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仲景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3

1. 关于张仲景的诗

有一些描写医术的诗:

《数日项颊颧咽肿痛发中有疮》

年代: 宋 作者: 方回

有生必死理之常,酒到何为不举觞。

未问刘伶坟上土,何妨张咏鬓边疮。

叔和解诀行尸脉,仲景工言越婢汤。

知命吾当谢医药,服膺参也战兢章。

送戴良辅药者归城郛》

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

君欲问淋疾,便是法外刑。

刲剔备百毒,更以焰烹。

王皇夜半敕六丁,押差戴君为药丞。

倒囊剌手探玉札,一洗愁肺永雪清。

一生百病都好去,不但膏肓驱二竖。

寄言仲景与安常,古今何代无医王。

《送刘医博》

年代: 宋 作者: 曾巩

小人久病如愁感,每叹地僻无良医。

穷居索寞俗事少,坐对荏苒风光移。

深冬山城万木落,阴气荡射生寒颸。

东方吐日光入户,素壁闪闪含清辉。

临汀刘君落落者,六伎绝伟如天资。

潜心密与造化会,布指夐有精灵随。

马蹄所至病魔屈,我于此时欣得之。

一来握手与我话,委曲衰王肺与脾。

囊中珍丸撮星斗,俾我嚼咀心颜怡。

洒然沉疴一日解,始免未老为枯骸。

越人湔肠术已缓,仲景纳饼术可卑。

刘君与我德至大,拱璧巨鼎非酬裨。

我嗟刘君乃士类,进退婉婉无瑕疵。

况又新承太守荐,羁鞅日背东门驰。

禁林侍从务周慎,君挟所有直相宜。

贵人四难真可患,去去足以为时规。

2. 关于张仲景的故事

张仲景智斗巫师

古代封建社会,迷信巫术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势兴起,坑害百姓,骗取钱财。不少贫苦人家有人得病,就请巫婆和妖道降妖捉怪,用符水治病,结果无辜地被病魔夺去了生命,落得人财两空。张仲景对这些巫医、妖道非常痛恨。每次遇到他们装神弄鬼,误人性命,他就出面干预,理直气壮地和他们争辩,并用医疗实效来驳斥巫术迷信,奉劝人们相信医术。

有一次,他遇见一个妇女,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总是疑神疑鬼。病人家属听信巫婆的欺骗,以为这是“鬼怪缠身”,要请巫婆为她“驱邪”。张仲景观察了病人的气色和病态,又询问了病人的有关情况,然后对病人家属说:

“她根本不是什么鬼怪缠身,而是‘热血入室’,是受了较大 *** 造成的。她的病完全可以治好。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可恶的巫婆,她们是 ‘活鬼’,千万不能让她们缠住病人,否则病人会有性命危险。”在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后,他研究了治疗方法,为病人扎了几针。几天后,那妇女的病慢慢好起来,疑鬼疑神的症状也消失了。张仲景又为她治疗了一段时间就痊愈了。从此,一些穷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医的鬼话,而是找张仲景治病。张仲景解救了许多穷苦人

3. 医圣张仲景的内容

《医圣张仲景》主要内容讲了提起圣人,人们可能会肃然而有敬畏之感。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圣人是品德极高而又无事不通的人,仰之弥高,我们这些凡人只有匍匐在他们脚下诚惶诚恐。千百年来,大家不就是这样顶礼膜拜文圣孔丘、武圣关羽的吗? 其实,圣人原来也是凡人,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同样品尝过凡人的酸甜苦辣,同样体会过凡人的喜怒哀乐,同样有对现实的不满,同样有对未来的憧憬。他们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人们完全应该以平等心态对待他们。他们与凡人逐渐拉开距离,既有历代统治 者出于某种需要不断将他们神化的原因,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他们身上的结果。

向左转|向右转

4. 有关张仲景的简介

张仲景

张仲景,东汉南郡涅阳(今河南邓县穰东镇,一说今南阳)人,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

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P>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疫疾广泛流行,大批的人死亡,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

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

张仲景刻苦学习《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

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

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辩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

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

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

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现在的张仲景:

现在有关张仲景的事物有张仲景六味地黄丸。目前在南阳市有医圣祠,是纪念张仲景的地方

5. 冬至的传说(关于张仲景的

当时,天下大乱,盗贼四起,到处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张仲景回到家乡,发现这里已不是从前记忆中的模样了。以前,店铺无数。

