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是一首什么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2
古诗的解释如下: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
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
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
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
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
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扩展资料:
枫桥夜泊的后世影响
《枫桥夜泊》的影响和传播从唐代一直持续到当下,由文学扩展到绘画、音乐,其传播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近代以来不断有著名画家通过画笔重现《枫桥夜泊》诗的意境,作《枫桥夜泊图》。如李铁、钱松岩有《枫桥夜泊图》;陆俨少有《枫桥夜泊图》,题识曰“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戊辰(1988年)七月写张继枫桥夜泊诗意。
八十叟陆俨少于晚晴轩”;徐邦达有《枫桥夜泊图》,题识曰“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即图之,复书之,盖此句炙人口者久矣,故不厌时时形于楮墨也,丁卯(1987)冬末徐邦达并记于京华客次,时年七十有六”。
还有上海美术馆馆长方增先、苏州美院副院长孙君良等也均有《枫桥夜泊图》。此外,由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黎英海教授谱曲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是各种音乐会上常演不衰的经典曲目。
歌曲为张继的诗插上了音乐的翅膀,把音乐之美与诗词之美融为一体,使之成为诗化的音乐形象和音乐化的诗词意境的完美结合。
而由陈小奇作词、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则是《枫桥夜泊》的当代演绎,问世即风靡海内外,成为大陆流行歌曲中的经典作品。
歌曲之所以深受大众欢迎,就在于歌词创造性地承继了《枫桥夜泊》的意境和诗中隐约传递的愁情,触发了古往今来人人都会有的时光不再、物是人非的感慨,激起了人们对往昔情事的诗意怀想、对迷蒙未来的无限期待。
《枫桥夜泊》诗在亚洲其他国家也很有影响。比如此诗在日本就家喻户晓,还被选入日本小学课本,清朝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记》中写道:“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适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
1929年,日本在青梅山筹建了一座寺庙,亦名寒山寺,寺庙仿照苏州寒山寺,立石碑一座,上刻写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建有“夜半钟声”钟楼一座,在附近溪谷清流之上还架起了枫桥夜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