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是哪里人

第1个回答  2008-02-05
宁波人.
梁山伯庙位于宁波城西5公里处的高桥乡邵家渡,内塑有梁山伯坐像,祝英台凤冠霞帔坐右侧,后殿为梁祝寝宫,内置朱木床。宫后为梁祝坟墓。

据史书记载,梁山伯东晋时任过宁波地方官。位于市区西郊5公里处的梁山伯庙、梁祝合穴冢及夫妻桥、寝宫等文化遗址,被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专家确认为梁祝故事的正宗发源地。梁山伯庙是国内唯一的纪念梁祝“爱情神”的庙宇。

梁祝美丽动人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抹去了当年凄怨的情调。为了进一步挖掘梁祝故事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从1995年起,在国家旅游局及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以梁山伯庙和梁祝墓道为基础,开始兴建梁祝文化主题公园。公园毗邻余姚江,占地300亩,按梁祝故事的主线,兴建“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会”、“化蝶团圆”等众多景点,采用江南古建筑亭、台、楼、阁、榭的布局,依托山 水,取得山外有山、园外有园、移步换景的效果。

梁祝文化公园即将建成一座集旅游、怀旧、观赏、文化和学术活动于一体、全国唯一以梁祝故事为主线的爱情主题公园。

传说
话说那个祝英台遂降格以求地说服了父母,女扮男装,到杭州负笈游学,这时她只不过是刚满十四岁而已。

正值阳春三月,一路上桃李芬芳,江南草长。祝英台与服侍她的家人缓缓前行,在一处风光明媚,杂花生树的路旁小亭中,邂道了由贸城而来的梁山伯,双方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于是结为异性兄弟,结伴同行,不日到了杭州城外的“崇绮书院”,拜师入学,朝夕勤苦攻读诗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三年时间,弹指一挥,略嫌木讷而且长祝英台一岁的梁山伯,竟然没有发觉祝英台是个女孩。

三年时间不算短,耳鬓厮磨,日久生情。祝英台多次显示爱恋之意,又恐怕稍有一不慎便会弄得不可收拾;而梁山伯一本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恰好祝英台的母亲生病,祝英台仓促回乡,梁山伯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不久,梁山伯便风闻到

祝英台居然是个红粉佳人,而且回乡后便许配给了贸城姓马的人家。人非草木,梁山伯迫不及待地赶到祝家,岂奈木已成舟、只有泪眼相向,凄然而别。真是相见莫如不见,多情还似无情。

三年的同窗,一同切磋学问,相互照顾扶持;风嫠展书读,挑灯写文章;春来花丛温步,秋夜畅谈理想;关怀疾病,分享欢乐。点点滴滴的往事都化作刻骨的相思,一点相思,万种柔情,从记忆的深处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

怪只怪梁山伯太不解风情,怪只怪祝英台没有把自己对梁山伯的情意,适时地告诉父母,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情况下,答应了门当户对的马家求婚。既然有了婚约,便不能随意更改,当时是士族之风盛行,重门第,讲阀阅。祝、马两家都是由北方迁来的体面人家,祝家是不可能因照顾小女儿的情意而丢掉脸面的。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以生死相许……。祝英台明白自己是深深爱着梁山伯的,她以为梁山伯并不爱她才答应马家求婚,现在梁山伯向她一吐衷肠,她可是肝肠寸断。人世事,几圆缺。婚约!婚约是不能废的,怎么办呢?痴情的女子用上了“拖延战术”,希望借时间来改变一切。主意既定,祝英台私下派人送信给梁山伯,希望他暂时隐忍一切,努力求取功名,以图借垣赫的声势来扭转一切,并表示对梁山伯海枯不烂,此情不渝。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祝英台已经是年近二十岁的人了,过去十四岁出嫁的闺女多的是,十七八岁更是公认的适婚年龄,虽然马家一再催促,父母也心急如焚,祝英台就是不肯点头答应.甚至不惜以死相胁,终于得到双方家庭的允许,婚事等到祝英台

过了二十岁生日再说。

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在爱情这一伟大动力的驱使下,梁山伯终于获取了功名,又恰好被皇帝任命为贸城县令,贸城就是今日的浙江宁波。宁波在甬江与姚江汇流的地

