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失调成因探究(家庭教育理念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8
感觉统合失调问题的原因包括 爬行不足 、 家庭与父母因素 、 教育因素 和 生物学因素 等,了解并控制这些因素,及早地采取预防措施,运用系统的、科学的方法,积极实施有效的干预是确保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

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城市化发展、核心家庭化、剖腹产儿童的增多、运动和爬行减少、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环境污染等因素使得儿童患感觉统合失调症的几率大大增加,导致近半数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

例如:感知觉问题、视觉问题、听觉问题、智力问题、学习成绩不良、学习能力障碍、多动症、情绪问题、个性问题、社会适应问题、交往障碍、身体素质问题、性别错乱等等。

一 、感觉统合失调的爬行不足及有关研究

爬行对儿童发育的影响非常重要。调查发现60%的儿童存在爬行不足的问题,我们平时可以观察到许多学习障碍和严重情绪困扰的儿童,在接受滑板上重新经历“爬行”活动的治疗时,其开始一段时间常常显得趴在滑行板上“爬行”很困难。不是姿势歪在一边,就是从板上掉下,严重时连趴在板上也不行。而那些问题很轻或本来是优等生的儿童在几天内就能自行调整好姿势,享受爬行活动的快乐。

通过调查儿童的成长史发现,很多学习障碍和情绪问题儿童都没有经历正常的爬行阶段。例如,在满一岁前,没有好好爬行或爬行得很少,有些家长有洁癖,怕脏,而不让孩子在地上爬,有些大人由于忙或为了省事,大部分时间把孩子放在学步车上,无形中剥夺了婴儿学爬的机会,或祖父母长期抱着婴儿而大量减少学爬行的机会。

不少喜欢炫耀或拔苗助长的家长,在婴儿开始学爬不久,就让婴儿提早学走路,这些孩童上学后,许多都显示出脾气暴躁、好动不安及眼球飘渺不定特征,造成过分敏感和学习不专心等问题。

爬行是低等动物演化过程,是人类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阶段。低等动物沿着地面和水面移动,依赖四肢爬行,同时依靠颈背肌肉收缩来维持头部自由活动和眼睛的稳定搜索,在脑干部把视听觉和肌肤感觉跟地心引力做低层次统合整理,才能做较简单的寻找、防御性反应—爬行和颈部强有力是生存所需的低层次反射动作的基础。

灵长类平衡能力更精巧,双手使用于精细操作,眼睛也看得更细腻和灵巧,高层次大脑功能发挥的先决条件,是脑干部把视听觉、肌肤感觉和地心引力做好低层次统合整理的基础,大脑才能正确使用低层次所传过来的无数感觉信息,否则空有大脑的配备,也无法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这是在学习障碍和情绪障碍儿童和成人身上一再看到的情景。

人类大量使用成熟大脑做精细判断和大量思考,是在七八岁之后,此前人性上呈现的,还是感觉—动作的动物。一岁以前的爬行把低层次感觉统合整理的基础打好,儿童阶段一直玩攀、爬、跑、跳的游戏,都是一再磨练低导致感觉统合整理和高层次精细判断与思考之间的衔接。有学习障碍和情绪障碍儿童一再表现跟别人玩不起来,或根本逃避游戏,表示低层次感觉统合整理的基础没有打好,高层次大脑功能的发挥就受到限制。

冶疗时,应强化儿童重新经历爬行动作,特别是爬行中的复杂动作,目的在于促成脑干部低导致的感觉统合整理,进而跟高层次感觉处理做较精细的衔接。治疗后,家长和老师教导这些孩子才会事半功倍,才能够发挥潜在的智能。

脑干部低层次感觉统合失调所表现的症状有:

1.重力(姿势)不安全症

例如恐高症和害怕高速行驶,是由前庭平衡系统对地心引力与方向、加速度过度敏感所造成的,严重时会表现为:晕车、不敢玩秋千,不敢和别人玩、人际关系不良、无法承担责任。

2前庭和双侧大脑分化失常症

这是由(内耳和脑干平衡机构)前庭反应不足或反应过度所引起。前庭系统控制身体躯干和四肢、动眼肌肉的张力,如动眼肌肉笨拙或眼球转动不平顺,会导致在阅读时,字幕像电影银幕失常而跳动不停的现象,轻微时读书常跳字,严重时无法享受阅读的快乐,这是学习障碍很重要的原因。

此外身躯手脚肌肉的张力不均匀,是笨手笨脚和运动不灵巧的重要因素,儿童好动不不知轻重,也不听劝阻或教导都是前庭反应不足的现象。前庭系统也影响听觉和视觉秩序感和敏锐性,改善前庭功能也会促进听觉和、视觉的效能。

3触觉防御和神经生理抑制困难

这是由于防御性触觉和其他感觉过度敏感所引起。会引起脾气暴躁、好动分心、经常打架吵架,到处碰触和一直拿着小东西,特别怕冷或在夏天穿高领长袖衣服,或特别不喜欢穿衣服。而且还有严重偏食、怕黑、怕独处、怕恐怖等问题。严重时,会“怕到人多的地方”或“拒绝上学”。

二、 感觉统合失调的父母及家庭因素

1感觉统合失调的不和睦的家庭因素

强调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使得许多家庭的夫妻关系陷入困境,而其中直接的受害人之一就是孩子。孩子整日看到父母的相互谩骂和争吵,父母缺乏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父母不和,视儿童为出气筒进行辱骂或殴打,亲子关系不正常,情感上被忽略或对立,导致孩子情绪波动大,常有莫名其妙的焦虑和恐惧,容易产生敌意,缺乏同情心,嫉妒、残忍等不健康心理状态,使得他们不愿接受道德的约束,富于攻击性。

