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君陶的装帧艺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7

书籍装帧这个名词是外来语,含义包括一本书的从里到外的各方面的设计,即书的字体、版式、扉页、目次、插图、衬页、封面、封底、书脊、纸张、印刷、装订,以及书的本身以外的附件,如书函、书箱之类等等。
我国的书籍装帧,和其他各门文学艺术的传统有着相应的共通关系,属于东方式的淡雅的、豪华的、内涵的风格。 书籍装帧绝不是什么雕虫小技。书籍装帧不仅要求形式美观,而且要求能够烘托和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它给一部作品装上了“扩音喇叭”,以形象、色彩等造型手段,向广大读者揭示作品内容的精髓,扩大了社会效果。优良的书籍装帧,可以提高读者的读书兴趣。
我设计书籍装帧,色彩总是从和谐、纯朴上考虑,或者反其道而采用现代化的强烈的对比手法,要注意民族特色,但不主张复古;强调时代气息,是为了体现中国今天特有的乡土风味,用单纯、明快的笔调来描写自己要描写的东西。
装帧是书籍的外衣,书面是书的衣冠,力求简练、质朴有艺术特征。一本书放在一千本书中,要能第一个吸引读者的视线,使之不忍离去,不由自主地想翻开看上一眼,这本书的装帧才算是成功的。当然,这绝不能靠哗众取宠。 有些书题不入画。内容也非画可以,概括的构思,用纯图案去装帧,同样能处理得很美。书籍装帧应当具备自然画的雄厚基础,还须加上自己的独特的意象。基础有了,意象不佳,仍不能成为上乘的书籍装帧,何况还要反映书的内在精神,还要通过选用材料、制版印刷等来反映,有时还需涉及整本书的其它设计。书籍装帧,绝不能摘成书名的简单模拟或图解,而应当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一本书装帧得好坏,直接影响到读者的阅读情绪。成功的书面画,要把书的中心内容和盘托出,又杜绝浅、露、甜、媚、尖、脆,跳过这几条铁门槛,达到浑厚、含蓄,有画外之味,图有尽而意无穷。也可以用象征隐喻手法,从侧面体现书的意境,道是有关却无关,拨动读者想象之弦,使之余音袅袅。更可以不涉及书的内容,仅仅是一种装帧美,引起人们渴望了解书的主题与表现特征的愿望。无论是正面、侧面去开掘书的内涵,或借重于装帧手段,都要杜绝陈言,唯有新颖的内容与形式,方能征服读者。
一部歌剧的序曲,可以概括地展示全剧的轮廓,带有浓缩升华的意味,有吸引力,又不昌华彩乐章;过去农村唱草台戏,闹台打得戏迷们脚板直痒痒,非跑到戏台下面看个究竟不可。封面应当起到序曲和开台作用。正如某引些序曲可以单独演奏一样,封面离开书籍,也应当能供人欣赏,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装帧使用的“语言”,必须是绘画的语言。 我们的封面设计,不能开门见山,一点不加含蓄。要把音乐的旋律、和声、节奏、音色等,想尽方法和装帧结合起来。当然,音乐语言不就是绘画语言,也不就是装帧语言,但它们有一个共性,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运用。音响的效果等于色彩的效果,如果把从事音乐创作的手法,用到装帧中去,所到得的效果一定会不同寻常的。
学书法,对装帧更有直接的关系:书法是线条组成的,学好了它,笔底下的线条就能劲挺有力,有时不用图案字作书名,书法来写书名,更能得心应手。
书籍装帧,顾名思义,总要有浓厚的书卷气,要含有一种内在的感情。要有曲折,要有隐晦,不能直截了当地和一般绘画那样的写实。
书籍装帧最怕作为书籍的低级图解,如果这样对待,就失去了书籍装帧的艺术意味和艺术价值,应该尽量避免。好的设计可以引人入胜,爱不忍释。书籍装帧或者纯粹成为一本书精美的装帧,或者高度概括书的内容并化为形象。 书本的书面美观,对于销路也有不少帮助,以我所知甚至有因书面的美观而畅销的。书面的装帧优美,就是在读者的案头陈列时也觉得有一种新鲜的趣味。
作为书籍的美的装帧和书的内容无关,这是一种设计方法。有的设计是要反映内容的.如我为巴金的《新生》所设计的,即以小草从石阶的缝中强行抽枝发叶,寓新生之意。又如为沈雁冰的《雪人》所设计的,着眼在“雪”这个字上,用雪花来变化,既表达了书的内容,又作了美的装帧。
