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需要注意这些都背起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8-03

特岗教师需要注意这些都背起来

注意:河南特岗往年真题中是没有名词解释这种题型的,但是心理学案例害怕你说出来的都是大白话,一些名词解释还是需要多读读。

观察: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又叫“思维的知觉”。

记忆: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遗忘:遗忘: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识或回忆发生错误。

记忆的最大变化是遗忘。

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后形象的心理过程。

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情绪: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情感:情感一般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意志: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挫折:挫折是指人在意志行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使其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动机:动机是指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

兴趣: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能力: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性格:性格是指人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气质: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社会刻板印象: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即“以己度人”“将心比心”,认为自己的言行和需要,别人也一定会有类似的言行和需要。

德西效应:在某些情况下,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使工作的动机力量倍增,积极性更高,反而其效果降低,变成是二者之差,外加报酬(主要是奖励)反而会抵消内感报酬的作用。

这就是德西效应。

从众: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

关键期: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在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比较容易,心理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认知方式or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又叫认知方式,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解决问题、决策以及加工信息的典型方式。

认知方式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优劣之分。

先行组织者: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

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提出,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应该用直观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做出示范。

一旦学生的能力有所增强时,就应当逐渐减少指导的次数。

教师在学习中的作用就像“脚手架”

在建筑、修桥中所起的作用一样,当学生需要时脚手架就会提供支持;当项目展开时便需要适

时地调整或除去脚手架,而不要对学生自己能做好的事情给予过多的帮助。

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善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

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力感简称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与信念。

精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是一种通过形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和记忆的深层加工策略。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 活动的影响。

定势:定势是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定势的作用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操作技能:操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心智技能是一种借助于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指练习曲线保持在一定高度的水平线上而不上升,有时还有下降的趋势。

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不良行为:品德不良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如说谎、偷盗、打架、斗殴等。

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手段目的分析法:手段目的分析是指将目标划分成许多子目标,将问题划分成许多子问题后,寻找每一个子问题的手段。

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通常的功能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酝酿效应:有人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

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

创造性: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发散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在限定的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在短时间内产生的观念多,则思维流畅性强;反之,思维缺乏流畅性。

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发散思维的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

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越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头脑风暴法:集体讨论又称头脑风暴法或脑激励法。

是由奥斯本于1939年提出来的一种培养创造力的方法。

其目的是以集思广益的形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方法,大量产生各种主意。

健康+心理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具体来说,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焦虑症vs考试焦虑:焦虑症是个体不能达成目标或不能克服困难的威胁,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考试焦虑: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

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

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指导,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教学效能感又分两个部分: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

教师期望效应:教师期望效应,又被称为罗森塔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

这一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

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有两类教师期望效应,第一类为自我应验效应,第二类是维持性期望效应。

职业倦怠: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是指具有丰富的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师,具体是指全国骨干教师、省级骨干教师中从教15年以上的高级教师。

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的一系列活动与措施。

课堂气氛:课堂气氛通常是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指为保障或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置的行为标准及施加控制。

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