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蔡崇达《皮囊》:最好的生活就是正在经历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5
“把栏杆拍遍,把心再伤一遍”。
这句话是我读《皮囊》印象最深刻,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有些许的无奈,也有一种遗憾在里边。生活就是带给你遗憾吧。

在书中,作者围绕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以及新接触后认识的朋友,讲了许多关于性格、命运的故事。不管是对孩子“狠心”的裹脚阿太(外婆的母亲)、倔强的认为房子就是人一生灵魂的母亲、无法接受自己病情的父亲,还是家乡那因为人伦纲常击垮的张美丽,或是两个不同命运的阿小,还有那想要抵抗一切的厚朴,都是人生百态。

起初我还未看这本书时,想着作者用这“皮囊”二字想传递什么,我猜到了是跟人的灵魂相关的,第一想到的是那句引发人共鸣的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而书中阿太说:“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的污浊给拖住”。

是啊,如果没有欲望,人生是不是会轻松很多?可是来到这世界上,注定了是带着有欲望的皮囊,而世界给予每个人的范围是一样的,就是我们都生存在同一个地球里,但因为每个人汲取智慧、观念的程度有所差别,所以是否拥有一颗有趣的灵魂也是有一定概率的。

文字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可以还原一种场景,感受一种力量。书中作者的父亲因为疾病导致半瘫痪,开始时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尝试自己一个人站起来,摔倒后坚决不要孩子和邻居的帮忙,非要自己爬起来,结果就是再次跌倒了,在雨中挣扎的父亲最终还是屈服于这无法违抗的命运,由孩子和邻居们扛进了家里。面对这皮囊的突然的罢工,换做谁也无法接受,崩溃在于无法随意的走动,无法自己去感受外面的世界,生活里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别人,如果说人有欲望,那这些就是生存中最基本的欲望,当一个人连最基本的欲望都实现不了,皮囊就会开始变得沉重。

谈到作者的母亲,文章开头我用了“倔强”二字形容她,因为在面对家庭变故时,她的表现让我有点无法理解,但是也有些许的敬佩。作者的父亲母亲是经人介绍在一起的,没有过多描述这份感情的进展和程度,但在那个包办婚姻的年代,这就是要一起开始生活了。对于家乡的房子,是盖的越大越有面子,作者的母亲即使在家庭收入不多的情况下,也要将房子盖的完整,她总说父亲一定也是这样想的。

房子是家,不仅是建筑物,是和我们血脉相连,亲人一样的土地。那几十年沉淀的人文气息,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许多故事在那里上演。不论你走多远,脚步丈量过多少土地,见过多少风景,只要回到家乡,一股暖流便充斥全身!

我认为房子也是他们皮囊的一部分,不可缺少,这对于现在这个时代而言,也是如此。在作者母亲的内心深处,每砌墙一块,仿佛都感觉到自己皮囊充实一点,这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种物质,而是一种信念。

还有那因美貌常引人议论的张美丽,确实拥有一副美丽的皮囊,想跟相爱的人私奔,结果却被发现了,在当时的环境就成了人人唾弃的例子,家乡的人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但别忘了人是有欲望的,他们批判、指责某件事情时,其实内心也是有潜在的种子,只不过被别人首先做到了。后来张美丽住的地方成了灯红酒绿的场所,人们仿佛忘记了自己那被桎梏的灵魂,纷纷开始涌入,放纵自己的皮囊。

两个都叫阿小的人。
一个是家乡人见怪不怪的阿小,性格有些孤僻,一个是即将去香港的阿小。家乡的人更对香港阿小感兴趣,因为他即将去人们没去过的地方,对香港每个人都充满幻想,仿佛家乡人将所有的美好幻想寄托在香港阿小身上。但真正接触他之后,才发现他是孤独的,从小被父母留在家里,哥哥被父母带在身边,他没有朋友,一直生活在即将去香港的生活里。从这个故事我理解了人生,在别人看来香港阿小是梳着规整的头发,穿着整齐的衣服,坐着汽车,即将去那充满机会与诱惑的香港,但香港阿小的内心却是孤独的。

生活中遇到一些人,就会教会你一些东西。

有时一场梦醒来,我会感觉到一种豁达,梦里的事情现实没有发生,我会感到庆幸。作者经历书中那些事的时候,远没有他写下这本书时的那种坦然,有时候就是必须去面对,面对每一种离别、每一种孤独,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向前。如果哪天感觉到自己的皮囊有点倦怠了,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欲望超标了!

2020.6.1
周俊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