方,距海约四十里,江水清澈深泓,无滩险淤沙,便于舟船航行,到了唐代,这里成为日本人入贡和贸易的要道。东晋的时候虽然还没有与海外来往,然而商衢繁荣,舟揖辐辏,已经颇具大商埠的气势了。

梁山伯到任以后,忙着施政听讼,暂时还不便专注自己的私人事务,等到一切都就绪以后,衡情度理又不便贸然行事。贸城马家世代为官,宗族繁盛,梁山伯实在想不出什么充分的理由来横刀夺爱。因爱故生忧,因爱故生怖。忧心如焚,闷闷不乐的梁山伯终至于一病不起,溘然而逝。

就象是晴天霹雳,祝英台先是目瞪口呆,继而放声大哭,既哭梁郎的可怜,也哭自己的可悲,更哭梁郎的无能。这边是愁云惨雾,了无生趣;那边是催婚使者不断。祝英台的父母用尽了方法,一面好言相劝,一面苦苦哀求,祝英台万念俱灰,而且也再没有理由加以搪塞,于是心思一横,答应了择吉出嫁马家。

梁山伯死后,他的亲友遵照他的遗愿将他葬在贸城西郊邵家渡山麓,意思是要一睹祝英台出嫁时喜船路过的风采。祝英台自然是为了情郎,非要在出嫁时经过邵家渡不可了。更提出要到昔日的同窗好友梁山伯的墓上去祭拜一番的要求。笃念旧谊,益见多情,双方家长自然也不便峻拒。

北方人结婚时,新郎骑马,新娘坐轿;南方人,特别在江南水乡,结婚时多乘舟船。祝英台的喜船经过邵家渡时,马家迎亲执事人等,原想顺风急驶,让船来不及靠岸就驶过邵家渡,如果要拜墓,等三朝过后与新郎双双前往也不为迟。谁料船至邵家渡时,忽然狂风大作,江面波涛汹涌,喜船连忙靠岸避风,祝英台也就从容上岸.前往梁山伯坟前祭拜。一声哀号,伤心欲绝,刹那间天摇地动,飞砂走石,白昼灰瞑,就在迎亲和送亲的执事人员大惊失色时,忽见坟前裂开一条一尺多宽的隙缝,说时迟那时快,祝英台一跃而入.转瞬风停地平,一切恢复正常。

其实,祝英台在答应出嫁的时候,便抱定了以身殉情的决心,她想过投江,自缢,总觉得不及亲到梁山伯的坟前撞碑为佳,本来是打算祭拜以后,一头向墓碑上撞去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不料却天从人意,省去了许多周折。当时的人都认为是天意,连朝廷都啧啧称奇,如果仔细探究起来,那天大约是龙卷风加上地震凑巧与祝英台拜墓的事凑在一块而已。

不管怎么说,这事是很感人,宰相谢安奏请孝武帝,敕封该地为“义妇坟”,并立庙祀奉。

晋安帝时,国家多难,梁山伯又屡显灵异为国效劳,为地方消灾,于是被敕封为“忠义王”。后来邵家渡的山坡上,时有大蝶双飞翩翩,据说黄色的蝴蝶就是祝英台,而褐色的蝴蝶就是梁山伯。
第2个回答  2008-02-05
五省七地的“梁祝之乡”之争

