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藏族、苗族、傣族的民居特色和风俗习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25
(一)、壮族的干栏住屋 壮族的干栏住屋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是壮族等民族的住宅形式。干阑住屋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单栋独立,底层架空,用于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二)、藏族的碉房 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当地并无专名,外地人因其用土或石砌筑,形似碉堡,故称碉房。碉房一般为2~3层,底层养牲畜,楼上住人。过游牧生活的蒙、藏等民族的住房还有“毡帐”,这是一种便于装卸运输的可移动的帐篷。
(三)、苗族的竹楼 苗族竹楼是苗族人民因慎历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竹楼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西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
(四)、傣族的竹楼 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竹楼是傣族人民因慎历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西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
(五)、侗族的鼓楼 鼓楼是侗族人民的标志,也是侗族人民团结的象征。每个侗家至少有一座鼓楼,有的侗寨多达四五座。鼓楼是侗族人民的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鼓楼是侗族地区的传统建筑,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六)、维吾尔族的民居——“阿以旺” “阿以旺”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住宅形式。这种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有起居、会客等多种用途。后室称“冬室”,是卧室,通常不开窗。住宅的平面布局灵活,室内设多处壁龛,墙面大量使用石膏雕饰。
(七)、水上民居的“舟居” 瓜岭古村寨是广州惟一建在水上的清代建筑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2003年发现后被广州市立为内控历史文化保护区。增城瓜岭村寨是典型的岭南水乡风格。水道、荔枝林、碉楼、祠堂、民居的布局在战乱时代,有战略性意义,水道环绕全村,起到护村的作用,岸边有全村最高的建筑碉楼(相当于现在9层楼高),可以观察远方的敌人;对岸有生长上100年的荔枝林,相当茂密,丰收的季节,场面应该十分热闹;民居在村的最中央,祠堂以及大型的建筑成一字摆开在水道的岸边,能防御外敌入侵,起到保护村民的作用。
此外,中国还存在不少比较特殊的住宅形式。到了近现代,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居民多居住在楼房里。且用于居住的楼房样式不断变化更新,楼层也有不断增高的趋势。
III.中国南方和北方民居的代表——皖南民居和山西民居
在中国民居中,皖南民居和山西民居齐名并列,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明清时期,深居内陆的晋商、徽商勤俭自强、诚信经营而富甲海内。在家乡修建的深宅大院,成为中国民居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