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旁镇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亭旁历史悠久,同时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8年在包定、叶信庄等革命先烈的带领下,爆发了震惊全国的亭旁起义,在浙江省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亭旁革命烈士纪念馆属省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被省委、省政府定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亭旁革命纪念群是台州唯一的红色旅游景点。亭旁人民思想比较活跃,文化生活比较丰富。杨家板龙名扬四方,以全长428米创吉尼斯纪录。
据《亭林鲍氏宗谱》载,亭旁,古称亭林。《亭旁杨氏宗谱》载,城隍庙后山,称亭山,山旁住杨、包两姓,取名亭旁。亭旁历史悠久。1947年在包家上坟墩出土的石斧和大量夹砂红陶鼎足、陶罐、陶釜等残片,经鉴定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遗物。证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蕃衍生息。该地古时居民姓氏众多,有“唐、林、应、谢、周、王、郭”诸姓。至元朝,包、杨两姓方迁居于此。后来子孙蕃衍,遂多为包、杨两姓聚居之地。清康熙四年(1665)为台州海防分府驻地。同治五年(1866)为宁海县居理民分县县丞署驻地。清代分属宁海县南乡包家庄、杨家庄和任家庄。民国时期 ,改庄为乡、分属包家、杨家和任邵乡。1949年解放后为亭旁乡,属亭旁区。1985年改为区属建制。
亭旁镇属河谷平地,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四周山峰、溪流相间,岗阜起伏,境内最高峰为双尖山,海拔562米。亭旁溪和南溪从境内中部和东部自南向北蜿流。中部地势平坦,沃野宽广,灌溉便利。“两山亭立如天马,二水旁流若地龙”,中嵌“亭旁”两字联,可谓该地地势的写照。农业以种植水稻、小麦、薯类为主,特别是包家村的前洋,素有“亭旁谷仓”之称,村落多沿溪流两岸分布,人口稠密。妇女多编织草帽,历史悠久,闻名全县,产品畅销国内外。镇村办企业有针织、服装、塑料、陶器、农机修配,砖瓦等工厂。商业网点遍布,市场繁荣,每逢农历三、八为市日,为全区物资集散地。文化较为发达,有亭旁中学,为县重点中学,在校学生1467人,教职员工102人。有小学14所,在校学生2005人,教职员工86人。亭山小学前身为亭山书院,创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是一所具有革命传统和光荣历史的学校。文化设施有镇影剧院、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电视差转台等。亭旁区卫生院医疗设备较好。亭旁交通方便,公路四通八达,有石(岩)里(金)、亭(旁)流(水岩)、狮(岭)白(溪)三条公路,北通县城海游镇,西通坝头、里金铁矿,东南两线经中门、南溪通花桥、小雄等地。人民富有革命传统。1928年中共浙江省委和宁海县委曾领导亭旁农民武装起义,并建立了浙江省第一个红色政权——亭旁区苏维埃政府,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根据地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