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梅村的乡俗风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7

也许人们更懂得,名扬天下的洞庭湖中的那座君山,可是下梅的君山却鲜为人知。在下梅南面的君峰半麓,有一块高3米,宽4米左右的形似帽状的巨大岩石,“君山”二字就刻在它的上面。君山石刻,传说是宋朝理学家江贽所勒。
清代学者董天工在《游云窝有感陈司马》一诗中写道的诗句:“谁道遗徽今变迁,幼溪书屋叔圭传”,叔圭是谁?是北宋政和年间下梅村的江贽,号少微先生,字叔圭。据清雍正《崇安县志》载:“北宋政和年间(约1115年),少徽星现,特举遗逸。邑宰亲诣其庐,聘以殊礼,复以诗勉其行,曰:‘带经锄晓碧溪湾,遗逸高名达帝关。不琢鸣驺趋北阙,却随文豹隐南山。身闲懒缀三千履,道在宁须五两纶。奈何少微星已现,丹墀要地久虚班。’贽和诗曰:‘一室萧然傍水湾,自知穷达不相关。钓鱼溪绕黄沙路,种粟原通白马山。有命幸逢天子招,无材休望啬夫纶。佳编劝奖非吾事,已许巢由厕我班’。凡三聘不起,赐号少微先生。立注微坊以旌之。”
江贽这位理学名贤,宋徽宗三聘其入朝均被他拒绝。江贽这位穷究理学的才子,婉言谢绝了朝廷的三次命召,不肯为官,而宁以古代隐士巢父、许由为榜样,隐居南山庐峰。朝廷赐其号为“少微先生”,并令本地县令陈难在江贽的故乡建少微坊坊门。钦差翰林院士苏德舆奉旨旌表先贤江贽,于北宋政和5年(即公元1115年)在下梅立少微坊。
乾隆年间,江氏后人把少微书院坊门移至武夷九曲云窝,取名为“叔圭精舍”。表示对江少微的敬仰。江贽平生不求宦达,长久归隐南山庐峰。由于他平生注重“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种德行的修养,后人称君峰的君山一处凹窠为“八行窠”。以赞美江贽的高尚德行。
宋徽宗下诏要请江贽去当侍读,一位普通的乡贤,却能享有一折圣谕的御请,也算是下梅的无限荣光。江贽故居位于下梅北街方家门巷。如今仅剩有门坊一座。少微坊西面有一口“天一井”,体现《周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色彩。 小桥,流水,人家,风雨廊,美人靠,展示出下梅宛若水乡般的风情。但最经典的古建筑是祖师桥。它是下梅清代最具廊桥建筑艺术特色的标志性公共建筑。祖师桥高30多米,雄踞于梅溪与当溪交汇的水口。1958年修建赤白公路时被拆毁。
祖师桥不在了,可是辉煌的历史还积淀于此。清康熙年间,由20多个行帮业会的工匠们共同捐资修建的下梅祖师桥,成为村民演社戏、行帮业会敬奉祖师爷的公共舞台。
正月初二,下梅街的盐帮要在祖师桥举行管仲会,祭祀祖师爷管仲。
正月十五,茶水帮举办三元会,他们请来戏班,歌舞欢庆,祈求天官赐福。
二月初三日,原在文昌阁(已毁)举行的文昌帝君生日庙会——文昌会,现已并入镇国庙、万寿宫。
下梅街坊的红白纸帮、香烛纸火帮要在祖师桥祭祖师爷文昌帝。
二月十五日,五金帮则在祖师桥上热闹吹打,这是他们在举办老君会。
六月二十三日,街坊肉铺关门歇业了,原来今天是他们祖师爷张飞的祭日,得停业一天,到祖师桥举办王爷会。
六月二十四日,下梅街坊经营水食(餐饮)业主,为了敬重粮食,这天要到祖师桥举办雷祖会,祭他们的祖师爷雷公。
七月十五的上元节,是巫婆游方和尚的聚会日,他们边念咒边在祖师桥边烧路头纸、在桥下放水灯,为村落中不幸丧生者驱鬼送行。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祖师桥最辉煌热闹的日子,人们白天赶会买月饼、莲角,晚上来到桥上参加赏月赛诗会,看戏,一般由村落中最有文化权威的人主持。
九月初七日,是下梅街坊酿酒帮举办杜康会的日子。他们要在祖师桥上祭拜祖师爷杜康。
九月九日重阳节,祖师桥上由各商会、会馆举行同乡拜祖会。如溪畔万寿宫等江西籍人就要将许真君抬到祖师桥上,各义演戏剧一场。然后在望乡亭上放鞭炮,庆祝人在他乡的安宁。
九月十三日,下梅从事厨师的厨倌们,要聚集在祖师桥上祭举办詹皇会。祭祖师詹厨子。据汉史载,詹厨子专为皇帝做御膳,因敢于直谏无盐做不成佳肴,遇皇帝口忌被杀。后皇帝才意识杀错,遂诰封詹厨子为“詹皇”。
十月,又是村野之民举办秋社活动的繁忙日子。
还有一些手艺人的祭祀祖师爷活动,也在祖师桥上举行。刚出师的年轻木工要在祖师桥上与师傅举行拜别仪式,以祭祀祖师爷鲁班。同样,剔头匠教出的徒弟,也要在祖师桥上和师傅拜别,共同叩首祖师爷爱新觉罗。
祖师桥是一座行帮业会祭祖的圣坛,也是一座乡井百姓文化娱乐文化舞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