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上海话:上海话的文化生态结构 (5)——保护上海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6
解读上海话:上海话的文化生态结构 (4)——正确认识“上海话”

保护“上海话”的关键在于,修复“上海话”内在语言生态结构,让英语重新成为“上海话”一部分,重新恢复英语“上海话”与非英语“上海话”的语言生态结构。

让英语重新成为上海话的一部分,就上海的英语教育情况来看,有着十分优厚的基础条件。我们的教育在英语教育上的投入以及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对学习者来说,学习英语也占据了学习者大量的学习时间与精力。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国民的英语应用水平没有得到体现。英语成了各种考试、资格评审必要条件,在我们的生活中英语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这是因为我们的英语教育中存在着不合理的部分,使得英语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伤害中国教育质量的祸害,甚至有二会代表提出要废除英语教育。我们英语教育中存在的不合理是:

1、英语教育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应对考试。

2、只有英语教育环境,没有使用环境。

这两点的不合理,使得我们的英语教育不但没有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反而成为了占据教育资源、学习资源的毒瘤。

这种不合理现象的背后,其实,也存在着极大的价值,只要我们加以合理的改造,就可以利用这些已有资源重塑“上海话”的语言生态环境。

让我们先来看看香港的大学教育。

香港几所大学,除了香港大学成立的时间都不长。但是,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已经名列亚洲名校之首。观察香港的大学教育,会发现,他们实施是全英语的教育。我们假设一下,香港的大学如果全部实施粤语教育或者国语教育,他们还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成为亚洲名校吗?一点可能都没有!全英语教育是香港的大学快速崛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全英语教育可以从世界教育资源中引入教授来做老师,即使有人说这些教授是二流的,那也是非常厉害的,而且还能请世界一流的教授进行交流,这样学校与世界级的学术世界是直接相连的,学生所接收的信息、知识也是与世界同步、原样的,不会因受翻译的障碍,接收一些伪信息。而且全英语教育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英语使用环境与英语思维环境。在这种英语的教、用、思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就是国际化的人才。不管后续是继续进入学术世界,还是进入社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可以直接与国际接轨的。可以说全英语教育给了香港、香港人国际化的竞争力。

我们再来看上海。上海一直在表达要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愿望。但是,上海除了一些大学的英语专业以外。其他哪所大学是实施全英语教育呢?没有!那么上海的高中有实施全英语教学的吗?也没有!初中、小学、幼儿园更没有!这种现象与上海要成为国家化大都市的愿望是不吻合的,这也与我们已经在英语加上投入那么多资源,评什么都要考英语的国家政策性高度重视极其不吻合。

解决之道很简单,从现在开始,从某一所大学开始,或者从某一个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开始,实施全英语的教育,为英语教育建立一个应用的环境,进而在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让上海的学生能够把英语当作第一语言来应用。

如果这样作了,会给上海带来怎么样的结果呢?“上海话”的语言生态环境会得到恢复,上海人的国际化竞争力会真正建立起来,上海的竞争力会真正建立起来。“上海话”会重新时髦,“海派文化”会重新焕发生命力。

以上,是一方面,这方面的实施,主要依靠政府主导。

另一方,我们要从现在开始改变对语言融合的偏见。很多年前,上海曾经有过一些语言融合的现象,一些人在语言中融入了英语。我们的媒体以及一些学者就大加批判,弄得对使用融合性语言的人都很鄙视,于是,一些使用融合性语言的人,在使用时就会很注意,尽量不要把英语单词融入其中。其实,那些批评者往往都是自己不懂英语的学者,语言融合是一种进步的现象,语言封闭才是愚昧落后,所以,我们要对语言融合重新认识。鼓励语言融合,对于汉语中没有的外来语,不要用汉语翻译,更不要用汉语去标引,而是原音、原意的直接饮用,就像老“上海话”里直接引入众多英语那样。

我们要在普通话使用规范所规定的范围以后,尽可能地融入外语。我们会发现,在使用普通话的时候,融入外语,其发音转换是有点别扭的,而在使用“上海话”的时候,这种转化是非常容易的,“上海话”是一种十分容易“妥协”与“融合”的语言。这个在侯宝林先生那个年代就发现了,任何一个外地人遇到一个上海来人问路,上海老人都能听懂,并能用不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回答,其中原因不是上海的普通话教育好,而是上海话本身的融合性强,所以,只要我们坚持语言的融合,“上海话”在上海就有生命力,上海话是最好的融合性的语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