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不过的渡僧桥》,看刘潇博士编导的话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除了地方戏曲评弹、越剧、沪剧、锡剧之类,阳春白雪的话剧、昆曲,我都很少看。小时候是因为没机会,成年后看过几次,兴趣不高。近年来有时也想附庸风雅,听听昆曲看看话剧,却舍不得浪费大段的时间。

印象中的话剧,舞台上的演员声音都是高八度,抑扬顿挫的台词朗诵都有点失真,即使前几年看的关天栋和濮存昕等演的话剧,也有点拿腔拿调的,不喜欢。

10月26日坐在科文中心剧场中,却欣赏到了一场自然舒服的话剧,《渡不过的渡僧桥》。

编剧、导演刘潇是南京大学戏剧专业的博士,青年才俊,上半年他做山塘街读书节活动时,我们清风读书群学友配和参加了活动,中秋节时拍虎丘曲会时,我又带了三十多位学友去体验了一把群众演员生活。

读书节后,刘潇就跟我说,下半年他编导的戏剧公演时请我们去看戏,上星期果然接到了邀请,刘大导演请我们学友去免费看戏。

今天去了31位学友,观剧成为我们群的一次雅集。

舞台背景很素雅,若干条白色纱幕从舞台顶端垂下来,渡僧桥的故事在朦胧中徐徐展开。

渡僧桥在苏州阊门,关于桥的故事有好几个版本,一个传说是元末时,1636元,有一位僧人在此地觅渡,渡船的船夫对他爱搭不理,僧人便折一根柳枝放水上,自己脚踩柳枝飘然过河。

两岸百姓见仙僧显身,忙伏地膜拜,然后集资建桥。同治《苏州府志》和民国《吴县志》都采用这个说法。

还有一个故事来自1947年出版的《最新刀笔精选》,说民国时有一起讼案,说阊门上塘街有座法华寺,寺内有个妙空和尚,他与下塘街的寡妇卜氏有私情,寺庙和卜氏家隔了一条河,没有桥,和尚每天晚上泅水过来会寡妇。后来年岁渐长,游不动了,寡妇便让儿子鸿达在她家与寺庙间建造一座桥,行善积德。

其实鸿达早就知道和尚与母亲的奸情,只是因为孝母,不便明说,母亲提出造桥的要求,他也只得同意。

桥造好后,和尚与卜氏来往更方便了。

几年后,卜氏得病身亡,鸿达将和尚杀死在母亲灵前。被抓受审时,鸿达当堂明言:“造桥报母恩,杀僧雪父仇。”

刘潇取的是后一个故事,扑簌迷离中,情节在恍惚中展开,赴会的美头陀到底是人还是魂?鸿达到底做了啥?很多人都没怎么看明白。

其实我也没怎么明白,虽然早就知道了传说中的情节,和尚是最后被鸿达杀的,但是现场的恍惚间,我也以为刘潇把这情节改成三年前鸿达把船凿出洞来,掉入水中的和尚就已死去,之后日日来会寡妇的,只是和尚的灵魂。

90分钟的观剧过程就在猜测和朦胧中度过,演员的表演非常自然,说话都是平常声音,不夸张不做作,行云流水般的,让人舒服。

这大概就是艺术的享受吧?如梦似幻的一段美好时光。

我是个惜时如金的人,平时要我拿出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娱乐,我会心疼不已,今天却丝毫不后悔来到剧场,欣赏这一场年轻人的游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