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促读,共情成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2021年6月10日上午,南阳市黄新名班主任工作室召集科研骨干和部分学员在二十一学校图书馆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研讨会。

工作室的各位老班不到八点就陆续来到了书香浸润的图书馆。一开始,工作室的主持人黄新老师就语重心长地说:“工作室走过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大家一起读书,一起写作,情感共鸣,携手成长,收获了难得的友谊,但工作室如何进一步更上一层楼,这就需要每个人以读带研,以研带读,自我赋能......”黄新老师的一番话,让所有成员顿觉头脑清醒,充满力量。

接下来是活动的第一个环节“ 书海漫步,浸润书香 ”,大家纷纷走向一排排书架,和自己心仪已久的书来一次近距离的亲密约会。

书海漫步,浸润书香。他们或精挑细选,或驻足欣赏,或倾心交谈。

在这书香氤氲的小卡座间,几位书友倾心交谈时,硬是找到了高峰论坛的感觉来。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读书分享,智慧碰撞”。 本次共同研讨的是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

黄新老师邀请工作室里两位在读书和写作方面带着大家坚持不懈的春艳老师和卢升老师做引领性分享。

卢升老师站位比较高,她说读书分速读和慢读(精读)两大类,她提醒各位老师们读外国教育类著作可能会存在着因为翻译原因,或者因为文化理念、阅读习惯不太一致带来的差异,读这本书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隔膜,所以要在有一两本打底书的前提下,再去阅读效果可能更好。

她还建议大家读书要快读,这样能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专业领域的最前沿理念。

把一本书读细读精,则是为了让自己的知识树营养更丰富更全面。

老师们在把书中的理论和自己的班级管理、教学实践相结合时,需要遵循幂次法则,也许一开始可能会有滑坡,这是很正常的,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之后才能有抬头,有上升且迅速会有爆发式的提升。

春艳老师说自己平时读书时习惯以啃读为主,因为读书的速度确实太慢,可能几本书同时阅读,另外,听书的比例可能超过了读纸质书的比例,因此《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她选择了中间几章和大家分享一些阅读体验。

她介绍了自己读这本书中6~11章的一些个人体会:雷夫老师会反复的向学生们灌输这样的概念: 测试就像温度计,只是一项测量工具,如此而已,当然测的不是温度,而是孩子对某项知识或技能的理解 。

“失败”是由身为教师的我们自行认为的,在56号教室里,飞不起来的火箭不是失败,只有当学生停止解决问题的尝试时,才算是彻头彻尾的失败。所以做老师的一定要及时的养成闭嘴的习惯,让孩子们自己摸索,别忘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探索新知的主人。

不论是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都会感到愉快,会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某一点上。而且学生能在做的过程中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既能创造友谊也能创造出更好的作业成绩,同时还学会了规划,展现出耐心和毅力,进而学着努力追求卓越,彼此分享,这就是艺术引领孩子们以超乎想象的方式成长的魅力所在。

她的分享大家真正理解了啃读、慢读对于经典著作的必要性。

王爽老师和丽兰老师也就这本书中自己阅读的一些独特体会和大家做分享。

比如王爽老师说,学习的心态很重要,她本人对书中的第2部分特别感兴趣,还拿这本书与她同时开读的李小萌的《你好,小孩》在一块儿比对,两书中都有提到要不要对孩子做出奖励?这一问题的抛出,引起了与会老师的共同深思。

比如丽兰印象深刻的是雷夫老师的大爱无疆——雷夫老师用爱在师生之间传递,每天早晨6点到下午5点都在陪着孩子,甚至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时间给孩子们补课。

两位老师都谈到初读这本书时其实有一定的隔膜的,但共同的地方都是遇到精彩的地方都会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

志刚老师是团队里特别务实又勤奋的典范,那就雷夫老师的点滴细节做法,都提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阅读体会。比如雷夫老师谈到如何客观公正的看待成绩,不能单纯的看孩子的分数,应该和孩子过去的自己相比。他还谈到阅读和写作最能充实一个人。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和工作室共读的第一本书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有许多相同共通之处。

说到这些时,与会的同仁们都不住的点头称是,看来说出了大家的共同阅读体验。

汉卿老师就这本书中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与冲撞,学生的个性张扬与集体合作,谈了自己的阅读感悟,角度新颖,另辟蹊径,确实挺烧脑。

读书就是如此——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海东老师接着汉卿老师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解读,他说东西方文化其实也有相通的地方。比如雷夫老师和他自己一样都是小学老师,雷夫老师很直率,在书中也提出了对副科的看法,对当时行政部门乃至测试的一些看法,也算是吐槽吧。他说从雷夫老师身上看到了学会与现实握手言和很重要,尤其是引用了尹建莉老师说的“在正确的跑道上往前走,千万不能跑偏”,让与会老师们耳目一新。

华云老师还是一贯的谦虚低调的风格。她说阅读让她发现了自己有多么的无知,也谈到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有困难,也读得很慢,尤其对第一部分的6个阶段说读的还不是特别明白。她高屋建瓴,点出本书中从教育的道与术的关系,将学习的方向和方法娓娓道来。其实雷夫老师就是教给了孩子们一些终身受益的东西,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应该兼容并包,选择其中有用的东西拿来为自己所用。

魏婷老师绝对是秀外又慧中的代言人。

她说自3月19号开始读这本书,就是边读边圈画再做摘抄,同时又和班级的学生一一对照。再加上近两个月,参加了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以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选拔大赛,一路走下来,对自己来说都是一种成长和收获,就是在不断的阅读中,不断的锻炼中,她学会了面对学生不再动辄发脾气,反而能静了下来,以爱为底色,理解包容,要更多的学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芝娟老师的分享特别务实又接地气。她把从书中学到的一些教育智慧运用到自己教学实践中。比如“经济在教室里生根开花”,因为她执教的是高中学段的孩子,她引着孩子们把喝掉的矿泉水瓶收集整理,到废品收购站之后变废为宝充当班费之后,不止是教室的垃圾问题得到明显的改善,孩子们更学会了如何打扮好教室这个朝夕相处的家,让这里更温馨,更宜居,更有利于学习。

秀萍老师在分享的时候很自谦的说到“经济学在教室里在学习”中的作用时,自己也陷入了一种瓶颈,引起了与会老师们的会心一笑,因为之前海东老师和汉卿老师在分享时都有提到,要向秀萍老师的班级文化学习呢。看来在大家眼中的大咖名师很多时候自己也觉得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学习、补充的地方呢。

这也许就是对“谦虚使人进步”的最好的诠释吧。

接下来大娟老师对下一步工作室如何整理大家的作品进行分工合作,做了一番详细的安排,又对未来两个月假期里各科研团队怎样带领大家一路高歌猛进,继续学习给出建设性意见。

最后是大家绝对获益匪浅的环节。

做事超利索,思路巨清晰,效率超级高的晓庆老师给大家现场讲解文字处理和视频录制的诀窍。

这可是绝对的干货满满呀。

最后,工作室的主持人黄新老师总结了工作室前一段工作取得的成绩,特别肯定了工作室的七位老班被聘请为进修学校的讲师,并为全区骨干班主任进行了四期培训所付出的努力。

同时黄新老师也指出了工作室发展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各个科研队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制定了解决策略,然后又对工作室下一步的活动计划做了详细的安排。

不觉间,三四个小时飞速而逝。

快乐又充实的时间总是很短暂。

大家相互守望、共同学习时,时间总是那么快,这就是时间的“相对论”吧。

以研促读,共情成长。

我们期待下次再相聚,共话成长进行时。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