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运动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领导者在海军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11-24
李鸿章在海军方面做出的贡献可都是大手笔。首先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海军——北洋水师。其规模在当时是世界第六,亚洲第一。还包括了两艘铁甲舰。铁甲舰在当时是海上巨无霸。就与现在谈航空母舰一个意思。另外在各大江大河口和沿海海岛设立了几十座现代化炮台。装备了几百门大口径远射程克虏伯大炮。即便是现在去看也令人震撼。另外还建立了江南制造局、天津制造局、汉阳兵工厂等现代化军工厂。在当时世界上也是最先进的。其制造的枪炮弹药到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国军重要装备。这些工厂甚至至今还是我国海军军舰和装备的重要生产厂家。
第2个回答  2012-11-10
江南制造总局
又称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1867年,由虹口迁至高昌庙,经过不断扩充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该厂技术和机械设备主要依靠外国,除制造枪炮弹药外,也制造机器和修造轮船。1905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兵工厂部分人称制造局。后分别改称“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厂”。它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工业,它用自炼钢材仿制的毛瑟枪,赶上19世纪后期德国新毛瑟枪的水平,它研制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江南制造总局是官办的,经费由清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用管军队的方法约束工人,工人缺乏生产积极性,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福州船政局
00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经营的设备最齐全的新式造船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聘用外国人担任技师。主要由铁场、船场和学堂三部分组成,1884年马尾海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后虽经恢复但大不如前,辛亥革命后,改称海军造船所。
第3个回答  2012-11-10
把三洋正规海军的建立提到日程﹐始于1874年。由于“东瀛小国”日本侵略台湾﹐清政府受到震动﹐一“海防议起”。为了加速建立海军﹐清政府先后向英﹑德等国订购舰只﹐建立了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北洋水师。中法战争中﹐福建以及南洋水师受挫。1885年(光绪十一年)后﹐重点建设北洋海军。

北洋海军:1874年(同治十三年)清政府筹划海防,北洋大臣李鸿章主张在北洋建立水师。随后开办北洋水师学堂,订购铁甲战舰,修筑旅顺(今并入旅大市)和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市)军港。1885年(光绪十一年)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1888年编成北洋舰队,共二十二艘,其中铁甲舰九艘。丁汝昌任海军提督,军事训练由英国、德国人操纵。1894年9月黄海海战中,中日舰队互有伤亡。因李鸿章下令避免作战,1895年初在威海卫被围,2月北洋舰队全部覆没。

福建水师:1885年(光绪十一年)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后的三大舰队之一。以福建的马尾作为军港,舰队拥有20余艘军舰,主要由福州船政局建造,部分从西欧进口。1884年7月,中法战争中,法舰开进马尾军港,并向福建水师突然袭击,李鸿章恐妨议和,不敢下令备战,结果福建水师仓猝应战,兵舰11艘、商船19艘,全部被击沉,福建水师全部覆没。

南洋水师:1888年(光绪十四年)清政府编成北洋海军时,将广东、福建、台湾、上海的军舰划归南洋大臣统辖,称南洋水师。仅有镜清、南琛等中小型舰船八艘。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在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市)覆没后,南洋水师分编为长江舰队和远洋舰队。
第4个回答  2012-11-10
是指洋务运动吗?
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决心加快建设海军。于1875年5月30日下令由沈葆祯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并决定每年从海关和厘金收入内提取400万两白银作为海军军费,由二洋分解使用,南洋大臣沈葆祯从大局出发,认为“外海水师以先尽北洋创办为宜,分之则难免实力薄而成功缓”,清政府考虑到中国当时的主要假想敌是日本,遂采纳沈葆祯的建议,先创设北洋一军,等北洋水师实力雄厚后,“以一化三,变为三洋水师”,决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水师,北洋的成军之路由此开始。
 从1875年至1879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委托总税务司赫德(Robert Hart)从英国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兵工厂定购了“镇东”、“镇南”、“镇西”、“镇北”等8艘蚊炮船用于守口,另又定购了两艘巡洋舰“超勇”、“扬威”,其后由于发现赫德所定购的军舰质量低劣,李鸿章由此转向德国订造军舰。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后,清政府鉴于形势紧迫急令李鸿章从速购买铁甲舰,李鸿章派江南制造局徐建寅(科学家徐寿之子)和驻德国公使李凤苞在欧洲各国访问,最后选定在德国伏尔铿(Vulkan)船厂订造两艘铁甲舰“定远”、“镇远”及一艘铁甲巡洋舰“济远”,为保证造舰的质量,李鸿章特派曾留学英、法的刘步蟾、魏翰、陈兆翱、郑清濂驻厂监造,凡不合格者要求重新返工,并派管轮学生陆麟清带领工匠领头黄带、林祥光、陈和庆等10人驻厂随同练习,期于船成学亦成。
  1879年11月,李鸿章以从英国定购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蚊炮船陆续回国,北洋舰只日多,向清廷奏请将淮军记名提督丁汝昌留在北洋,暂任提督。1881年9月、10月,在英国订造的巡洋舰“扬威”、“超勇”,蚊炮船“镇中”、“镇边”也先后回国,北洋海军初具规模,李鸿章于是奏请以提督丁汝昌统领北洋水师,并为和国际接轨将三角形的水师旗改为长方形的海军旗。在北洋水师即将成军之时,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由于惧怕北洋水师的铁甲舰开回国内助战,法国政府向德国施压,行将回国的“定远”、“镇远”被迫滞留在德国。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福建水师在这次战争中全军覆没。清政府在战争结束后当即下旨“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并正式设立海军衙门,任命醇亲王奕譞总理海军事务,庆郡王和李鸿章协办。这个命令再次加快了北洋水师的建军速度,同年,铁甲舰“定远”、“镇远”、巡洋舰“济远”回国并又向英德两国各订造两艘新式巡洋舰,1887在外定购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竣工,李鸿章下令邓世昌、叶祖珪、林永升、邱宝仁出洋接带,并与1887年秋驶回祖国,至此中国所有在外定购的军舰已全部回国,加上原有的自造舰只北洋水师的舰艇总数达到50余艘,计5万余吨。
  在外购舰只的同时,李鸿章亲自选定在威海卫和旅顺两地建设海军基地,在耗费了巨资后,作为北洋水师永久泊地的威海卫和维修基地的旅顺军港相继建成,配套的后勤补给设施也全部建成,各水师学堂向北洋水师输送了大批海军人才,至此北洋的漫漫成军路终于走到头了。
  1888年12月17日,在旌旗飘扬的刘公岛上,清廷正式宣告北洋水师成立,同日由刘步蟾等将领参与制定的《北洋水师章程》也由清廷颁布施行。中国人再次拥有了一支称为第一的海军。
 
第5个回答  2012-11-10
为戊戌变法做了铺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