中国文联、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前不久正式授予河南省汝南县“中国梁祝之乡”称号。一石激起千层浪,刚刚归于平静的梁祝文化源流之争,再度沸沸扬扬。
空前热闹的“梁祝”之争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全国多个省份都有民间传说和历史遗存,全国多个地方都在倾力打造这一文化品牌。因此,关于梁祝源流之争,多年来一直未平息过。尤其是近年来,浙江的宁波、杭州、绍兴;江苏的宜兴;山东济宁、河南驻马店等四省六市先后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申报“梁祝”为世界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祝源流之争愈演愈烈。
2004年4月,在有关部门协调下,四省六市在宁波召开研讨会,达成“宁波共识”,四省六市联合申报世界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至此,这一长达数十年的源流之争才告一段落。
2005年,安徽六安舒城县也提出“梁祝申遗”,四省六地变为五省七地。
河南汝南成为“中国梁祝之乡”,将稍有平息的梁祝源流之争战火再度点燃。从去年12月5日起,国内多家媒体、各大网站竞相报道各方人士的意见和观点,其中来自浙江宁波等梁祝文化遗存地的声音尤为强烈。
“一身江南学子装束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怎么成了河南人?”对于梁祝的归属权问题,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本身就是鄞州人,祝英台是上虞人,两个人的祖籍都已经搞清楚了。2004年,宁波市从华东师大请来专家组进行考察,确定了宁波市为梁祝故事的发源地,“我们有梁祝墓,有梁祝的故居,甚至当初祝英台从上虞坐船到宁波的码头渡口我们也原样保留着。”麻承照告诉记者,早在2004年,鄞州区梁祝文化就已经成功地申报为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遗产,得到了“梁祝发源地”的称号,“梁山伯庙婚俗信仰文化空间”国家级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也即将取得成功。
宁波市中国梁祝研究会会长周静书直截了当地说:“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此次授予汝南‘梁祝之乡’是个比较轻率的行为。”
江苏宜兴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路晓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把“梁祝之乡”的称号授予汝南,似乎不太合适。
遭到多方质问的河南省驻马店市文联副主席、梁祝研究会会长刘康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向中国民协申请‘梁祝之乡’与共同申遗不矛盾,我们从未说过汝南是发源地。”
针对各地的强烈反响,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党组书记白庚胜解释,“‘中国梁祝之乡’并非判定梁祝文化发源地,授予河南汝南县‘中国梁祝之乡’,授予的是其县域保护权。凡是有梁祝遗存的地方,只要申报,都会授予一个保护权。”

梁祝传说的两个“版本”

记者了解到,在各地关于梁祝的源流之争中,宁波与汝南之争较为突出。
从两地故事传说来看,按汝南民间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
而宁波的故事传说版本是,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了“阴婚”。
从文物古迹方面来看,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尽管墓里面早已被盗空,但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在梁山伯家乡梁岗村,至今还留有梁山伯故居和二人学习的学堂。最令汝南人深信不疑的是,无论是故居、墓地、二人经过的草桥遗址以及学堂遗址,其距离与梁祝故事中所描述的完全相同,都是十八里路。
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从两地民俗风情来看,汝南县马庄乡,姓祝人家的女儿与姓马人家的儿子绝对不通婚,这个风俗已经延续了1000多年;因为梁山伯不能领会祝英台暗示从而酿成悲剧,梁岗村村民们把梁山伯称为梁傻子。所以,梁祝戏从来不在梁岗村演,这被村民们看作是揭梁姓人的家丑。
而宁波有一句老话,“若要夫妇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当地人已经把梁山伯视为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
还是利益在作怪
记者来到宁波市鄞州区的高桥镇,在梁祝文化主题公园前,一名当地村民得知“中国梁祝之乡”花落河南,很惋惜,他告诉记者:“可惜了!这么好的一块牌子,就这么拱手让给了河南。”公园门前,一商贩直言不讳地对记者说:他最为担心的问题是,梁祝文化主题公园周围的商业氛围会不会因此受到影响,他的生意还能不能做下去。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梁祝之乡”之所以引起纷争,表面看是各“梁祝”遗存地保护各自文化品牌的口舌之争,而事实上一些地方成名心切,抢占商机的内在动因非常突出。近年来,一些地方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力度很大,但并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而是啃食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名牌。
据了解,2004年4月,宁波的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召集四省六市召开研讨会,达成共同申遗的“宁波共识”,而在随后不久的2004年6月,宜兴的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也召开会议,达成了“宜兴备忘录”,确定六地轮流坐桩研讨梁祝文化,但是时至今日,“共同申遗”并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
有知情人介绍,各地都在做各自的事,而“申遗”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目前“共同申遗”的申报报告至今尚未进入商讨阶段,而轮流召开的研讨会几乎成了各地竞相进行梁祝文化品牌商业运作的平台。“联合申遗”声势虽造出去了,但徒有其名。
杭州市、绍兴市文化局等有关人士提出,如果把具体抢救、传承、保护和弘扬工作束之高阁,一味地去争名夺利,就会显得滑稽可笑,既无颜于先人,又愧对于后人。
“梁祝”属于全人类
“梁祝花落河南只是学术派的不同意见而已。”宁波市文化局副局长孟建耀告诉记者,宁波为“申遗”做了很多努力,为此,宁波市在10年间已投入了5000万元人民币。
“在自己国家里争来争去,没有什么意义!”江苏宜兴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路晓农认为,梁祝是全中国人的、也是全世界人民的遗产,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从越剧《梁祝》的上演、电影的拍摄再到《梁祝》小提琴曲的创作演出,梁祝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品走向世界,上海的艺术家做出了贡献,但是上海从未争过什么“名分”。因此,各梁祝遗存地要以更高的姿态,以实际行动保护、弘扬这份遗产,而不是狭隘地争名分、争利益。现在最重要的是把文物保护好,共同做好申遗的准备工作