封面设计不等于任何自然画,不能随便让哪一个画家随便拿幅画来胡乱放在书面上。如果一个装帧设计得和一般商品一样,仅仅着眼在说明商品的本身,拿商品炫耀人的耳目,也过于浅薄。书籍装帧是比较复杂的,不像油画、水彩画等自然画那样,只要对自然的描写成功了就算。书面是书籍的外观,不是整个书籍装帧。 画书面、插图都要考虑节约和印刷条件,对书籍的生产过程要有全面的了解。我们所说的书籍装帧,仅指书面一项而言。书面设计是书籍的外观,不是整个书籍装帧。……不过,我们应该提倡全面的书籍装帧,书面固然要摘,而版式、目次、扉页、衬页、封底等,都应同样重视.在设计时应该全面顾及,不要以搞好书面设计就算满足。书面设计可以仅仅作为书籍的精美的装帧,也可以把书籍的内容高度概括而成为形象,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我觉得书籍装帧要有东方的 、中国的气派,把“古为今用”这句话体现出来,取法我国古代的铜器石刻的纹样,是大有可为的。不但如此,凡我国古代优秀的绘画、书法、工艺品、服饰等各方而遗留下来的东西,无论是造型、结构、色彩、线条等,都可以在设计书面时,根据实际需要,融会化合到创作中去,成为现代的有民族特色的装帧作品。 有人问,书籍装帧要不要民族化、现代化?我说是要的,我的意思是既要民族化,而又要现代化。我以为民族化和现代化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没有民族化,只有现代化,就分别不出这是出于哪个国家的设计;仅仅民族化,老是在一成不变的古老的东西里翻筋斗,也是没有出息的。民族化不能停留在模拟、搬用上,现代化也要有别于一般商品设计。我想它们之间总应该有一段距离。
鲁迅、陶元庆和我,曾就书籍装帧要不要采取民族风格的问题交换过看法,大家一致认为要有民族风格。
钱君陶作《鲁迅印谱》
谈书籍装帧,不能不先从古书谈起。我国古代的书籍,以木刻印线装的一种形式最为普遍。这种形式的书籍,其封面都用深色的纸或织物 ,书名一般都制成签条 ,粘在书而的左边 ,用丝线明订,绢包角 。翻开一看,首先见到的是一张双折的衬页,翻过衬页,就出现了印着书名的扉页,它的背而还有印着雕板和印刷的主持者,以及记年等。接着是序目之类,随后才能是正文。翻到末了,还是以衬页而终。封底的用料,和封而相同。 我国古代的书籍,虽然没有提出装帧设计这个名目灵,毫无疑义,可以看到其中每一项都是下过一番苦心的,就是装帧设计的具体表现。
晚清的一些通俗小说,已采用活字排印,平装形式,在封面上大都印着彩色的绘画。在此以前,在书面上印绘画是从来不曾有过的,因此,把它看作书籍装帧中书面画的萌芽,也末始不可。
三十年代的书籍装帧 ,一般指的就是书面,不涉及其它。当时商务印书馆所出的林译小说,其书面采用外来形式的花边图案,另有一种风格。和晚清通俗小说的书面差不多同时出现的,还有一种健康的书而设计。这种书面设计,给后来这方而的事业很大的影响。……这种书面设计,最初是在鲁迅所印的书上出现的。鲁迅对书籍装帧——书面设计的提倡,可说是不遗余力的。他自己也投入了这项工作。由于他的博学多才,对我国传统的书籍装帧有精深的研究,所以出自他的设计的书籍,风格非常优美新颖。
鲁迅在这方面的大力提倡,引起了整个文艺界和出版界的注意。在他的培养和扶植下,最著名的设计者是陶元庆,他为鲁迅的绝大部分著作设计了极其优秀的书面。
陶元庆之所以能取得这种独特的风格,不是单靠孤立的绘画技术,而是靠善于从书籍装帧之外求书籍装帧。陶元庆无论在诗文方面,国画和西画方面,都有一定的修养。 当时从事书籍装帧的除陶元庆和我之外,还有一些人。例如司徒乔,他的作品是用钢笔画的技法来制作的,比较写实,没有什么图案意味,和别人的作品完全两样;陈之佛所作的书面,都用古图案为素材,古朴浑厚,不同于陶元庆等人风格;张光宇和张正字兄弟两人的作品,用中国传统木刻的形式,对人物、事物的形象都加以变形,非常耐人寻味,又是一种风格;后来有郑川谷,他的作品大胆而洗炼,图案的成分十分浓厚;沈振璜的作品,清新而有活力,颇能吸引读者;莫志恒所作的作品,比较淳朴厚重。蔡振华,他的作品思想性极高,技巧缜密娴熟,画而有图案的独特趣味。丰子恺的封面设计,和他所作的漫画相结合,充满了诗情,有幽默感,另外走了一条路,也是非常杰出的。曹辛之的作品蕴藉优美,有诗意,有梦境,有民族的优秀风格,他同时又是涛人,对篆刻、竹刻有甚高的造诣,又精于装裱书画。任意,完全属于洋派,有奇特的构思,用色大胆。张慈中的作品非常洗炼,构思极其高雅,常有出人意外的设想,用色用笔都极其精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