大街上的人摩肩接踵,客栈里满是客人。可现在,路上的行人极少,都是衣衫褴褛,食不裹腹。这时,正是冬日, 大量饥民不光衣不遮体,很多人的耳朵都冻裂了,溃烂发炎。

张仲景见了心里很不是滋味,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该怎么拯救家乡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他陷入深深的沉思中。冥思苦想了几个日子,张仲景吩咐自己的徒弟在路边架起了一个大医棚。

把新鲜的羊肉、火红的辣椒还有一些驱寒药材放到大锅里精心熬制。这天正值冬至,行人比往常更少,可肉香一下子就吸引来了无数家乡人,张仲景吩咐弟子将煮好的食材捞起来。

剁碎,碾成泥,再用面皮包成耳朵状,这便是今天饺子的雏形。锅中煮熟的饺子和汤水香飘十里,医棚里接受施舍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吃了后,赞不绝口。几天后,冻裂的耳朵也因吃了饺子。

喝了汤水而痊愈。这汤水人们叫它“驱寒矫耳汤”。从此,为了纪念名医张仲景,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风俗,至今还流传着一句话:“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扩展资料:

关于冬至其他传说故事:

1、相传,汉代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

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便成习俗。其实,冬至这天吃馄饨古代最流行的是在北京地区。

南宋时,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格。而在许多古籍中记载,馄饨是中华民族的开天辟地者黄帝。因此吃馄饨是对黄帝或那些做过开天辟地之事的人的尊敬缅怀与祭祀。

2、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证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因此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此刻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张仲景

6. 【关于张仲景的主要事迹,(最好是能反映他精神的)列如:撰写医书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人.约生于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汉灵帝时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他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大成,揽四代之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张仲景青少年时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医学有极大兴趣,公元196年至204年,南阳地方疫病流行,同族病死者三分居二,其死于伤寒病者又十居其七. 面对这种情景,张仲景毅然辞官业医,对伤寒病的起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细心的研究,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杂病论》为医经(唐宋以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从魏晋及今,一千六百多年来,一直是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他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隋唐以后,张仲景的著作远播海外,在世界医学界享有盛誉.从晋朝至今,中外学者整理、注释、研究、发挥《伤寒论》、《金匮要略》而成书的已超过一千七百余家,这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依然是“道经千载更光辉”.。

7. 华佗有没有看过张仲景的书

没看 三国时期张仲景的医术、声望远远没有华佗大,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

这本书根本与张仲景没有关系,其二,张仲景在华佗、曹操时期根本还没有行医,甚至还没有向同郡张伯祖学医,应该在三国后期,而不是早中期成名的成家的,。“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有感而发奋学医,很可能在赤壁之战后到曹呸登基(汉献帝让位)以前,“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此时长沙属荆州管辖,刘备、关羽可能不卖汉献帝的帐,所以,很可能报不了到(就不了任)。所以,《三国志》、《后汉书》都没有记载就不足为奇了,只有这样,晋朝太医令王叔和才有可能跟张仲景学习,尔后整理《伤寒论》。

在正史中,有传记载医家的甚少,而华佗为医,就有陈寿《三国志·华佗传》、范晔《后汉书·华佗传》以及《华佗别传》3篇。说明了华佗的历史位置和贡献。

(华佗网。华佗研究三题) 《三国志。

魏书。方技传二十九》华佗传,“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

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

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於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

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

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及后爱子仓舒病因,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这段文字给人出现三个疑问,第一,华佗和张仲景的关系、生活时代;第二,文中“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

”,后人多为“活人书者必仲景书也”,认为这就是《伤寒杂病论》;第三,曹操儿子曹冲病重时,曹操为什么不找张仲景诊治? 张仲景(约150~219年),名机,东汉末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一说涅阳故城在今南阳市与邓县之间的稂东镇,地属邓县)人。《三国志》、《后汉书》无传,其事迹始见于唐代甘伯宗《名医录》:“张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张仲景的著作除《伤寒杂病论》外.见于文献著录的尚有《张仲景五脏论》、《张仲景脉经》、《张仲景疗妇人方》、《五脏营卫论》、《疗黄经》、《口齿论》等。

张仲景弟子有杜度、卫汛,俱为当时名医。后人为了纪念张仲景,曾修祠、墓以祀之。

明清以来留下的有关文物胜迹较多。河南南阳的“医圣祠”始建于明代,有清代石刻“医圣祠”(1727)、“医圣张仲景故里”(1900),据明代《汉长沙太守张仲景灵应碑》记载:“南阳城东仁济桥西圣庙,十大名医中有仲景像。”

