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知识 | 铺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6
说到铺地,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地砖。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光洁敞亮的地面已经是室内装修的第一要务。作为家里最大面积铺设的地面材料,地砖不仅奠定了家居装修风格的基调,而且可以让室内色彩丰富,不再呆板,整体效果更为凸显。

当你行走在城市中,铺地其实随处可见。人行道、停车场、公共空间,全都是铺地。人行道,通过不同材料、形状的地砖,与车行道区分开来,分割出属于人行的空间;停车场,镂空的地砖,既让车有硬质地面可以停放,又给了草皮呼吸的空间;公共空间,各种花色的地砖拼在一起,创造出各种主题的空间,给人更好的体验。

但是铺地并不是现代的专利,在古代就已有缤纷多彩的铺地。古时的铺地也分室内和室外,室内铺地主要用以隔潮湿,使室内看起来更为美观,发展到后期愈发讲究;室外铺地主要用于路面和散水,既是为了防滑,也是为了保护地面、装饰美观等。

早在原始社会,就有烧烤地面的方法使居室地面硬化,以隔潮湿。

周初也有在地面抹一层由泥、沙、石灰组成的面层的做法,如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晚周已出现铺地砖,陕西扶风出土的方形铺地砖尺寸约50cm*50cm,地面四角各有半个乒乓球大小的突起,用以固定于垫层。

春秋战国的地砖,底面四边有突楞,正面有米字纹、绳纹、回纹等,边长尺寸约为35~45cm。

秦代有截面为平行锯齿纹的地砖,尺寸为50cm*35cm*5cm,其长边留有子母唇,以供搭接。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内,又有略呈楔形的铺地条砖。

图中红箭头及红圈所指处为穿透孔,孔径约1.5厘米,可肱是贴在墙上后再加入楔 子锚固之用。素边之下有一凸起的棱,像是粘贴时埋入或是压入土墙中的挂钩,其孔也 可肱是在粘贴该砖后加入楔子等物来进一步加固之用。在秦都咸阳考古报告中未对其用 途进行过分析,展览馆中的解释文字为“铺地砖”,这显然与该砖的枸造形式有某些不吻合作者根据其上有三个透孔及背面有凸起棱边分析,应是贴于建筑物墙体上的防水枸件。从郑州商城宫殿区发现的用于房柱下端防腐的商早期瓦的用法,西周发现的四钉 砖的用法,及在西周和战国早期条形砖一端带有方孔的形式推测,该类砖应是贴于墙 面用于防水的。另从山西陶寺遣址宫殿区出土的陶板分析,是否可作如下推测:最早 的、现代概念和意义上的砖,最先可肱是用于防水的居多。

以上图片资料来自世界砖瓦网。

东汉墓中已出现了施工技术要求较高的磨砖对缝地砖。到了唐朝,长安大明宫地砖侧面已磨成斜面,从正面看几乎辨不出灰缝,但又加强了胶泥与砖的附着面积,是一个很巧妙的办法。

以上图片资料来自世界砖瓦网。

宋代起砌砖普遍使用了石灰,使防水性和粘着力都大有提高。

此后,室内铺地多用方砖或条砖平铺,很少侧放,一般对缝或错缝,但条砖有用席纹或两块砖相并横直间放的。考究的殿堂为了防潮,先在地下砌地龙墙,墙上再放木搁栅,并铺大方砖,或先在地面铺一层小砖,上面再放经过桐油浸泡、表面磨光的大型地砖——“金砖”。

新石器中期已开始使用卵石铺砌室外路面,如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

而以卵石竖砌室外散水,至少始于西周中期。秦汉时在卵石两侧砌砖,使散水不易被冲散。到了唐代,就全用预制的地砖了。

铺于室外的地砖既为了防滑,又起着保护路面、装饰美观等作用。为此,砖之表面多作成各种花纹,常见的如秦代的回纹、汉代的四神纹、唐代的宝珠莲纹等。明清在住宅及园林庭院中又利用各种建筑废料,如碎砖瓦片、废陶瓷片、卵石、片石等,以组成多种构图,如几何纹样、动植物、博古等。可用单一材料,或用几种不同材料组合,其形式与图案极多,江南苏州一带称之“花街铺地”,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手法。

关于园林铺地将会在园林篇详细讲解。

以上。

第五篇

古建筑知识 | 目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