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一八六)临证谈定喘汤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2
清代医家费伯雄在《医方论》里对定喘汤里的麻黄解释:“治痰先理气,不为疏泄则胶固不通,此定喘用麻黄之意也”。

定喘汤是一张通的药方,就和清代医家柯韵伯(柯琴)对小青龙汤方的解读一样,用麻黄直捣病邪巢穴,它不是解散风寒,是治的理症,疏通,疏泄的意思。

当然,如果真有“风寒外束”也是可以使用定喘汤的,单靠麻黄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从剂量上调整,从配伍上调整,只是在组方时,需进行适当的加减。

或者真的有“风寒外束”,我们就没有理由早早的就用款冬花之类的药,这是谈到对定喘汤的主治里面,我们说“风寒外束”的这一点。但是,我们说的可能有一点缺少思考的过程。我们可以沿着这个思路去捉摸一下,就是这样的,定喘汤在主治里面似乎没有风寒外束。

定喘汤: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哮喘证。临证以痰稠色黄、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痰热内蕴,症见痰稠色黄、舌苔黄腻、脉滑数,通常我们会想到清气化痰丸证,而很少想到定喘汤证。

我们从药物组成分析,定喘汤方中,清热药只有黄芩、桑白皮两味药,与苏子、半夏相合,确有清化痰热之效。但全方偏温,温燥药远远多于清热药,那么,我们在临床上见到的痰往往不应该是色黄的,至少应该是白的或者是黄白的。除非我们在选用定喘汤时候,加用相对力量的清热化痰药。那么这样一加,清热的药量要大于温热的药量才可以的。

如果真的见痰稠色黄、舌苔黄腻、脉滑数,痰热这么壅盛,似乎我们没有理由早早的用白果、款冬花之温敛的药。

既然定喘汤的主治是风寒外束,或者是痰热内蕴的哮喘都有点不合适的时候,那么,定喘汤主治是什么?或者说,定喘汤的主治病机是什么?

也许,原方的作者使用该方也并非完全按证而用(辨证加减是需要的)。临床上是有这种情况的,以前的医生用了很多招数,他不一定能用我们的辨证论治说得清楚的。

哮喘之发,或受风寒而诱发,或哮喘发作之本身即为风动之象。发作之时,痰升气阻,肺失宣降。故治疗时,治风、治痰、治气为必需。为求速效,加以“劫喘”。痰阻气滞易于化热,且用药偏温更宜助邪化热,故佐以清热泻肺之品也为必需。

也就是说,这个哮喘发作了,我们需要治风,治痰,治气,这时候是没有明显热象的。即便这时候是没有明显热象,我们在用温燥药的时候,也需要加清热泻肺的药。也就是说主治症里面,不应该有明显的温热的,明显的痰热症象。

或许,把定喘汤看作一张治疗哮喘之“专方”,治风、治痰、治气、治实、治热,更符合临床。是一张劫喘的方子,是一张治疗哮喘的专方方剂。而我们非要拿我们的辨证论治的理论来解读它,有可能解读得稍微有点偏。

在我们前面说的方剂,没有一张方剂象定喘汤这么说过,而在后面也不会这样说。在临床上确实有这种“劫药”或者“劫剂”。也就是说,无论如何,先把哮喘劫了,让病人不哮喘了,再去说别的。

临床上有很多医生是靠“劫药”和“劫方”成名的,起家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