清代《南阳县志》记载:“宛郡(南阳)东高阜处,为张家巷,相传有仲景故宅,延曦门东迤北二里,仁济桥西,有仲景墓。”河南南阳的医圣祠经明清以后屡次修葺(其间也有毁坏),保存比较完整。

分布各地的十大名医祠中都供有张仲景的塑像,反映了中国民间对张仲景的崇敬与缅怀。医圣祠于本世纪50年代以后经不断扩建增修,已焕然一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世多误认为张仲景稍早与华佗,现在典型代表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郝万山,如果真是这样,就好解释了,也就是张仲景比华佗死得早,所以,曹操没法找张仲景给曹冲治病。“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伤寒杂病论.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序),“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仿安徽省亳县)人,约生于公元二世纪初叶,卒于公元208年前.”,(《中藏经》中国中医药网),所以华佗之死早于张仲景。

所以文中“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后人多为“活人书者必仲景书也”,显然是一种误解,另外宋朝也有“活人书”。

《类证活人书》原称《伤寒百部》,穴·朱肱撰。成书于宋·元佑四年己巳(1089)至大观二年戊子(1108),20卷,政和八年(1118),经朱肱重加校正,易名《南阳活人书》。

年累经刊刻,遂书又有《朱肱活人书》、《无求子活人书》、《增注南阳活人书》、《增注类证活人书》、《伤寒类证活人书》、《类证活人书》等名。卷幅亦多寡不一,常见21卷或22卷本,为伤塞类著作。

卷一至卷十一,以问答为体例,论述经络、切脉、表里、阴阳,剖析伤塞的各种相类证候,畅发促景之奥义;卷十。

8. 关于医德的文言文

大医精诚

(节选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原文】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责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其有患疮痘、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释义】凡是优秀的医生治病,一定要神志专一,心平气和,不可有其他杂念,首先要有慈悲同情之心,决心解救人民的疾苦。如果患者前来就医,不要看他的地位高低、贫富及老少美丑,是仇人还是亲人,是一般关系还是密切的朋友,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包括中外),是聪明的人还是愚笨的人,都应一样看待,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替他们着想;也不能顾虑重重、由于不决,考虑自身的利弊,爱惜自己的性命。见着对方因疾病而苦恼,就要象自己有病一样体贴他,从内心对病人有同情感,不要躲避艰险,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寒冷或暑热,饥渴或疲劳,要一心一意地去救治他,不要装模做样,心里另有想法,嘴里借故推托。做到这些,就可以成为人民的好医生。若与此相反,就于人民无益而有大害……有人患疮疡、泻痢,污臭不堪入目的,甚至别人都很厌恶看的,医生必须从内心同情、体贴病人,感到难受,不能产生一点别的念头,这就是我的心愿啊。

【按语】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开宗明义地提倡为医者必须要有医德,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而论述“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精”与“诚”。“精”,指专业熟练;“诚”,指品德高尚。就是说,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大医精诚 (全文)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此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这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蔕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9. 关于文言文的句式什么是文言文的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后置

变式句(即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现代汉语的结构:[ ] ,( ) .||[ ] . ( ) .. 倒 谓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装 定语后置句 句 状语后置句 1、谓语前置句.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怒吼吧,黄河! 怎么了, 美哉,我少年中国! 例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2、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忌||[不]自信. (古)之人||[不]余欺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而良人||[未] 之知也. “时人||[莫]之许也.” 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A.动宾前置.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 大王||来何操?时不我待. B.介宾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不然,籍||[何以]至此? ||[系以]知其然也? ③用 “之”作标志把宾语提到前边. 宋||何罪之有?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 ”―― ||夫子之谓也. 何陋之有? 其李将军之谓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④ 唯……是……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诸君而有意,唯余马首是瞻. 唯你是问. 唯才是举. 3、定语后置 •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人 大阉之乱,缙绅而不易其志者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铿然有声者之石,所在皆是也. 马之千里者 4、介词结构后置(即状语后置)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正常语序应为:青,于蓝中取,而于蓝青.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项羽本记》中:“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⑶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此时为状语后置 ,即:“乎(在)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比)吾先.” 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 5.省略量词:寒暑易节,始一(次)返焉. ◇省略主语 ①“……(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 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村民)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民)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注意:不同的主语要翻译出来. ◆省略谓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吾)“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省略宾语: ⑴ 动词宾语的省略. ⑵ 介词宾语的省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