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如何科学防治青枯病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9-25

马铃薯由于粮菜两用被大面积种植,然而,近几年马铃薯的青枯病严重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在马铃薯的众多病害中,青枯病已经发展成为毁灭性的病害,而且是最难防控的病害,因为截至目前,还没有免疫的抗原,而且还可以经由土壤传播。因此,在防治的时候,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见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马铃薯的青枯病及防治措施。

一、马铃薯青枯病的为害特征

马铃薯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的维管束病害,病原菌随病株残体进入土壤后,能够形成长期的侵染源,对马铃薯的幼苗、成株均能造成侵染。

植株染病后,病株稍矮缩,叶片呈浅绿或苍绿色,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发病初期早、晚会恢复正常,持续4~5天后,植株的茎叶全部会出现萎蔫并死亡。病菌在入侵时,沿着维管束依次入侵马铃薯的茎,先入侵的先凋萎,后入侵的后凋萎,最后全株死亡。横剖后维管束维管束呈褐色,湿度较大时,切面有细菌液溢出。

病菌入侵块茎时,从匍匐茎侵入块茎,所以脐部组织最先出现黄褐色病变,切开的块茎可看到维管束变为褐色,发病后期用手挤压块茎患处,有白色菌脓溢出,但薯肉和皮层不会出现分离现象,这是和患马铃薯环腐病的主要区别。病种的块茎,芽眼先发病,导致马铃薯不能发芽,而后整个块茎腐烂。

二、马铃薯青枯病的发病条件

青枯病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14个月以上甚至数年。青枯病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为严苛,高温、高湿是病菌发病的先决条件。该病菌在10~40℃均可发病,但以30~37℃温度最为适宜,当土壤湿度达到30%时就已形成青枯病发病的理想条件,而我国马铃薯种植区的土壤湿度大部分时间都超过这一标准,因此,雨水集中、光照强、相对湿度大是发病的自然因素。另外,酸性土壤也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三、马铃薯青枯病的传播途径

马铃薯青枯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带病块茎、寄生植物及土壤传病,但种薯传病是最主要的原因,特别是处在潜伏状态下的病薯,在低温条件下不会表现任何症状;播种时有病块茎可通过切块的切刀传染给健康的块茎。种植的病薯根系在植株生长发育过程中和健康的根系互相接触,也可以引起感染;中耕培土、浇水、除草过程中土壤中的病菌可通过流水、污染的农具及人的鞋上黏附的带病菌土传病;杂草带病也可传染马铃薯等。

四、马铃薯青枯病的防治措施

由于马铃薯青枯病目前还没有抗病原,因此,做好育种管理及耕种管理是降低青枯病发病的根本对策。

1、农业防治

(1)改变耕作方式

改变粗放的耕作方式,采用垄作的方式进行栽培,能够有效降低土壤地表的相对含水量,提升土壤地温,首先可以在一定范围抑制形成病菌繁殖的有利条件;另外,垄作还可以对感染病株起到隔离的作用,避免大面积的植株被感染。

(2)建立轮作制度

马铃薯是忌连作蔬菜,一般需要2~3茬轮作。如有条件,还可进行水旱轮作。通过轮作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的病菌容量。

(3)清除病残体

在整地时,要及时清理干净田间的病残体,同时,结合整地增施少量石灰,让土壤呈微碱性,增施草木灰或钾肥对抗病也有较好的表现。

(4)加强田间管理

适时播种,培育壮苗、无病苗;适当控制浇水,严禁大水漫灌,高温季节应在清晨或傍晚浇水;植株生长早期应进行深中耕,后期宜浅耕;生长旺盛期则应停止中耕,以免损伤根系。

(5)选择早熟品种并及时收获

在品种选择时尽量选择早熟品种,在高温季节到来之前就能成熟的品种,抢晴天及时收获,不让成熟的薯块留在地下时间过长,以免增加感染几率。

2、化学防治

(1)喷雾法

掌握青枯病的发病规律,在发病期要预防性喷药,常用的药剂有乙蒜素乳油、络氨铜水剂、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每隔7~10天进行喷雾1次,连喷3~4次。

(2)灌根法

进入块茎膨大期或发现感病植株后,用乙蒜素乳油、或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或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进行灌根,每株灌兑好的药液250毫升,每隔10~15天灌1次,连续2~3次。

需要注意的是,乙蒜素不能与碱性农药混合使用。遇铁容易分解,培植时不可用铁制容器,应随配随用。

对于马铃薯青枯病的防治,建议要以农业预防为主,在出现病害后可采用化学药剂处理,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通过有效的防控措施,保障马铃薯的安全生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