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我们所相信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4
【前言】班主任孙老师邀请我把家长会上分享的PPT行成文字。感谢这份信任与认可,我认真地做了一些思考,把我对于教育的理解做了一些梳理。显然,教育这件事没有标准答案。每个有智慧的家长都有自己独特的智慧。常常感恩遇到进北12班这样的集体,老师和家长如此拧成一团,班里的孩子们常常在各方面给我们带来惊喜,常常让我觉得这里藏龙卧虎。如果借着这次机会,这份思考能引起更多有价值的探讨,将是我莫大的荣幸。作为一个独生孩子的妈妈,父母这个生理角色是被老天赋予的,但父母这个心理角色却是我需要终生主动学习和践行的。

在长篇大论之前,得先说一个非常重要的点:人的认知模型。一般来说,人的价值观决定信念,信念决定选择,选择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通常人们最容易关注到的是“结果”,因为结果层面的事一目了然。在“结果”背后,人们普遍关注的是“行为”,很少有人再往更背后的“选择”或“信念”去探究,但其实这些才是真正的核心。鉴于此,这里所讲的更多不是“行为”,而是“信念”,在我看来,家长相信什么比一系列建议的行为清单更关键。同样的,如果我们了解了孩子也是这样的认知模型,那么当我们想要改变结果的时候,我们就要从孩子的信念层面去关注,从而关注不同的行为。

每个父母,无论他们自己是否有意识,都是在把孩子往他自己认为的好的方向去教育,因为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比如,某些农村的父母教育自己的闺女“女孩子学那么多没用,早点嫁个好人家才有用”,这也是一个他们认为的“好的方向”——嫁个好人家。如果你觉得这么想很荒谬可笑,那么接下来就有几个很关键的问题:

1)        你是否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

2)        如果你有,那么你头脑中教育“成功时的样子”是怎样的?

3)        如果你没有,那么你是否知道你在“自动驾驶”状态下使用的是哪套标准?

我们曾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在我们心目中,教育成功时孩子的样子是这样的:

1)          自信

2)          有能力建立良好的关系

3)          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4)          有属于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5)          其他一些普世的优秀品质,比如善良,勇敢,坚毅等等。

写到这里,我自己也发现了,显然我们把教育和成长这件事看成是马拉松而非百米赛跑。初中,最多就是人生的第三个五公里而已。因此培养长跑型的选手,才是我们认为父母真正需要做的。

首先,我相信,学校负责成才教育,家庭负责成长教育。成才教育是指了解外部世界,包括掌握知识,技能,社会的规则等;成长教育是指学会了解内部世界,包括学会爱与被爱,建立安全感,自尊感等。家庭和学校这两个机构是相辅相成,但彼此是职责独立的。如果两者混为一谈,那么父母的角色会非常混乱。

自信的心理学意义是有高自尊感,通俗来说就是始终相信自己是好的,以及值得被爱的。什么样的人会有底层的自信?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被允许做自己。

这部分主要依靠家庭教育。被允许做自己的人永远相信自己是足够好的,是值得被爱的。我们相信每个孩子生来就是一棵独一无二的小树苗,我们没有机会去把孩子变成理想中的苹果树和橘子树,父母唯一能做的是慢慢鉴别这到底是棵什么树,然后细心呵护,允许他成为那棵树。最需要考验父母的时刻,是你知道目前市场上流通最好的是苹果,而你发现你的孩子本质是一棵酸枣树的时候,你是否能依然保持这份相信。

允许包括很多:允许性格的外向内向,允许自己对自己的吃喝拉撒做选择,允许自己有自己的节奏,允许他们跟我们有不一样的成功定义,允许他们有自己的隐私等。孩子被允许做自己,就不会存在“叛逆”一说,因为叛逆都是源自不被允许做自己。认识到青春期心智模式的特点是向内追求答案,也就是说“做自己”的本能最强的时候,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叛逆的说法。很高兴,目前我们孩子跟我们关系比较亲密,没有特别感觉到叛逆。

2)感受到自己的能力

自信一定得基于能力。能力一定包括智商,而那部分是先天的。难的部分是我们如何去鉴别哪些是智商决定的,哪些不是。如果我们相信天才是属于金字塔顶端的5%,那么,我们就必须接纳自己的孩子很可能不属于那5%。只有接受了这个,我们才不会给孩子设置不切实际的目标,比如为了5%的天才目标而奋斗,然后注定失败或者浪费太多时间。在我看来,奥数的佼佼者就是那5%。目标管理中常说,学会设置跳一跳能够的着的目标,这个目标才会有激励效果。而经常达到自己的目标,便会让人感受到力量感。

