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种家庭,累死也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3
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想要正确的教育孩子,家长就必须具备正确的养育理念,掌握合理的教育方法。

而以下五种类型的家庭,却是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的,切记避之。

1、凡事代劳型

每次放学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一群背着书包的家长跟在两手空空的孩子背后离开学校的大门,这些家长处处为孩子着想,生怕沉重的书包会压坏孩子细嫩的双肩,身体力行,对孩子照顾的十分细致周全。

殊不知,这种无条件的大包大揽,极易给孩子造成很强的依赖,让其养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妈宝男”、“啃老族”之流。

事实上,负责任的父母疼爱孩子,都懂得培养孩子的独立和自理能力。

孩子只有被大人使用和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价值,进而领悟出深深的爱意,并且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之前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话:

每个对孩子将来负责的父母应该牢牢记住这个很重要的育儿原则——替孩子们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积极性的最大打击。

希望我们做父母的都能谨记这一点,及时放手,让孩子通过合理地锻炼能学会担当,才能在未来的成长之路上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2、不懂控制情绪型

周末带孩子去闺蜜小敏家玩,小敏5岁的女儿想要喝牛奶。

小敏就把牛奶瓶打开放在桌子上,结果孩子不小心把牛奶瓶打翻,不仅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还把地板也溅湿了一大片。

见此情景,小敏火冒三丈地冲孩子大吼:“你是怎么搞的?这还怎么喝啊?”

说完还照着孩子的屁股就踢上一脚。

孩子或许是觉得自己犯错误了,也或许是已经习惯了妈妈的情绪,没有作出任何反应,只是呆呆地看着妈妈。

当小敏继续指责:“我再也不想要这么愚蠢的女儿了!”

孩子突然冲着小敏大吼:“我也不想要你这样的妈妈了!”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是父母最好的观察者和模仿者,父母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孩子们都会通过观察、模仿,最后慢慢变成父母的模样。

如果做父母的不能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也会成为一颗随时都会爆破的烟花。

古语云: 欲教子先正其身。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会先从自己做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改变孩子。

其实,面对孩子这种“过失性错误”,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跟孩子沟通交流。

比如:

“宝贝,下次要小心一些。”

“你看,你把地板和衣服都弄脏了,会增加妈妈好多的工作量。”

这些都可以,这样不仅孩子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事态也可以得以往积极的方向发展。

3、故意打压型

古有《尚书·大禹谟》曰:满招损,谦受益。

近有著名政治家毛泽东说过: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今天的家长们则时刻谨记这一点,不时警醒孩子,不要有一丝一毫的骄傲情绪,似乎只有谦虚才是常态。

每当孩子说这次考试成绩挺好的时候,家长紧接着的回答必然是:“看把你骄傲的,有没有总结一下离第一名的成绩还有很大差距啊!”

对于孩子的成绩总是习惯性打压,好像压孩子一头才能让孩子看清楚自己的不足。 考不好就会用“你是不是又和同学鬼混去了!什么都做不好!”

对于家长来说,这种打压方式也许只是想让孩子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可是这一声声指责就像皮鞭抽在孩子身上,给孩子留下一生的阴影,让孩子变得不自信,更有甚者会是一生的自卑。

当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要及时给予温馨的赞美,让孩子尝尝傲娇的“赶脚”,这样会让孩子更加充满自信,对学习的劲头更足。

当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也一定不要讽刺挖苦孩子,多给一点共情和鼓励。

让孩子及时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告诉他只有相信自己的时候才更有信心战胜困难。

4、酷爱攀比型

说起攀比之风,估计全球没有第二个国家敢和中国相媲美。

孩子从呱呱落地开始,比身高、比体重、比兴趣班、比文化班,别人家的孩子考第一,自己家的孩子下次一定要超过他。

别人家的孩子永远都是父母口中耳熟能详的话题。

“来,给阿姨谈一首最近很火的钢琴曲吧。”

“王叔叔家的小姐姐在我们这里最好的培训机构报了一个舞蹈班,要不要我也给你报一个吧。”

“班里的数学考试最高100分,怎么你只考了78分呢。”

这种过度攀比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挫败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非但不能让孩子发奋图强,更会让孩子在心中固化一种想法:我怎么做都没有别人家的孩子优秀。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就像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一样。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会努力做孩子的伯乐,而非人生的点评师。

5、控制欲极强型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家长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自己的想法就是孩子应该的做法,自己没实现的梦想就应该是孩子未来要实现的目标,高举“都是为你好”的大旗,将孩子牢牢套在自己亲手制作的枷锁下。

完全罔顾孩子的生理、心理状况,让孩子按照自己规划的发展路线前行。

殊不知,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很容易将内心深处的自由灵魂封闭,敏感压抑,完全没有自我,最后只能活成父母一手塑造的“提线木偶”。

亦或是导致孩子愈加叛逆,甚或是误入邪途,亲子关系愈来愈趋恶化。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懂得完善自己,才能引领孩子飞的更高更远。

—END—

PS:亲爱的读者们,欢迎加入读者群,在这个群里:会定期邀请教育学心理学大咖为大家分享优质教育理念,期待您的加入。

入群方式:+微信 woshihuairen__wow ,回复暗号:入群。

—作者简介—

羽木舒亲子育儿,拥有数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业医生、儿童情商指导顾问,专为0-12岁宝妈们打造育儿宝典,期待您的关注(id:babyymsyr)。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