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英雄有哪些人及事迹

如题所述

1、 何建华。

男,蒙古族,生前系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公安局育文派出所民警。2019年11月任育文派出所三级警长。为配合防疫部门开展疫情防控、巡逻防范工作。

2、包长命。

男,蒙古族,生前系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察尔森镇沙力根嘎查卫生室乡村医生。2003年曾经参加过阻击“非典”战役。疫情期间,身有残疾的他勇敢冲在防“疫”一线,承担起全嘎查30多名返乡人员的排查和健康检测工作。

一身白大褂、一只口罩、一副手套,就是他的全部“防护”装备。2020年1月27日,他突发脑出血倒在了防控疫情一线,生命定格在了50岁。

3、秦红。

男,生前系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宝龙山镇西宝龙山嘎查党支部书记。疫情期间,他一直冲锋在前,带领嘎查两委成员,第一时间组建起“村干部+党员+乡医”的防控“尖刀班”,还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划分防控网格,采取“包组连户、责任到人”的方式。

做到找到人、管住人、守好门。2020年2月2日清晨,已经9天没睡过一个囫囵觉的秦红,倒在了距离村部300米的乡村小路上,生命定格在了48岁。

4、王玉柱。

男,生前系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额木庭高勒苏木查干宝浩嘎查驻村工作队员。疫情发生之后,王玉柱第一个报名,主动请缨坚守一线。

敲开车窗、测量体温、登记信息……连续17天,他几乎“钉”在了堵卡站。2020年2月16日,因过度劳累导致心脏病发作,王玉柱在去医院救治的途中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3岁。

5、滕逸鹤。

女,生前系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一中西路社区党委书记。在疫情防控期间,她与社区干部们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入户排查、站岗值守、组织调度、筹集物资,用实际行动筑牢社区防疫防线。2020年2月21日,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享年47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5
张伯礼——

  贤以弘德 术以辅仁

  9月9日一早,前一天在北京参加“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颁奖仪式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准时来到天津中医一附院国医堂出诊。

  望闻问切、把脉开方,3个多小时的门诊,张伯礼一连看了26名患者。

  虽然身兼数职、工作繁忙,但张伯礼仍坚持每周出三次门诊。在患者眼里,这位个子不高、略带天津口音的长者,就是给他们带来希望和健康的使者。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张伯礼临危受命,于1月27日飞赴武汉参与新冠肺炎的救治,在抗疫前线奋战了80多天。在张伯礼带领下,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中医药全过程、全方位深度介入治疗,实现患者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湖北省的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了90%。张伯礼主持研究制定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也成为中国方案的亮点。

  如今,张伯礼每两个月仍会去武汉探望康复的病人,“大部分人康复得不错,还有部分人免疫功能还没完全恢复,要让他们彻底治愈,回归正常的生活!”

  “如何把大家的关注转化为对中医药行业的认可、对中医药知识的传承,才是更有价值的。”张伯礼表示,中医虽然古老,但并不落后,更不固步自封,“提升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首要的任务就是实现标准化、数据化,让‘望闻问切’有可靠的现代科技支撑,让中药的疗效通过成分、药效、药理、安全性等科学数据来验证。”

  今年5月,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天津中医药大学,为创立这间实验室,张伯礼带领团队艰苦奋斗近20年。实验室现已储备了6万多份中药组分,还拥有目前国内包含中药组分数量最多、中药有效成分数字化模型最多、检索速度最快的数据库,“中药组分就是从传统中药中提取出有效的成分群,可在细胞、分子药理水平相对清楚地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并能根据不同病症重新配伍成方,可制成胶囊、压片、注射剂。”由于在疫情防控期间作出的突出贡献,实验室获得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

  今年是张伯礼从教第三十八年,自1982年毕业留校以来,他始终要求自己站好三尺讲台,不负“教师”这个称谓。每次出诊,张伯礼的诊台都会围坐着天津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和医院的年轻医生,认真观察他全程问诊、检查病状、修改处方。张伯礼主持制定了国内首个中医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和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张伯礼还把自己多年积攒的400余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学校,成立“勇博励志基金”,12年来资助了3000多名有志于中医药的年轻学子。

  张伯礼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块“贤以弘德,术以辅仁”的牌匾。“这是我的座右铭,好的人才可以培养高尚的医德,有了高尚医德,有了治病救人的决心,一定还要有精湛的医术,用高超的医术来彰显仁爱之心,回报党和政府给予的崇高荣誉、回报老百姓的深切厚爱。”张伯礼说。
第2个回答  2020-11-25
国家最高荣誉,致敬钟南山!还有这些抗疫英雄们!
近日,国家公布了“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建议人选,钟南山这个让全国人民都熟记的名字赫然在列。另外还有3名抗疫英雄被建议获得“国家荣誉称号”,是他们为这个“岁月静好”的时代在“负重前行”。

