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一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2
【引言】

借着公司培训的机会,在毕业一年之际,我重回武汉。两周培训结束,回到西安,又开始忙碌工作。但我总觉得欠缺点什么,在毕业一年这个当口,我有一些感受和想法,想要说一说,写一写,于是打开电脑,敲下了这篇文字。

想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正坐在武汉站B2候车室的落地窗前。原本心绪复杂,默默发呆的我,被一个站在窗前拍照的姑娘吸引了目光。循着她的动作,望向窗外,看到一条条铁轨,或平行,或交叉。鸣笛声响,出发的列车缓缓驶离,进站的列车慢慢停下。人来人往,车行车停,看得我竟有点呆了,蓦然发现,窗外的风景十分美好,心头的阴云也逐渐消散,变得明朗。

低下头,打开微信,看到朋友圈里,33发的一张图片。丑丑的笔迹(不知道是不是她自己写的,反正她的字也不怎么好看,就当是吧),写着“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会心一笑,写下一条评论:“能见到你也是最好的安排”。

抬起头,环视四周,回想一年前的这个时候,也是在这间候车室里,我怀揣着期待和不安,走向了工作岗位。而一年之后,我又将从这里,开启一段新的旅程。这一切,十分巧合,却十分美好,这便是最好的安排吧。

【一】

首先我想谈谈一年的工作,毕竟我是来培训的,得从正事说起。一个月前,接到来武汉参加BIM高级班培训的通知,我的内心十分慌张(请注意我用的词是慌张)。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大学里,课堂之外,我在专业领域的拓展,只有十分感兴趣的结构设计竞赛(此处点名包大人和书纬,抱他俩大腿拿了省奖)。对于BIM的认识,仅限于Building、Information和Modeling三个词汇。

3月初,经理部组织了一次入门培训,我才堪堪了解Revit、Navisworks的基本操作,对BIM有了粗浅的认识。5月底,公司下发BIM竞赛的通知,惊闻我们项目要参赛后,我很慌张(啊原谅我又用了慌张这个词)。于是我,利用培训学到的简单操作,在端午节前后的5天里,蓬头垢面,不眠不休(通宵3个晚上,后半夜在会议室椅子上躺两三个小时),不会就翻书,或者看教学视频,画完了整个项目的结构模型(单体超高层,11万平米,其实不算大)。就这样,从零到一,从无到有,我学会了Revit建模。

慌张并没有什么用,该来的还是得来。我买了培训可能用的资料,买了一台新电脑,做好了回武汉培训的准备。为期两周的培训并没有让我失望,紧凑的课程安排,白天上课,晚上自习写作业,学到了很多东西,很值。新的领域,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慢慢叩开一扇新的大门。当然,无知者无畏,圆圈越大未知越多,一系列的负面认知都是后话,暂且不谈。

再回首,看自己一年的工作,十分丰富多彩。经历两个项目,实习安全岗位和技术岗位,管现场、编方案、做资料、搞试验、做汇报等等。身兼多职,参加数次文体活动,拔河、跑步、打球、导演、主持、演讲、写剧本、写报道等等。记不清加过多少次班,也记不得通宵几次了。但是一年之后,明显能感觉自己变化很大,成长很多,虽然说不清楚具体变化有哪些。

这一年,洗去铅华,褪去青涩,舍去浮夸,扎根施工一线,沉下心,低下头,抬起脚,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让我有了前所未有的蜕变,让我学会爱与责任,懂得分享和担当。半年以前,我思考较多的一个问题,是关于选择、接受和转变。其实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自主并勇于选择的人,选择土木、选择武大、选择中建三局,都是循着自己的心迹,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一年的改变,中建三局的企业文化,争先、三股气、三担当,已渐渐融入自己的骨骼和血液。

工作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也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打鸡血、喝鸡汤。实事求是地讲,项目的办公、生活条件并不算好。施工场地狭小,办公室拥挤,办公环境嘈杂。没有标配住宿条件,宿舍空间有限,上下铺住宿(现在已经改善了)。面对客观环境,我也曾经抱怨过,但吐槽之后,还是要面对现实,不能改变环境,就要改变自己,选择接受(后来我没有住宿舍,和姐姐一起租了房子)。

工地的工作非常容易感到枯燥。在工作迷茫、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我强逼着自己去看规范,顺着公司的规范采标目录,一本一本地过,虽然看过之后多半忘记了,但这个过程能让我的心沉下来。一年前,我总觉得在大学里,专业知识学得不扎实,对专业能力不自信。但是现在,我对自己有信心。

平时总开玩笑说,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用三局的话说,就是拿着五岗的工资,操着三岗的心)。刚踏入职场的我们,渴望独立和担当,却无奈能力配不上梦想。种种矛盾,种种困惑,种种不舒心,我们都得去适应、去突破自己。认清环境,认清自我,选择、接受、转变、成长。

