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出租车罢运事件的存在问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份子钱”是老问题,抢生意的“专车软件”带来了新风波。
“滴滴专车”等专车软件是从去年开始出现的一种借助手机APP衍生的出行信息平台。与传统出租车相比,专车不仅车辆都是价位为20万元以上的中高档汽车,而且还提供开门、送矿泉水、撑伞、搬运行李等VIP服务。当然,价格也不菲,综合计算下来,“专车”的收费水平大约是普通出租车的3倍左右。
“黑车”与“专车”仅一步之遥。出租司机认为专车分了自己的蛋糕;觉得相关部门对黑出租、套牌出租整治力度不够。而媒体却为“专车”挑战出租车公司暴利模式叫好,“‘专车’分蛋糕,你提供的蛋糕,够市民吃吗?”《人民日报》这样质问道。
“由于事实上的垄断,出租车行业发展极为畸形:出租车数量长期不增加,形成、加剧打车难;公司长期靠高额的‘份子钱’坐收渔利、一本万利,而出租车司机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盈利大部分缴了份子钱,权益缺乏保障。即便一些车辆放给个人,也因为号码奇缺,被炒至天价,比如沈阳,炒到六七十万元一台车。出租车供求关系紧张,市场被严重扭曲。”
1月7日,新华社再发评论敲山震虎:出租车经营权的垄断,养肥了少数人,害苦了一批人。拥有出租车经营权,就可以不花一分钱,靠司机“融资”起家,用司机“份子钱”还贷款,可谓“空手套白狼”坐享其成,而绝大多数出租车司机如同“骆驼祥子”。这种利益模式早已板结,针扎不进,水泼不入,成为百姓出行改革路上的“坚冰”。
“一名乘客用滴滴专车叫车后,司机到达后为她开门”新京报日前在报道中配上这样一张图片,“为什么出租车司机和商务专车司机长着两张截然不同的脸?”PingWest中文网更是发问,“…那些出租车——无论是你用滴滴或快的叫来的还是路边招上的,车厢里的空气都一如既往地浑浊,车窗按钮、座椅套垫和放报刊的布袋破损稀松平常,冬夏两季通常都不主动打开空调,周边环境干净卫生已经是最大的造化了。而商务专车——它们通常比出租车的价格贵15—20%——车厢里的空气一般来说都清新得多,有的还会喷点淡淡的香水,所有设施都完好无损,为乘客提供瓶装矿泉水,如果想手机充电还提供充电线和USB接口,大多数司机会问你想听什么音乐或是否选择安静不放音乐,冬天和夏天空调是必须的,而且随着外部温度的变化随时调整。”
对媒体“两张脸”的质疑,出租司机一定喊冤,因为他们也没有少下功夫。“高端客户也是客户,没有‘专车’之前是我们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沈阳的哥杨师傅表示,他曾多次在五星级酒店搭载高端乘客去机场等地,收入颇丰。“高端客户都比较在意时间,给钱也更大方。”他回忆说,他曾经拉一位乘客从机场到东塔,打表几十块钱的活儿,对方上车时直接给了100,并示意不用找零了。
高端市场到底有多大,以至于市民要吃的蛋糕都不够?南京的哥顾师傅说:“南京本来有约一万辆出租车,去年为迎接青奥,一下子增加了三、四千辆,这部分新增车辆又以中高档车为主,价格高不容易拉活,每月份子钱却要9000多,费油,修起来还贵,再加上专车的冲击,不少司机都觉得,今年是最困难的一年。”
市场很残酷,而对运营成本,出租公司同样一脸冤枉。“我就不愿听这个份钱,这4000块钱里边有车钱、有保险费、GPS等等。我们收的只是个管理费。份钱里只有7%是公司的利润。”济南出租公司的代表直喊份钱全国最低,不能降了。在山东省政协近期组织的座谈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出租司机、专车司机、出租公司、市民代表、交管部门、滴滴打车,全都到齐了。
问题也许一时难以解决,但这样的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终究是一件好事,民众的参与正回应了新华社的评论:时下,出租车行业“深改”呼声异常强烈。当大家把目光聚焦于谁在制造垄断、哪方利益难以撬动等“高大上”的问题时,乘客一方的声音却略显弱势。出租车行业改革本应是为了营造更好的乘车环境。在管理部门、出租公司、驾驶员进行利益博弈的同时,不应让乘客成了“局外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