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叔叔阿姨,被叫小王小李更可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5
早晨7点半,人还在梦里神游,电话铃响了,只好强撑精神接起电话。

“喂,小王啊,这条视频的人名标麻烦再帮我改一下吧。”

来电话的是慧姐,一个我的客户。初见慧姐是在她的餐厅里,那天约定好时间去找她拍摄视频。

到达她餐厅的时间刚刚好,一见面慧姐热情地走到我面前:“你就是小王吧,先喝口茶等会再开工吧!”我冲她笑笑以示回礼。

小王,第一次听到有人用这样的称呼喊我,我感到十分陌生、十分排斥,但又不得不接受,因为我内心明白这个代号指的,就是我。

记忆中,“小王”“小李”这样的称呼最早是从母亲嘴里听到的。

那时我很小,还在上幼儿园的年纪。没有任何人给我解释过“小王”“小李”这样的称呼从何而来。但我能清晰地意识到,小王小李一定是年纪比妈妈小很多,并且跟妈妈有工作往来的人。

比起被 00后的祖国花朵叫叔叔阿姨,被人叫小王小李更可怕。

只要我们还年轻,被孩子们叫叔叔阿姨一般会认为他们是童言无忌,调侃调侃便过去了。 然而一旦安上小王小李的称谓,证明你已经被社会认可为是一个成熟的人。你不能再像个孩子一样躲在父母的庇护之下,你要需要独自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了。

 

我的朋友小溦有段时间快被一个客户烦死了,因为那个客户每天都能给她发四五十条关于工作内容的语音,条条都有50秒左右。更奇葩的是,这个客户无论说什么,开场白总是“小溦啊!”、“小溦小溦!”等诸如此类的话。

她把这些语音信息一条条播放给我们听,周围的人都笑得前俯后仰。我统计了一下,“小溦”这样的称呼大概出现了二十多次。这还是她刚好换了一部手机,加上之前手机里的不知还有多少。

小溦虽然烦这个客户烦得要命,可是她知道这是工作,不能因为客户每天轰炸式的语音信息而跟对方翻脸。根据客户要求修改工作内容是她的使命,因此她还是在规定时间内应要求完成了工作。

在职场中,我们很少听到工作伙伴像朋友一样对我们用亲昵的称呼(除非他们本来就是朋友)。他们大多称呼我们为小王小李,或是我们的工作头衔。

这样的称呼始终警醒着你工作不是小孩子过家家,而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这不是跟朋友打闹玩乐,你要对你的工作负责。

很多初入职场的人一时无法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独自承担责任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件陌生的事。他们会抱怨客户的各种不好,更严重的甚至直接怼客户。

可是,一旦你被社会承认为是一个独立责任人,你就必须奋力前行才能赢得尊重。哭闹抱怨是属于小孩子的,那不是成年人的办事方法。

 

我的同事小林,很出色的编导,做出的片子常常可圈可点。只是有一点:做事拖拖拉拉,为此受过不少批评。

有一次上级提前半个月交给她一个拍摄任务,让她尽快联系对方确认拍摄时间,然而她一直拖到计划拍摄日期的前两天才跟对方联系。

很不巧,对方在那天无法配合拍摄,更不巧的是公司的摄像团队在那天以外都有拍摄任务。想要换一天拍摄,就要额外请摄像师。

毫无疑问,小林又被批评了。与前几次不同的是,这次她付出了实质性的代价:额外请摄像师的钱由她来出。

我一方面很同情她,一方面却也觉得这个决定很公允。 做错了事可以被原谅,但不能要求别人每次都原谅。

走出校园、迈向社会,不管你承认与否,你都不再享有来自各方的保护了。你不再是懵懂的学生,你不再无条件被宽容。不会做的事,没人有义务教你;做事出了错,没人有义务原谅你。

你能做的,一定是严格地要求自己,认真对待每一件工作,并竭尽全力做到更好。

小王小李,你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人了,唯有承担好自己的责任,才是立足社会的正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