所幸,毕业一年,我没有变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总的来说,长大了,懂得分享和担当,学会爱与责任。当把第一份工资分享给爱的人,父母、爷爷和姐姐的时候;当把我的想法和收获分享给最需要的朋友的时候;当能用自己挣的钱去捐给需要的人的时候;当自己的工作被社会、他人需要和认可的时候;当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未来的时候……别提有多开心了。

【二】

每次说到去武汉,用的都是“回”这个动词,其中的意义,朋友们大概都懂得(此处点名那些喊我回珈看樱花的人)。这次回武汉培训,时机很特殊,也很合适。在合适的时间里,我见到了很多合适的人(遗憾有的人没见到),接下来我想啰嗦啰嗦这次见到的一些人。

第一个肯定要说肖老师,大学里最感恩的人(我可能说出来全年级同学的心声,哈哈)。一到武汉,便约到肖老师、宝哥、少林哥、雪姐、苏闫兄等,这些在大学里给了我很多支持和帮助的人,见面聊天,感觉很亲切。我印象中,自从大二内蒙实践之后,肖老师就没有再指点过我了,在后来的工作中,对我很信任、很支持。大三的时候,我和志锅搭档(此处@志锅),她很信任我们俩,也最喜欢调侃我们俩。大四,从分团委学生会卸任下来的我,很想为年级同学做点事情,肖老师也推荐我做毕委会主任,所以我如愿以偿。同学们私下偷偷称呼肖老师为“娴妈”,真的感觉,大学四年里,“娴妈”就是我们的守护神。

我印象里谢书记一直是一个务实、一丝不苟、极其严肃的老师,这次去拜访,很意外他跟我聊梦想,引用雷军校友那句经典话语——“梦想还是要有的”。谢书记跟我分享学院发展的良好态势,询问我自己和同年级一些人的工作状况,给我讲一些做人做事的方法和技巧。可惜因为他要出差的缘故,我们只聊了短短半个钟头,但他讲的那些道理,给我提供了很多启发。

再说舒姐。其实我跟舒姐熟悉得比较晚,我对她得第一印象,是33跟我说得一句话,原话大概是“我姐说,陈敏是不是那个长得蛮清秀的男孩”,当时我笑了好半天,33拿清秀这个事说了两年。舒姐是个特别负责人的班主任,少有的在大学里能够关心到每个人,毕业了还操心着的班主任。前段时间,她给班上的同学写了一篇题为《如果明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件事,都是上苍设计好的,其目的在于指引我们走向神圣,那么,我们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2716字的长文,鼓励大家走出迷茫和困惑。我有幸拜读了,很受用。舒姐在我找工作的时候,给了我很多帮助和支持,可惜这个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班主任是别人家的,哈哈。

接下来说说轰轰和省花。要说轰轰,我就有点想笑,这个对别人好到家的暖男(注意暖的读音是luan,三声)。我说我要回武汉的时候,他在家里,提早结束休息来学校见我。非常巧合,他从付家坡回学校的路上,碰到一学姐,帮忙提箱子到武汉站,刚好是我到站的时间,接我到学校(但是哪有这么巧合的事,我怀疑他是特意去接我的,他可能偷偷爱着我)。轰轰从家里带了两个甜瓜,说是从邻居家地里摘的(可能是偷的,哈哈),我俩半路上吃了一个,又一路骑小黄车到樱顶把另一个送给加班工作的省花(十分不想说但必须说省花现在的气质很教导主任范儿)。后来我们仨又约到一起,去了去年分别时候吃的那家牛排,聊到店里打烊,辗转聊到街边,聊了太多东西(反正已经不记得了,但还是要说此次会晤很成功,就XX话题达成共识),期待下次相聚。

见33主要是运气好吧,这位未来女博士、女科学家。33本来打算周末回武汉,但去请假的时候,小老板说趁着大老板不在早去早回,这样我们才有了见面的机会(本来没想着能见,所以和舒姐约到去年分别时和33一起吃饭的店里,顺便怀念了一下,结果白怀念了)。也聊了很多,聊到一起做的学生工作,聊学生工作给我们带来的改变和成长。

谈到学生工作,不得不说的便是学院分团委学生会。朋友圈里发了一张上下6届的照片,其实何止6届。我觉得我特别幸运,我和志锅是30届,恰逢学院30周年院庆,一起在四食堂拼桌拼酒的场景历历在目。当时我们俩是最小的一届,还因为迟到吹瓶自惩,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大家聚得这么齐。后来,一直延续着这种传承和感情,直到现在的15级。这次相聚,也非常难得,在少林哥和小皮他们毕业的当口。希望少林哥、小皮在工作岗位上早露头角,希望雪姐和小马实习顺利、能去心仪的公司,希望升学和出国的美女们继续优秀下去,希望小萱和15级的小盆友在学生工作的岗位上站好岗,继续发光发热,把我们的热情和心意传递给更多的同学,服务更多的同学。

