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韧不拔,是一种高级的幸福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华裔心理学家李惠安(Angela Lee Duckworth)经过长期研究发现,拥有坚韧不拔(GRIT)品质的学生,而非高智商、高情商的学生,更容易在同伴中脱颖而出、出类拔萃。

她将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描述为:

极有耐力,夜以继日地跟你的未来死磕,不止是这周,不止是这个月,而是长年累月,并且非常非常努力,去将那个未来变成现实。

她还发现,一个人越拥有坚韧不拔的品质,就越容易感受到积极的情绪。

也就是说,无论结果如何,拥有坚韧不拔品质的人,与幸福总是形影不离。

这种幸福,不是意外中奖的狂喜,不是释放购物欲后的满足,不是逃避现实的醉生梦死,也不是看综艺时寄生在别人身上的快乐,而是一种持久的、钻之弥坚、回味无穷的高级的幸福感。

任岁月流逝、世间冷暖,我心富足。

一、坚韧不拔可以抵抗内心的虚无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 说 :时代流行空虚感——一种对生命存在无从把握的感觉。

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不断升高的生活成本使人身不由己、疲于奔命。

被现实束缚的人们,反复游离在斗志满满与生无可恋之间,通过各种见缝插针的感官刺激,

填补着内心的空虚。

多少人阅读公众号文章,其实看的就是标题。

标题满足了人们80%的情绪需求。

因为无聊,所以寻找能带给我们希望的字眼、观点。或解释着我们的状态,或描述着我们的愿景,我们无处依附,在水中抓住稍微与我们有所关联的水草,任由自己随着它摆荡,并不苛求它能将我们带到岸边。

如果点开后有一些名人语录,或者金句,一语道破我们的困窘,点亮我们心里的灯,那么不管它能够照亮多久,当下,我们的情绪就达到了顶点。

然而可悲的是,即使道理人人都听过,生活与工作起来,还是容易任由本能的无意识牵引,忘记如何发力。或者,如何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我们容易随波逐流,容易言听计从,虚无感丛生,迷茫而困顿,饥不择食地求着一个变化。

哪怕对这个变化是否能够带来本质的改变,并没有深思熟虑。

也不需要,我们需要的就是打破现状的机会。

而生命不断推演流逝,有的,只是一次次地出走与轮回,带不来根本的持久的改变。

多少人,都在坚持着这样一种看似正确却无趣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带来的只有生命力的丧失与创造力的毁损。

消费是另一种醉生梦死的逃避。

过度消费制造着表面光鲜的新穷人的同时,也挖空着我们的心灵。

希阿荣博堪布在《次第花开》中写道 :“物质生活是很容易让人厌倦的,欲望没有满足时不甘心,一旦满足马上生厌。如果没有精神层面的追求和信仰,生活很容易就陷入这种不甘心和厌倦的循环中,心里越来越浮躁、空虚。”

罗曼·罗兰说 :有的人在三十岁就死了,在自己的影子里不断复制自己。

杀死他们的不是别人,熬着自己时间,瓦解掉自己的意志,把自己熬成了一个“时间的怨妇”。

曾国藩说:“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人的第一美德,是你能坚持做一件事。

只有坚韧不拔地从事着一件事,才是抵抗内心虚无的解药。

不管是一个爱好,还是一个努力的远方。

当你全力去做时,其他就不那么重要了;甚至,连结果本身都不重要。

胜利者的奖赏就是自己不断累积的信心以及内心的充实。

当我们能感受到时间 带来 的力量,就不会再恐惧于岁月的 虚无 。

因为 时间就是刻刀,我们 每一天都 在 用时间 雕刻 自己,而不是听任 它将我们 瓦解。

在一切都草草了事、蜻蜓点水、浅藏辄止、稍纵即逝的今天,我们像水面上的浮萍,没有根,没有目的,随风飘摇。

找到一件坚持的事,义无反顾地做下去。只要对自己好,或对他人有益处。

其过程中越是艰难、越是有挑战,越是让日子踏实,让生命发光,

也为我们筑起了高高的壁垒,成为了自己的护城河。

路漫漫,困知勉行,步步为营。

用一颗坚忍不拔的心, 将命运的洪流抵挡在心门之外,活出自己的极致与自由。

  再多的焦虑和迷茫,都会在行动面前败下阵来。

最大的障碍不是梦想的遥遥无期,而是你的望而却步。

二、 坚韧不拔可以凝萃琐碎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每天被赋予相同的24小时,按80岁的平均寿命计算,则一辈子是1920小时。

同样的长度,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成就非凡的伟业,有的人却一生籍籍无名,碌碌无为?

