方,从整个事情本身考虑,综合多种选择过后的结果,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才是正解。

就像夫妻,其中一方父母家不在本地。春节回谁家过的问题。仔细想来,最坏的结果,是各回各家,这样,看似都陪伴了自己的父母,但两个人却都要孤单的自己过年,对感情也没有好处。最好的结果,就是把双方父母接到一起。即便退而求其次,那就是一年一边,今年回我家,明年回你家,这样,最起码,夫妻二人是不分开的。

事事都有选择,也都分好坏,我们为什么非要选择坏的结果呢。

聪明的你,一定会在下次的选择中,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