智商跟成绩之间还差了如何去运用智商,就是学习习惯。掌握知识点并熟悉的运用这些知识点,就是学习的过程,这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责。根据学校的节奏,完成作业以掌握知识点这件事情则是孩子自己的责任。父母应该时刻留意猴子在谁的肩上。其实,如果孩子上的是绝大多数通才教育的学校,特别是在上海这样高文明水平的地方,我们其实根本不用操心教育局和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不懂得如何去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设置课程节奏。他们远比我们经验丰富的多。所以跟着学校的节奏走就可以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最节省资源的。很多时候我们过多插手孩子的学习知识教育,其实是对专业资源的浪费,是属于主动把猴子背到自己的肩上。家长有自己的生活工作和节奏,孩子有他自己的,大家各自管好自己的事儿就好了。一件事只能一个人做主,做主的人多了就容易产生矛盾,既然你对他太多操心了,那他潜意识里为了避免冲突,当然自己得放弃操心。有的人说不管不行啊,不管他就不做作业,他就拖拉。我觉得那是因为在错的轨道上跑的太久,就算马上停下来,也有一段惯性。不过这里要提醒一下,这里所说的“不让猴子到自己的肩膀上”是说,彼此清楚最终负责人是孩子自己,但家长在学习这件事情上绝不是不管不顾,而是适度的参与。比如孩子遇到难题或者孩子需要好的参考书,以及孩子需要一个安静的独立的学习环境,这些当然是需要家长给予支持和参与的。

如果孩子在相对合理的目标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常常达成目标,那么他势必感受到力量感,自信便会在底层生成。

良好的关系是决定一个人幸福指数的重要原因,心理学早就证实了这点,哈佛大学也曾经对此有过深入的研究。青春期是孩子在原生家庭里的重要时间段,也可以说是孩子飞向自由和独立前跟父母接触比较频繁的最后阶段。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力必须基于他体验到什么是好的关系。孩子更多的时候是看父母怎么做,而不是怎么说。孩子是父母最真实的镜子,当我们看到镜子里的影像有问题,最明智的人一定是调整镜子前的这个人,而非伸进镜子去纠正那个影像。所以常常问问自己:

•      父母的亲密关系质量?

•      父母如何对待学习?

•      父母如何对待冲突?

•      父母如何对待他人?

•      父母如何对待健康?

简而言之, “用力”去做一个好父母,不如“用力”去活好自己。当然,除了做好榜样,帮助孩子去认识情绪,面对情绪,理解关系这些也很重要,就不一一赘述,有一些好的书或好的课程可以去学习这些知识。帮孩子报个情商夏令营之类的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里说的健康不仅仅是指不生病,不生病只是底线。真正的健康是身体平衡性,灵活性,力量,柔韧性,耐力等综合素养较高。如果这么去看,其实这才是一个大目标,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们家在这方面花的精力其实是比较多的。比如,引导孩子了解饮食,睡眠等对健康的作用,培养对运动的兴趣等等。

在这点上,我们家的做法是,我们自己阅读了较多健康方面的书籍,经常跟孩子去分享这些理念,以及自己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按时一日三餐,不吃宵夜,不暴饮暴食,少吃不健康的食品,正确认识疾病,不要一生病就去医院,让身体有个自我修复的时间等等。这些,如果是父母一以贯之的做法,孩子耳濡目染自会知道。关于孩子的运动爱好,我们从小投入了不少的精力去培养和陪伴。包括小时候的轮滑,游泳,长大后的乒乓球,羽毛球和篮球,如今孩子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运动习惯,除非天气原因,否则每周一定会有固定时间去打篮球(周六上午)也会择机带着羽毛球拍去学校打羽毛球。孩子从小到大确实很少进医院,小学里有一次班级爆发流感,他是那小部分没病倒的孩子。感冒发生每年都会有,但基本都是在家里自愈。即便如此,孩子的站姿坐姿还是比较糟糕,这也是我们比较苦恼,也是不断需要提醒他努力修正的地方。为此我们还在家里装了一根单杠,希望他经常能拉伸自己。

