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蜀相》的内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2-11
【原文】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
  
【注解】

  ⑴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⑵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
  ⑶自:空。
  ⑷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⑸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⑹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译文】

  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
  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
  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老臣竭尽忠心。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第2个回答  2013-12-11
①“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诗人在看完巍巍殿宇、凛凛塑像之后,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自”、“空”二字最突出意境。如今草不知为谁而绿,乃自绿,黄鹂不知为谁而鸣,乃空鸣,五百年来像诸葛亮这样鞠躬尽瘁的忠臣再也没有出现过,可那知人善任的国君又在哪里呢?此诗写出了寂寥冷落之境,表达了杜甫对武侯一片崇敬、仰慕的叹惋之情。
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唱出了普天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中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移官”华州,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是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写入祠后所见:“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已经包含着诗人的感叹了,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了五百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转到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上:“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惋惜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千多年来,这个名句震撼着千千万万志士仁人的心。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诵读了这两个诗句,又大呼三声“渡河”,才离开了人世。
第3个回答  2013-12-11
蜀 相(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赏析)以下为背景! 《蜀相》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以上为背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