美丽、凄婉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然而,这个故事的发生之处一直是个难解之谜。上个世纪末,众多专家经过考证,认为这故事可能就发生在杭州万松书院。

万松书院位于杭州西湖东南凤凰山北万松岭上,这里松木苍翠,风景秀丽,更可北赏西湖,南观钱江,满目清新,尽在眼底。据史料记载:唐朝曾在万松岭上修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浙江右参政周木在报恩寺原址改建万松书院,奉孔子像,并聘请孔子的后代孔衢、孔绩主持院务,世代相袭,明清时期已成为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浙江省文人汇聚之地。几百年来,万松书院为浙江乃至全国输送了无数人才,对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形成尊师重教、育才树人的民风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尽管人们对梁祝的籍贯和读书的地方还有不同说法,但在杭州,人们认为这万松书院就是演绎梁祝故事的“爱情圣地”。

绿树环抱之中,粉墙黛瓦的书院显得格外清雅幽静,楼台照壁更是如幻似真。走近新修的万松书院正门,就像置身于一个历史舞台。灰白色的整块浮雕上,祝英台身扮男装,举手投足间却若隐若现出少女曼妙轻灵的体态,梁山伯则有谦谦君子之风,正襟危坐,侃侃而谈。顺着浮雕两旁的台阶依次而上,成“品”字形的3座石牌楼巍然耸立。这3座牌楼象征的是万松书院历史上的兴衰沉浮。

离开3座牌楼,穿过仰圣门,就进入明道堂。明道堂以明代建筑结构与艺术特色制作,护栏、挂落、隔扇、建筑构件均遵循明代营造法式。如今堂内还陈设着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精心制作的“中国科举文化大观”。这幅长39米、高2.5米、深1.2米的工艺巨著,采用硬木彩塑纺真工艺,集雕、刻、喷绘、灯艺等多种工艺于一身,由十年寒窗、科场风云、千里赴考、临轩唱名、丰乐赐宴、荣归故里等7大艺术板块组成,用豪宅皇宫、乡镇民居以及3000多个仪态万千的造型人物把一幕幕中国科举历史文化陈迹形神兼具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明道堂两侧厢房分别为居仁斋、由义斋,取意于孟子的“居仁由义、体用已全”一句,意为一个人拥有仁义之志,就拥有了一切。居仁斋、由义斋原为书院学生自习和住宿的场所。这里曾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当年书院老师知道祝英台是女的,生怕梁祝俩人夜晚共枕坏了风气,便在床中央放了一碗水(也有说放了一柄剑),说是要试试俩人的睡相。3年过去了,这碗水却从未翻过。过明道堂即是专门用来祭祀孔子的大成殿,大殿飞檐翘角,气势恢宏。“万世师表”的匾额下为孔子及四配(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塑像,两侧墙面用壁画形式展示孔子行教图,并设有青铜祭10尊。

到了杭州万松书院,没有人会忘记参观毓秀阁———相传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起读书的地方。毓秀阁是一座独具江南民居风格的四合小院,内设有客厅和书房,如今书房内以东阳木雕塑造了梁山伯与英祝台同窗共读的塑像。据说,毓秀阁始建于明嘉靖五年,是专门用来接待四方云游之士的场所。

万松岭上,蝴蝶翩翩。万株苍松,郁郁苍苍。万松书院和梁祝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向人们述说着万松岭山里山外的深沉内涵。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597248.html?si=2

第3个回答  2008-02-05
可能是会稽人。有记载。
清·翟灏《通俗编》卷三十七“梁山伯访友”条引唐·张读《宣室志》:“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
第4个回答  2016-11-19
梁山伯是浙江会稽一带的人,祝英台绍兴市上虞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