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老来得子,诸葛瞻仪表堂堂却资质一般,被世人捧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7

支撑起蜀汉的主心骨诸葛亮活到五十四岁,他在四十六岁那一年才拥有了儿子诸葛瞻,这个算是老来子的儿子,诸葛亮也来不及好好教导。

毕竟诸葛亮一直为蜀国鞠躬尽瘁,整天从早到晚都忙于政事,教 育儿 子的时间少的可怜,他也没办法跟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沟通。

在诸葛瞻长到八岁的时候,诸葛亮的身体撑不住了,他自知大限将至,临终前写信给兄长交代了后事,在信中重点提及了自己这个儿子。

早熟的诸葛瞻已经显露了聪敏,诸葛亮并不看好这份超过同龄人的早慧,他害怕儿子会无法控制日后加身的荣华。

聪明的孩童自以为有了心机,就可以周旋在成年人的 社会 里,可是早晚要吃些苦头的,日后诸葛瞻的表现也证实了父亲对他的评价。

在诸葛亮去世后,作为诸葛丞相唯一的儿子,武乡侯爵位由诸葛瞻继承,皇帝刘禅的女儿也被许给他做正妻。

十七岁的诸葛瞻娶了公主成家,在古代也算是个可以独当一面的成年人了,朝廷的诏书很快颁下来,命他任官显能,最好能像他的父亲一样。

父辈的形象实在太过深入人心,诸葛瞻的一举一动被过于“美化”,蜀汉的臣子和百姓都会大力夸赞,没有一个反对的。

这是诸葛亮日积月累在大家心目中打下的基础,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绝顶聪明形象,从来都不会犯错,现在这个形象被套在了诸葛瞻身上。

沉浸在这种美名四扬的“捧杀”里,诸葛瞻并没有意识到危害,他还没有父亲那样的能力,却得到了过分的赞扬。

与此同时,诸葛瞻在东吴的表兄诸葛恪再次起兵攻魏,受过诸葛亮关照的 张嶷 看出局势不对,提醒诸葛瞻此事,诸葛恪可能得不到好下场。

表兄在东吴正是说一不二的顶尖权臣,又有他们诸葛家的优秀慧智基因,所以诸葛瞻并没有把张嶷的话放在心上,只当他多心。

后来的诸葛恪狼狈败北,回到东吴又被孙峻设计谋害,家族被灭。诸葛瞻方知自己短浅,也暗自后悔没有早点提醒表兄。

当然并不是说诸葛瞻是个愚笨不堪的庸才,他也有一定的才华和机智,只不过是被过分夸大了。刘禅不断给他升职,让他跟董厥共同管理国事。

在国事的治理上,诸葛瞻是个新手,要指望多年老将董厥带动诸葛瞻,给他增长经验、纠正错漏,那也是不太可能的。

从董厥的背景来看,他是诸葛亮府里出来的人,对诸葛瞻也保持敬重。加上对诸葛亮的崇拜心理,万事还以诸葛瞻为主。

蜀汉皇帝是平庸无能的刘禅,朝中主事的诸葛瞻是个才智不足的小年轻,其他大臣只能追求少生事端,能守住这先辈打下的江山就成。

在这种追求无为的氛围里,宦官黄皓生了弄权的心思,讨好刘禅多进谗言,大臣们也都依附于他,没有人站出来与黄皓抗衡。

从目前来看,诸葛亮一手提拔的谋士勇将渐渐殆尽,剩下的大臣都是不出头的随波逐流的性子,况且刘禅也不是个听劝的主。

不过黄皓的确是导致姜维在前方打仗、后方“失火”的重要引子,诸葛瞻没有平衡内外关系,反而是两头顾不得的焦躁。

在姜维主持北伐以后,几次伐魏都出现了各种内部问题,粮草不足和军心不稳,再加上蜀国国力衰弱,使得北伐没有取得好结果。

诸葛瞻是反战派,他不赞同姜维伐魏大动干戈,趁机上书要求削除姜维的军权,由是更加暴露了蜀国的弊端。

蜀国主动出击又打不过魏国,在诸葛瞻等人的提议下,干脆就选择了坚守不出的立场。魏国可不是软柿子,将军邓艾带着大军气势汹汹打来了。

对于顽强挣扎的蜀国,邓艾还能尚存几分畏惧之心。要是蜀国变成了一个不敢出兵的“胆小鬼”,那可足以让邓艾轻视了。

听到消息的刘禅慌了神,求问诸葛瞻有何妙计。诸葛瞻也是慌里慌张,他不想把军权交到姜维手上,只能自己硬着头皮领军迎击。

邓艾率魏军一路直下,他欲速速占领平原险峻峡口,诸葛瞻没有上过战场,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局拿不定主意,竟然不敢直面对阵。

这一耽搁就给了邓艾可乘之机,抢先占领了险地之势,大败蜀军的先部,使得他们退至绵竹,还给诸葛瞻送了一封劝降书。

送来劝降书的使者被诸葛瞻一刀斩了,他唯有坚持自己忠蜀的气节,心里又悲又怒,恨自己不能早除黄皓,不能制约姜维,更不能击退邓艾魏军!

绵竹一战是诸葛瞻的死战,现在的局面是敌多我少,敌强我弱,指望发生什么奇迹帮助蜀军获胜,那纯粹是白日做梦。

诸葛瞻和他的长子诸葛尚都折在绵竹,诸葛父子起码为国死节,在战场上拼到了最后一刻,这就是他们对蜀主恩遇的报答。

要是评论起诸葛瞻的一生,用“无能”两个字来概括有些不妥。倒不如说众人期望过高,盼他继承父亲才智,实在好高骛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