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要像放风筝,适时收和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7

当上妈妈5年了,在女儿DAHLIA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虽然都是幼童、小小孩,但2到4岁、4到5岁、5到6岁,随着孩子的语言、社交与认知能力大增,他们展现出来的气质、反应、肢体动作都大有不同,才还在欣慰孩子乖巧听话:「终于长大了!」下一个阶段,马上退化成小婴儿,骄纵、任性、耍脾气,把父母气个要死,即使

当上妈妈5年了,在女儿DAHLIA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虽然都是幼童、小小孩,但2到4岁、4到5岁、5到6岁,随着孩子的语言、社交与认知能力大增,他们展现出来的气质、反应、肢体动作都大有不同,才还在欣慰孩子乖巧听话:「终于长大了!」下一个阶段,马上退化成小婴儿,骄纵、任性、耍脾气,把父母气个要死,即使你从来没有顺过他,却还是得面对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叛逆行为…是不是很有既视感?

从DAHLIA小的时候,我便刻意培养她独立思考的能力,4岁的时候,她处于一个稳定期,性格温暖、友善,我以为我出运了,含泪欢呼「孩子终于长大!」还开始调整心态,好面对她上小一后,慢慢疏离妈妈、靠向同侪的社会化过程。

岂料,5岁后,天又塌了,女儿像是退回婴儿阶段般讨关注,但有时候又不喜欢妈妈知道太多,于是出现一些说谎保护自己,或是对妈妈激烈顶撞的行为,最近这2个月,算是我们亲子关系的黑暗期,我搞不懂她为什么变这样,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何那么容易生气,于是我找了老师与保母商量,才豁然开朗孩子又进入另一个阶段。

这让我想起自己中学时候的往事,当时,父亲有严重的情绪与暴力问题,并且对身边的人严密监控,不让我们与外人互动,我唯一对外的窗口,只剩数学跟英文家教,她们总是偷偷趁上课的时候,告诉我现在外面流行什么,大学生的生活又是如何多彩多姿。

我有一位读辅大的美丽英文家教叫Carrie,她是我中学时的私房偶像,也受我请托当收信窗口,像是小虎队笔友的信啊、Swatch的会员信啊,我都寄到她家,等上课的时间再带过来,后来,我们的谈话内容被父亲听到,当场斥喝她:「我是请你来教我女儿,不是来聊天的哦!」

此事没多久,她就不明原因请辞了(多无辜),但她还是会帮我收信,常常特地从公馆来安和路一趟,而我家在一楼,书房前面有个大窗户,她就把信放在这个窗户角落,我每天就在这等信,直到我们后来搬家失联。

所以啊,俗谚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身为父母得一直调整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家长不要认为全面禁止、严格控管就有效,这只会逼孩子说谎,对下一个计画做更缜密的思考,思考什么呢?如何避开父母的眼线,不引起家长的关注,看似很残酷,但其实不知道谁才是独裁者。

就像放风筝一样,刚开始要逆风,跟着风筝一起跑,才能起飞,飞高的时候,看似一切平静和谐,但突然一个不留神,风筝又摇摇欲坠,需要被强力地拉几把、重新引导,才能再度高飞,这收收放放之间,要助跑?还是留点弹性?真的是每个家长一辈子的功课。

* 本篇文章由【 焦糖绿玫瑰 】授权刊登,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本文为合作之严选作者观点,不代表立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