钟南山
“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
在这个春节,钟南山这个名字传遍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在新冠疫情爆发的时候,84岁高龄的他义无反顾地赶往了武汉的防疫最前线,而在前一刻,他刚刚建议全国人民不要去武汉。高铁上,钟老在高铁餐车的角落里倚座而眠,这样的举动至今令人动容。现在,国家建议钟老获得“共和国勋章”,可以说是实至名归,他的担当、他的专业、他的勇气都值得我们钦佩,他是我们新时代所需要的偶像。

张伯礼
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
大年初二,张伯礼赶往武汉,带领中医团队接手了江夏方舱医院,要知道,张伯礼院士也已经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了,在抗疫过程中做了胆囊的摘除手术,仅仅休息了三天就又投入到抗疫的工作中,把自己的健康和安危放在了一边。江夏方舱医院没有一例转为重症,张老和他的中医团队功不可没。现在,国家建议张老获得“国家荣誉称号”,是对他的肯定,也是对中医从业者的慰藉和鼓励。

张定宇
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
金银潭医院院长、渐冻症患者、妻子感染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太多的身份让张定宇心力交瘁,身体上的疲惫、工作中的忙碌、生活里的打击,我们为这样的勇士感叹上天的不公,而他却毅然坚守在抗疫第一线,从提前改造病房、到走不动的双腿,再到现在的抗疫胜利,张定宇院长给我们展现出了“铁人”风范。近日,他被建议获得“国家荣誉称号”,我只想说,这是您应得的,也更希望您保重身体。

陈薇
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
陈薇院士不仅是一位医生,还是一位军人,在疫情的时候,带领团队奔赴武汉,研制出了国内第一个获批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目前这款疫苗已经在国外准备开展3期临床试验。作为科研人员,陈薇院士可能不被大众熟知,但我们必须要明白,这样的英雄不应该被遗忘,国家给予她最高荣誉称号,是最大的褒奖,我们衷心祝愿陈薇院士能够早日研制出新冠疫苗。
第3个回答  2020-11-25
抗疫英雄李兰娟事迹:她是中国感染病学科唯一女院士,73岁,主动请缨驰援武汉。她说,这一次,她来当一个医生,没考虑过什么时候回家。1月24日除夕当天,李兰娟飞往北京参加疫情有关会议。晚上9时许,她从北京返杭,晚饭是在机场吃的一顿饺子。今天我轻松了,不用烧年夜饭了,李兰娟相当豁达。
抗疫英雄事迹
2月4日,立春这天,李兰娟团队在武汉公布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发现,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两种药物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抑制效果。李兰娟说,我们这次是来治病救人的,特别是要救治重症病人。抵达武汉后,李兰娟一刻也没停歇,听汇报、讨论诊疗方案,平均每天只睡三小时。而她却说,没有问题,我身体蛮好的。
抗疫英雄事迹
70多岁的老人,真是不分昼夜,她凌晨4点下的火车,吃过早餐接着就开会,各个医院专家,基层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大家。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也许,对李兰娟来说,无论做教授还是做院士,从披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挽救病人生命就已成为她一生的职责。
第4个回答  2020-11-25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在全国上下与疫情作斗争的过程,涌现了许多英雄事迹,抗疫英雄们的事迹让人动容、落泪,在这里就分享几个感动全国人民的故事。

一、主动请缨去武汉的“国宝”院士李兰娟

李兰娟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的身份去武汉调查“不明原因肺炎”是1月18日,武汉新增确诊病例终于归零是3月18日,整整两个月,李兰娟的生活重心全是武汉。

这原本并不是一座浙江人熟悉的城市,这原本也不会是一位73岁院士的日常,但跨过了生死门的武汉会记住李兰娟的名字,全国人民也记住了这位伟大的“逆行者”。

二、最美情话——“你平安回来我包一年家务”

“赵英明,平安回来,你平安回来我包一年家务……”1月28日,作为广元市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赵英明登上大巴车前往武汉,其丈夫蒋昊峻在车外大声喊出这句话,感动了无数网友,并将其称为“最美情话”。

3月20日上午,四川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踏上返程于当日下午抵达成都医疗队员将直接前往指定酒店进行隔离休整曾被丈夫喊话承诺要“包一年”家务的护士赵英明也在其中,赵英明的丈夫说他将在妻子隔离结束后第一时间接她回家。

三、“沉默的英雄”——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者

在武汉,“火神山” 、“雷神山”医院的建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两山”医院的顺利建成和投入运行,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而在这惊人的速度背后,有一 群勇敢坚毅的建设者,他们放弃与家人亲春节假期的团聚,逆行西进,用滚烫的赤诚热血奋斗在战疫的一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