活得有趣是一个比较高的人生境界,比活得有用更重要,特别是对千禧后这物质丰富条件中出生的一代。有趣和有用往往冲突,有些有趣的事可能就是没什么用的。所以,兴趣的“功能性”少一些,“放松性”多一些,兴趣的培养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如果人是一根橡皮筋的话,伸缩自如的橡皮筋和一直拉得很紧,无法放松的橡皮筋,哪根更好,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学音乐,音乐本身就是美好的,任何一个人如果能接触到真正美好的音乐自然就会被感染到。但音乐一旦变成任务,那么其中的美好性就会被打折很多。我曾听到同事的孩子在小学毕业考出钢琴10级后,告诉妈妈这辈子我都不想碰钢琴了!我想这绝对不是我们培养孩子学习音乐的初衷。因此在孩子学习小提琴这件事上,我们对他的强迫性较小,因此难得他到现在还对音乐保持着比较浓烈的兴趣。他的日常生活中,音乐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都会想到音乐。对音乐的敏感度也比较高。他第一次在交响音乐会听到《教父》的主题曲就觉得很好听,回来搜着反复听;他觉得《蓝色狂想曲》是最好听的音乐;有一次,电视里播放两段不同人演绎的黄沾的《沧海一声笑》,他说第二段没有鼓做背景,明显没有第一段好听,我们俩听了如梦初醒,因为我们都有这个感觉,但不知道差异在哪里;看完了《菊次郎的夏天》会尝试去拉那首著名的summer……

书籍,电影这些其实都是。因为这些整体都是美好的东西。父母需要做的只是悄悄地把相对合适的范围在合适的年龄开放给他。等他有了自我鉴别到能力,他自然懂得如何去分辨好坏。孩子小时候,给他准备书单和电影清单是我比较认真对待的事。这一年他最喜欢的书是《三体》,不是我给他买的,是他自己找来看的,我意识到孩子长大了,也了解到《三体》是一种全新的宇宙观和认知及想象力边界。

我们家里传统的周末节目是family movie,精心挑选一部适合三个人看的电影一起欣赏,是我们特别温馨的时光。

1)相信人性本身就是善良而美好的。

如果不加“毒害”,善良应该是人的天性。因此这部分不必刻意培育,作为家长,你只要虔诚地相信,然后不加以破坏(自己不做坏榜样)就行。还比如探索其实是小孩的天性,因为儿童期心智模型的特点就是探索外部世界,如果在孩子小时候探索的时候我们不粗暴地因为“危险和麻烦”而加以喝止,而是让他区分危险和安全,但充分鼓励他探索的动机,相信孩子就会保留勇敢的因子。诸如此类。

2)底线意识是靠父母建立的。

正因为孩子小时候,分不清轻重,所以有时候可能会过分。这个时候,底线的设置很重要。让孩子明白,哪些是不可以逾越的雷池,无论基于什么样的原因。如果逾越就会被惩罚,而且一定要及时进行惩罚。至于哪些是底线,这是每个父母自己的价值观而定,在此不做详细探讨。

在底线意识的培育中,我觉得电子产品需要作为一个话题来探讨。

我相信这个时代的孩子,如果完全不接触电子产品,他会变成一个孤岛。

同时我也相信,如果对电子产品不加以限制,设计游戏和各类APP的人充分研究了人性的弱点来让人无法自拔。因此,跟孩子约定好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帮助他一起抵御“难以自拔”是目前我们采取的方法。而且我们觉得非常有必要。

很多时候,人们想的和做的之间其实充满矛盾。最常见的,人人都觉得健康重要,但你要问,在健康这件事上做了什么?你会发现其实他什么都没做,甚至,他在做一些相反的事。而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经常回头去看看我们在教育这件事上,我们所希望的目标的和我们努力做的方向是否一致。

也许对有的人来说,做父母就是自动驾驶,但我认为,尽量还是要有一定的导航图在脑海中。自然做不到每时每刻,但大体上,我们对自己要去往哪里,和现在在哪里必须是清晰的。

最后我想说,如果你对教育的成功跟我所理解的成功不一样,很正常,因此你采取的方式跟我所采取的方式不一样,那也很正常。你万万不必马上对你相信的东西开始动摇,并且充满焦虑。但是假设你对于“成功时的样子”跟我所描述的是差不多的,而你目前采取的行为跟我说的是完全不一致的,那你倒需要留意。

如果你要问我,你所相信的这些,是否绝对正确?坦白说,我不知道,而且适合我们家孩子的真的未必适合你们家孩子。毕竟“绝对正确”在教育中本来就不现实,因为,人生本身就是一段在不断校准中前行的路,而每个孩子就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