《巨人的工具》 的作者采访了美国各个领域的精英人士,了解他们在各行各业成功背后的原因和心得。

其中,海豹突击队指挥官约克·威林克分享了一个视角,告诉我们,看似自由自在的人生,除了一无所成,更因为频繁的选择困难和决策疲劳而大打折扣。

相反,为了一个目标的坚韧不拔的自律生活,为我们的生活搭建了一个基本框架,让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一天的时间,也带给我们更强的成就感和自由感。

你可能会说,除了上班8小时,睡觉8小时,剩下的8小时,扣除往返通勤的时间,吃饭时间,所剩无几,根本干不了什么事。

又可能有人说,我下班回家陪孩子,还要做家务,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是奢侈的。

然而,你知道事实并不是这样。

美国《作家文摘》 杂志社出版的《短篇小说写作指南》一书中介绍过一个单亲妈妈,平时要打两份工来养活自己和三个孩子,但却每天给自己挤出了15分钟,坚持写作并定期发表文章。

虽然每天15分钟与每天几个小时笔耕不辍的作家相比,收益可以预见的可怜,但却能在全身心投入更精细复杂的作品之前,让她的天赋与热爱保持活力,并慢慢生长。

当你想要做的事变得对你越来越重要,它们就会向你提出要求,这就要求你修掉看似不可能再剪除的枝丫,放弃一些曾经非常“重要的”活动,因为这些事情突然之间都变得无足轻重了。

对一件事的专注意味着忽略很多别人看似重要的琐事。

对一件事情坚韧不拔,必然会减少从事其他事情,尤其是别人认为重要的事情的时间和赋予的意义。

而恰恰是这时,开始让你专注于某一个方向,持续的积累与沉淀。

没有选择困难与决策疲劳的困扰,将琐碎的时间用自己赋予的意义串联起来,让自己从生活的巨大漩涡中感受到力量。

坚持不仅仅是为了一个终点,坚持的意义还在于,它让你的人生从此有了生机和方向。

去年11月开始,随着二胎产假的将近,为了让产假生活不至于被琐碎击溃,也让复工时的自己状态更好,我捡起了多年前就放下的阅读的习惯。

为着省钱、省地方、私密性强、阅读体验归一等原因,又可以使用微信读书记录自己的阅读时间和轨迹,买了一款开放系统的电子书阅读器,于是就开始了前所未有的美好体验。

每天起床,我拿起床头灯架的阅读器,盘腿坐在床边,阅读30-40分钟。之后身体完全苏醒,我开始起床整理床褥,同时也开启了一天正常的思维活动。

每天睡前我拿着电子书躺在床上,享受着身体放松和思绪驰骋的双重美好。

每次产检,我掏出电子书,免去了等待的焦虑,早或晚我都欣然接受。

等车的空档、在出租车上、在电梯里……我随时随地拿出那个

疫情原因家属不能陪同,进产房前,除了一个吸管水杯和补充能量的零食,我还带了我的电子书。

在打催产素后、宫缩并不那么剧烈的深夜产房,我看清冷傲然的散文,看怀孕大百科,分散疼痛或拾取力量。

从2021年11月到2022年3月初,累积阅读了354小时,平均每天阅读2.34小时。

伴随着阅读,无论是对本职工作的精进,还是对业余生活的拓展,又或是与孩子对话与相处的方法等,都使我有了更清晰的想法,也留下了厘清自己过往诸多困扰与矛盾的笔记,找到生活的平衡,回归内心的安宁。

阅读带给了我更多的思考,以及更多的可能。我的世界被打开了。

现在的我期待着复工,期待阅读与思考着的日子日复一日地度过,期待填补更多认知的空白,链接起更多的人生,记录下更多意识涌动的瞬间,创造更多可能。期待与孩子们的友谊、经历更多的挑战,变得更加丰富而有韧性……

人生几十年,你要活出怎样的轨迹,到达怎样的终点。

苏轼 说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像《肖申克救赎》中的安迪一样,二十年如一日,一勺勺地挖通向未来的巨大的“洞”,最后也一定能像他在雨中重获新生一样,收获属于自己的精神与财务的自由。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