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天真论》读书笔记1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9
《上古天真论》读书笔记1

                           ----阿拉丁956

《上古天真论》是《黄帝内经》上部《素问》的第一章。所谓“天真”就是指还没有来得及受污染,受蒙蔽的人的那种状态。

《上古天真论》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一个健康的生活观念,告诉我们该如何避免“半百而衰”。

上古之人,可以年过百岁,而动作不衰,原因就在于“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 意思是上古之人,可以顺应自然的规律来生活,按照阴阳之变化调和身体,凡事讲究节制和节奏,欲望不要太多,躯体与元神融洽相处,伺候好你的“神”,让它高兴,愉悦,你就可以获到天年,安然逝去。

“术”指职业,孟子曰 “ 术不可不慎 ”,就是教人选择职业一定要谨慎。职业不光是为了糊口,还要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孟子这句话其实是在教给我们一定要选择那些让你发自内心喜爱,能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的工作。《黄帝内经》中的 “术”是说上古之人不做拧巴自己的事 —— 我适合做就去做了 。而不是像现代的人,为了供房子什么的,被迫选择自己很不喜欢的工作,扭曲了自己,伤害了健康。

“节”指节奏和节制。节奏是说人要顺应生物钟的变化,观察自己饥饿和口渴的程度来吃喝。正常人的生物钟和天地同步,7点到9点是胃经当令,觉得饥饿要吃早餐;中午是心经当令,要吃午餐。而不健康的人,他的生物钟是紊乱的,这个时候就不要按照正常人的时间点吃饭,或者前一天晚上吃得很饱的人,第二天早上还没有消化完全,也不要急着吃饭,而是要跟着自己的感觉,饿的时候才吃,口渴的时候才喝。

书中还特别提到,不吃早饭有害健康,要得胆结石。节制是讲吃饭要七八分饱,便于身体消化。“消化”需要拆开来看,“消”指咀嚼食物,把食物嚼碎,是物理上的变化。“化”是一种化学变化,把嚼碎的东西分解并转化成人体可以吸收的营养。如果吃得太多就会堵得慌,当然也不提倡狼吞虎咽,这会影响身体的“化”,从而在身体中形成“块垒”。

“常”指规律,是天地阴阳,四季变化的规律。 告诉人如何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通过顺应自然的方法,安然度过百岁,而动作不衰。

“神”指我们身体内的元神。 是第一部分重点讲解的内容。如何养神?后面有提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凡是情绪波动的能量都叫“邪气”——大喜、大悲、大怒、大惊、大恐。中医中有“六淫七情”, “六淫”是外在的病因 ,即:风、寒、暑、湿、燥、火。而 内在的病因是“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 “避之有时”教你不要迎上去,要躲着它。

 

“恬淡虚无”中“恬”本意其实是指一种自我疗伤自我宽慰,最后达到自得其乐的一种能力;“淡”是说回归平淡,不要有太高的要求 —— 平平谈谈才是真 。“虚无”是我们活一辈子应该追求的状态,“虚”是让自己的心灵,精神得到最大的自由。

 

有一句话是“离中虚,坎中满”,是说:心虚而实腹。 “实腹”是肾气实 ,中医里讲肾主精,是我们精力的来源。人的一生精力是有限的,不随着我们的努力和意志而增长,只能被消耗。年轻的时候如果过度消耗,那么到老的时候就会不够用。所以精力一定要花在刀刃上。然而现代人往往是心实而虚腹,就是由于种种压抑,内心得不到自由,常年淤积就会形成块垒,由气体的堵转化成了物体上的堵,于是就得了心血管疾病;过度劳作,消耗自己的精力,然后肾虚而精力不充足。“无”是世界的本源。所以 “恬淡虚无”就是说在生活中,人多少都会受到一些伤害,承受一些痛苦,每每此时,不要去找别人抚慰,而是要自我安慰,将伤口疗愈好; 然后,把自己追求名利,钱财的欲望放得淡一点,够吃够喝就得了;在有吃有喝的状态下,追求内心更加敏锐丰富。

“真气从之”中“真气”是天然赋予你的元气 。我们出生以后,就有了先天元气,后天的俗气,两者共同作用,完成了我们生命的整个活动。“真气”无法附加,用完了就完了,所以非常宝贵,然而现代人每天都在做着伤害自己元气的事。“真气从之”就是说真气能够随着本来指挥自己的那个神去运作,比如:指挥胃部快快消化。

“精神内守”是说人的精和神是牢牢地守在身体内部的。 治疗精神不够的方法叫“补”。如果把身体比喻成碗,精神不够就相当于碗漏了一个大窟窿,你的精气就像水一样止不住地外流,因此需要补上,而不是增加,古语里的增加是“益”。这也重复了之前的理论,人一生的精力是有限的,无法通过人为的方法带来益,所以要省着精力,把精力花在刀刃上。

当我们有“神”的时候,就有一种精神力量,这时不管外面的环境怎样倾斜我们,我们自己都能够产生足够的抗体。

接下来文章点到:如何活得舒服?《黄帝内经》告诫大家,想身心健康,活得愉快一些:

[if !supportLists]1. [endif]把过去和未来的东西都放一放,认真面对现在的生活。吃饭的时候,就认真吃饭;洗澡的时候,就认真洗澡。有点像佛家讲的“活在当下”,和一行禅师所说的“正念的奇迹”中的理念很像。

[if !supportLists]2. [endif]对自己的欲望有节制,而不是彻底的禁欲,人要努力工作,但不要过度超过极限,比如晚上就是睡觉的时候,不要过度工作而伤神,过度摧残自己,把自己搞垮。

[if !supportLists]3. [endif]身体经络通畅,人就不容易有郁结,才不至于得肿瘤,栓塞。才能够活得健康。“健”是有力气;“康”是通畅。

[if !supportLists]4. [endif]“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欲”是本能的需求,“愿”是精神上的追求 ,不必与他人相同,顺从内心,尊重健康状态下的欲望和心愿。

道家追求的幸福状态是:每天吃美了,把它从物质层面的享受变成精神层面的享受;穿的内衣要合体合身,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看;享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人跟人不要攀比,每个人都有他的优劣势。各吃各的饭,这样人就舒坦了。

最后一段介绍如何活出质量来,成为一个“德全”的人。用书中章节的引语: “一个人只有曾经经历了很多事情,看过无数的曾经沧海之后达到的定,才算是真定。一个健康的人除了自己活得舒服以外,还会让跟他接触的人同样感到舒服。一个德全的人,或者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是内求的人。他不会借助于外力,对别人的行为没有仇恨的感觉,也不期望别人给他什么,因此他不会怨。家里没有内鬼,招不来外贼。只有内心有暗中自我厌恶,自我仇恨的因子,别人才能伤到你。”

 

 

                   2022年5月16日星期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