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韵格律学堂】带你读诗之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主讲/ 兰兮

读孟浩然之望洞庭赠张丞相(临洞庭)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首联八月湖水平,交代了季节,秋天。地点,洞庭湖。同时大致描写了洞庭湖的面貌,湖水平,且浩淼无边,湖面映着天空,好像和天空混为一体,水天一色分不出来。洞庭湖为两省交界,因而有湖北湖南之称。楚有云梦泽,湘有岳阳城。岳阳,古称“巴陵”,又名“岳州”,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北枕长江,南纳三湘四水,怀抱洞庭,江湖交汇。从首联我们可以读出,映入作者眼帘的是洞庭湖的远景,八月,湖水虽平,但湖水很深,湖面也很广,题目不管是临洞庭还是望洞庭都直入了主题。

再看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在洞庭湖的基础上,把视线放的更开,更远。比起洞庭湖的水气,小小的云梦泽可能都要被它所吞没,而它的波浪仿佛可以撼动岳阳城。所以,读到这,八月湖水平,实际是远远望去,看似湖水平,实则湖水并不平静。这一联采用比兴的手法,将洞庭湖与周边有代表的景物作对比,顿显云梦泽的渺小,岳阳城的古老,有一种历史的陈旧感在里面。如果首联是远观洞庭湖湖水之平,湖面之大的话,颔联转写一笔,写洞庭湖的气势,当然这种气势也是承接首联的辽阔“涵虚混太平”而来。远望洞庭湖,景致似乎写完了,与之相关并形成画面感的云梦泽和岳阳城也写进去了,那么颈联该写什么呢?作者远望洞庭湖,如此深邃,辽阔,又波浪翻滚的湖水,作者有何联想,会有什么思绪产生呢?所以颈联语意真正的转,转到人事上。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很显然这一联呈因果关系,因为想着过湖,但没有船,所以端居(平常生活)觉得很惭愧,对不住一个清明时代,对不住当今圣明的皇帝。为什么不过湖,就愧对圣明了呢?也许面前的洞庭湖水就像一个阻碍,一道坎,跨过去自然就是坦途、就是仕途。自己没有舟楫,没办法过湖,谁又能帮自己一把呢?是张丞相吗?也许是,但后分句没有提及。被湖水阻隔就注定是普通人,但过了湖就一定是朝中命官吗?似乎这两句并不完全符合逻辑。如果,还原舟楫(济川)这个典故,殷高宗与傅说之间的对话,殷高宗命傅说:「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后以舟楫为济川之才,喻指宰相,为皇帝出谋划策迎难而上解决问题的人。显然典故原意舟楫是针对皇上而言的,皇上需要过河,谁可以做皇上的舟楫,谁就是宰相。欲济无舟楫,看似孟浩然自己要渡河,却没有舟楫,但是谁来作孟浩然的舟楫?是张丞相吗?不可能,张丞相只做皇上的舟楫。那么谁借舟楫给孟浩然呢?就算张丞相借舟楫给他渡河,可他孟浩然依然不是皇上的舟楫。如果“舟楫”没有用典,湖是客观存在的物,端居是现实的状态,前后似乎不通。如果“舟楫”用典,则“欲济”的人不是作者,而是当今皇上。当今皇上欲济川,则是想象,面对偌大个洞庭湖的想象,但我不是舟楫。因此对于皇上来说,我没有济川之才,只能选择端居,浓缩成一句话就是“不才明主弃”。孟浩然真的是没有济川之才吗,不能作皇上的舟楫吗?非也,而是怀才不遇谦虚的表现。但是还是有些牵强,皇上欲渡河,无舟楫不等同于我不是舟楫。毕竟作者是面对湖而望,望而生感叹的,当没有用典。然孟浩然还有一首诗《洞庭湖寄阎九》

洞庭秋正阔,余欲泛归船。

莫辨荆吴地,唯馀水共天。

渺弥江树没,合沓海潮连。

迟尔为舟楫,相将济巨川。

同样是临洞庭湖,作者选择了泛归船,尾联自己迟些时候就可以作舟楫,和阎九不过是一前一后为朝廷效力罢了。同一个作者,面对同一个湖,同样的心情,这首诗“舟楫”明确用典了。

正因为有了如此清醒的认识,作者坐下来,观看湖边的垂钓者,突然心生羡慕起来,垂钓客,自然是隐世之人,不谋取功名之人。但作者为什么空羡慕呢,完全可以退而结网,和垂钓客一样做一个隐者啊,说明此时,这个阶段的孟浩然是有所追求的,希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也正是“端居耻圣明”的想法。想退而结网,然自己的人生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因此迟迟不能学垂钓客,所以只能是空有羡鱼情了。如果说垂钓客指孟浩然所赠的张丞相,在身份的代指上是不相符合的,因为垂钓客是隐者的象征,一直在湖边垂钓,也不济川。除非,隐而出,像姜太公,像诸葛亮。但张丞相已经贵为丞相,就已经不是垂钓客了。退一万步说,张丞相是垂钓客,孟浩然退而结网就可以学成张丞相,那这个目标也太高太自不量力,也太低估对方了。“羡鱼”这个典故虽然有汉朝董仲舒引用,引用治理朝政,修改法令法规以益于民,以利于国家安定发展。《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列传〉~2505~

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今临政而愿治七十馀岁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则可善治,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