再说苏闫兄,感情太好所以少说点吧。苏闫是我大学同学里,唯一去过对方家里的。在他家里,吃到了叔叔做的虾(我吃过最好吃的虾),喝到了叔叔自酿的葡萄酒,还有听叔叔的吉他弹唱(简直不能再帅了,阿姨当年可能就是这么被追到的,苏闫这一点绝对是遗传)。这次也有幸,见到了嫂子,没有太多话,只希望两个人幸福地走下去,结婚我一定去。

10舍的朱师傅,在学校的时候经常去他那里聊几句,毕业时候专门找他道别过,这次去看他,没想到他还认得我。他今年60岁了,还没退休,94年来武大工作到现在,要坚持到63岁才退。他说自己人老了,心不老,喜欢跟学生打交道,跟年轻人交流,还问我工作上顺利不,什么时候结婚,我说都挺好的,他高兴地说那就好那就好。我还记得,大一入学报到,晚上父亲要留宿,他很热情地给我们拿凉席和枕头,安排住宿。

工学部大活的李师傅,一推开门,他便直接叫出了我的名字。也挺感激他的,记得有一次晚上11点多,有急事要去中南医院,下着大雨,打不到车,他骑电动车冒雨载我过去。以前搞活动,缺音响设备,很多次都是李师傅骑着小电动来救场。每次路过总喜欢去他那里坐坐,哪怕几分钟。

啊见的人太多,一一列举下去就说不完了。见了周游列国的阿姨,收到了心意满满的撒哈拉的沙(轰轰读sa)。见了供职武汉万科的套子和小懿(就当晨少也见到了),见了阿福和欣荣,见了班上的一众美女(名字列出来太多,别人会嫉妒),见了慧芝、小宇和小凤,见了信美和心童,见了大欣姐,见了锋兄和书纬,见了范勤、天宇和子甲……也有遗憾,没有见到熊哥和小旻旻,不过已经立好了flag,熊哥有机会必须约,小旻旻下次回武汉的时候必须第一个约,哈哈。

相识不易,相知更难。相知者,不在常见,而在常放心上。武大四年,这么多的老师和朋友,你们是我永远的、最难忘的记忆。因为你们,回武大的时候,我便不会有物是人非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三】

不同的视野,思维的碰撞,总会带来一些收获。从小到大,从读书到工作,接触的优秀的人很多,促使我不断思索。从这些优秀的人身上,能学到的东西实在太多,就简单谈一谈我对多维的人生的理解吧。

第一个维度:宽度。很多人讲过,做人格局要大,宽度便是一个人的格局。初入社会,最需要放下我们的浮躁,放空禁不住诱惑的大脑,放宽眼界,静下心来好好做该做的事,从小事做起,从小角度构建大格局。

第二个维度:深度。战争中,有战略纵深的说法,深度便是一个人的纵深。 做人做事,看淡得失,看轻荣辱。就像打仗,不囿于一城一地。个人的发展,要从长远去考虑,经得起时间的打磨,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第三个维度:厚度。厚度在于积累,决定人生厚度的,是一个人的思想。思想来源于知识的学习和阅历的丰富,无论在哪里,做什么工作,都要不断学习知识、丰富阅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沉淀人生的厚度。

第四个维度:高度。高度在于攀爬,在于奋斗,是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高度和前三个维度是正相关的,给前三个维度分别赋予系数,高度便是他们所组成的函数,而这个系数取决于坚持和奋斗。

【结尾】

去年毕业的时候,朋友圈一篇推文里的视频非常火,标题是《毕业一年,裸对现实》,时长6分49秒,采访了一些毕业一年的人,大家一年的经历中充满了苦涩,但共同的是,不管多苦多累,都在咬牙坚持,不愿放弃。有的人因为孤独,有的人因为叛逆,有的人因为责任,有的人跟自己较劲,有的人给自己时间,有的人被社会推着走……

推文中说,毕业一年,最可怕的某过于周围的人都是升级版,自己却还是1.0。我们多多少少不满现状,心有不甘,但庆幸我们才毕业一年,我们有机会去抓紧时间让自己活得更有底气。回首过去,心有不甘,那么面对未来,就全力以赴吧。

每个人,每个阶段的感受都不一样,要做的事情也不一样。

毕业三个月回武汉的时候,我分享的感受是“不要想,就是干”,那个时候,很多事情都是迷茫的。在职场中,你还是个学徒。当你的眼前充满迷雾,看不清方向的时候,就低下头,做你正在做的是,不要想,就是干。

毕业半年,我的关键词是转变。这时候,对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未来有了一些模糊的想法,对比过去,需要做的就是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明确认识到职场人和学生的区别后,就去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搞定工作。

毕业一年,我更多想说的是成长。这时候,对于工作驾轻就熟,基本能够驾驭,你需要的,便是全方位、综合性的成长。学会察言观色,注意言谈举止,了解人情冷暖,清楚职场的潜规则。知世故而不世故,便是成长。

最后,愿你,愿我,愿所有人,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陈敏敏

二〇一七年七月六日夜,写于西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