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原意没变,空想而不付诸于行动,也是白想。唐 高适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诗:“一生徒羡鱼,四十犹聚萤(用萤火虫光照刻苦读书)”,显然,“羡鱼”与“聚萤”是相反的两种状态,一个是归隐,一个是求仕。所以孟浩然此时仍在犹豫,是否继续等待,还是重新归隐,再为入世做准备,就像时机还没成熟一样,但皇上不会像周文王来寻吕尚(姜太公),也不会像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还得自己去考取功名。所以说整首诗没有言及张丞相,即使是赠张丞相,也是仕途受阻途经洞庭湖而发的牢骚罢了。或许有希望张丞相汲引的意思,但不明显。我个人认为,题目为《临洞庭》更符合诗的内容,整首诗由洞庭起兴,君与臣,臣与君。仕途与端居,入世与出世,这些关系与选择让作者思考而进退两难。孟浩然的这首诗争议较多,各有说法。以上所言,仅代表兰兮个人观点。曾有诗云:

或是清芬长可揖,近来只读浩然诗。

何人舟辑已无辩,自说圣明终不疑。

行尽山川吴越地,回中桑土郢门期。

依然梅柳匪他色,腊里著花琼玉姿。

岁暮归南山

题注:一题作归故园作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汉书·高帝纪下》:“ 萧何 治 未央宫 ,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 颜师古 注:“ 未央宫 虽南向,而上书、奏事、谒见之徒皆诣北阙。”

对(见)南山:《陶渊明集》卷三〈饮酒二十首〉(365—427) 东晋文学家、诗人。一名潜,字元亮,

〈饮酒二十首〉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不才:没有才能,谦词。

敝庐lú:破旧的房子。亦作谦辞。

青阳:《尔雅注疏》卷六〈释天〉~95~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四气和谓之玉烛。晋·郭璞注:「气清而温阳。」宋·邢炳疏:「言春之气和则青而温阳也。」

岁除:年终。旧俗于腊岁(冬至后三戌xū之后)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故谓。

永怀:咏怀;抒发情怀。 晋陶潜《有会而作》诗序:“岁云夕兮,慨然永怀。”

南山:岘山。

敝庐:在襄阳岘山,有孟浩然先人传下的旧业涧南园。

首联可谓疏可跑马,大开大合,从北阙上书无望到归南山敝庐,一因一果,且归故园已然成为现状。

颔联反思北阙休上书的原因,直戳心窝,明主都放弃了,再呆在长安毫无益处。后分句写现状,多病故人疏,故人是谁?朝中友人王维还是张九龄?或其他,不得而知。正如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或“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一旦离开长安,一旦穷困潦倒,与之相关的人际关系也疏远了。

但作者在表达上却丝毫没有怪罪明主和故人,只是怪自己不才,没有才能。怪自己病,病了故人怎么会与自己频繁往来呢。足见孟浩然的心胸和涵养。故人若指故园(家乡)的故人,在整首诗中,语意表达会偏,而且没有意义。

首二联虽然作者行为上做出了改变和选择,但颔联却读出仍然耿耿于怀,没法彻底放弃北阙。

颈联转写一笔,时间的推移,不会停歇,白发催年(人)老,青阳逼岁除。前后句可以算作互文,语意几乎完全一模一样,律诗中出现这样的表达,完全是作者有意而为之,起强调作用。新春在逼着一年过去,白发也在催着人一天天变老。那么还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

浩然曾言“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可想而知,最初的隐也是为了出,一生抱负不能展,如何开颜,如何入眠,因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后分句以景收结,松月宁静,夜空空虚,与首联归南山敝庐呼应。看似隐居幽静地,然而主人内心却是幽静不下来。这首诗和前面读的两首诗《临洞庭》《洞庭湖寄阎九》思想是一致的。

所以整首诗作者虽然归了故园敝庐,而心却还在北阙,贯穿和引领全诗的都是“北阙”二字,作者的思想也是始终离不开“北阙”,正所谓,身在江湖,心存魏阙,苦思而不能解。

题目还有一个版本,归终南山,我认为是不可能的,北阙既然已经休上书,还呆在京城已无益,若终南山有孟浩然临时居所,也不可能。终南山离长安40多公里,孟浩然在长安应试,他不可能选这么远的地方暂住。若孟浩然在应试失败后选择归隐,则更不可能归隐终南山,因为孟浩然两次入京逗留的时间都很短。所以这首诗是孟浩然从长安归家乡岘山后所作,那么,传说孟浩然当着皇帝唐玄宗的面呈上这首诗的谣言就不攻自破了。

传说如下:孟浩然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或被张说邀至府中,恰遇玄宗到来,玄宗索诗,孟浩然就读了这首《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后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

想孟浩然之风度翩翩,王维曾为其作画。加上孟浩然早年广交朋友,多处游历。如此一个外在与内在气质兼容的诗人,其不可能智商高,情商低,当着唐玄宗当着好朋友的面吟出这样两句话“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唯有在彻底放弃后归家乡所发感慨,心中虽有执念,但终究还是放下了。孟浩然他不是傻瓜,明知道吟出这两句话并成文的后果,那就是自己为自己堵住了一扇通往朝廷的一扇门,从此再无念想。

我们再看一看与孟浩然有忘年之交的王维送别孟浩然的诗:

送孟六归襄阳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

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杜门:闭门,堵门。

可见孟浩然岁暮归南山,与王维这首在内容上正好遥相呼应,王维送别在先,孟浩然归南山在后,甚至还押同一韵部。可想而知,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这首诗其实也相当于和诗,对王维的回答。有王维“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这句,孟浩然说“多病故人疏”就不足为怪了。作为故人王维,还会怪对方说自己疏远他吗?显然不会。

以上观点,仅代表兰兮个人。

附加两个典故:

仲尼执鞭 夫子执鞭

《论语·述而》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毛生捧檄 毛生檄 毛义 毛义檄

《东观汉记》卷十五〈毛义传〉~637~

庐江毛义,性恭俭谦约,少时家贫,以孝行称。南阳张奉慕其名,往候之。坐有顷,府檄适至,以义守令。义奉而入白母,喜动颜色。

2020-09-18 舞蝶制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