孩子从小就缺少温暖和爱,或者得到的是畸形的爱,其心情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的情景中,惶惶不可终日,他们不但可能患有与饮食、睡眠、呼吸、排泄等方面有关的疾病,还可能对自己失去调节控制的能力,患有精神疾病或性格上的缺陷

2过度保护

过度保护的孩子什么事情全由父母包办、代替,造成“襁褓延长”,使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一旦离开父母,则易产生分离焦虑,拒绝入园,拒绝上小学,形成儿童退缩行为,会养成孩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易造成挫折感,产生对立、自卑、仇视、嫉恨乃至采取攻击报复行为,人际关系紧张,造成情绪问题

3家庭结构简单化

新一轮人口的流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父母,另筑巢穴组成“核心家庭",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家庭结构越来越简单化,家庭中参与儿童教育的减少,孩子缺少兄弟姐妹交往,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孩子易孤独。

4.感觉统合失调的家庭生活电视化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每个父母都很繁忙,父母自己带的孩子的越来越少、父母陪孩子玩的时间越来越少,电视成了孩子理所当然的伙伴。孩子看电视无须交流,这样会带来一些言语问题、交往问题;电视内容的不可控性,会使孩子通过模仿出现诸多问题等。

5感觉统合失调的父母教育导向问题

独生子女对父母而言所下的赌注太大,社会普遍存在的“望子成龙”现象对孩子形成了巨大的压力:父母期望过高、对孩子过早教育、过度教育、过度管教等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自然特点的做法,会形成儿童焦虑症、多动症、反抗与冷漠、早熟等现象。

6父母角色问题

亲子间正常接触和交流是缓解青少年恐惧焦虑、不安的精神良药,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信赖感、温馨感,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育、健全性格形成具有极重要的作用。而父母角色不良、性格内向、权威意识和责仼感、社交能力差、亲子间不能正常交流感情等会导致儿童行为越轨,如母亲对男孩管教放松、过严或者前后不一致;父母对孩子缺乏感情:听任自由活动而不予指导和约束;家庭缺乏亲密性等。

7感觉统合失调的抚养与家庭教育不当

父母对子女过分和宽容会使子女容易养成放纵骄横、自私自利的品德和嫉恨的心理,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模糊不清,不能学会在欲望不能满足时应有的忍耐。结果,不合理的需要、欲望不断增加,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以自我为中心,自控力差,道德观念薄弱,缺乏行为准则和规范,事事信赖成人,与人交往产生挫折后,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从而发生侵犯行为。反之,父母对孩子过分严格、虐待、粗暴,容易使子女形成冷漠、消极情绪、产生敌意或残忍的心理、容易发生不能克制的攻击和冲动行为。

三、感觉统合失调的教育因素

人才竞争的低龄化趋势导致一些教学内容重心下移,许多幼儿园为了迎合部分“揠苗助长"家长的异常需要,教学上片面地追求认知发展、采用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教学措施和评估手段、无视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整齐划一、过分强调听话、教育内容成人化等,孩子缺乏足够的室外活动,受经济复兴驱动,一些幼儿园还办起了“助纣为虐”的寄宿班、托儿所,使得家长有条件以工作忙和幼儿园好等为借口,置亲子感情和孩子的情绪情感发展于度外。结果导致有的幼儿思想负担重、压力大;有的幼儿人格扭曲(双重人格);有的幼儿疲于奔命、情绪紧张;有的幼儿严重活动不足(感统失调、多动症、害怕实践);重者发展为情绪问题儿童,自闭症儿童。

学校是人才和教育资源分配竞争的焦点,片面地将教育选拔功能职能化的结果便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此多数学校采取了许多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教学措施和评估手段,学校无视学生在身体外形及发育水平、认知水平及认知方式、智力因素成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环境要求与社会能力、场依存与场独立性、生物节律与性别等个别差异,一味强调升学与考试,结果学业良好学生思想负担重、压力大、人格扭曲;学业中等学生疲于奔命、情绪紧张;学习成绩不良学生更加厌恶学习。造成师生之间关系紧张,滋长了不满、怀恨、嫉妒、反抗、报复等不良情绪,重者发展为情绪问题儿童

四、 感觉统合失调的生物学因素

1.感觉统合失调的遗传作用方面

家庭中有人曾患某种神经症或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等)、学习障碍(尤其是阅读障碍)、各种残疾及过敏中毒史的,则其他成员发生此类疾病的危险性较高。这里除了遗传基因影响外,心理因素影响也不可忽视,即增加患病的易发性或影响身心健康的脆弱性。

2感觉统合失调脑损伤或脑功能失调

脑操作原因一般包括:母亲在分娩过程中时间过长、分娩过于仓促、胎盘脱离过早、难产、吸盘助产等;母亲有酗酒、吸烟、受Ⅹ射线辐射、服用不合适的药物、患糖尿病、患甲状腺机能减退等问题;大龄母亲和年轮小的“娃娃妈妈”都会导致胎盘生长不良、胎儿缺氧、胎儿感染等;宝宝出生后,发高烧、严重脱水、脑炎、脑膜炎等、婴幼儿期头部的摔伤最不为家长重视是但又恰恰至关重要的脑损伤因素。脑损伤或脑功能失调会影响大脑的机能,有可能影响人的行为的敏感度、反应方式或抵制作用,导致情绪暴躁。

3生化失调也是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之一

(1)神经化学物质传递异常:通过研究尿、血流或脑脊髓液中神经介质代谢物数量的减少,研究药物对大脑认知的影响,研究药物对个体注意、学习与行为影响等,人们发现了神经化学物质传递异常问题。儿童神经化学物质传递异常会导致多动症、注意缺陷、学习成绩不良等。

(2)维生素缺乏:维生素是一种机体不能合成、既不参与组织构成又不供给能量、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小分子有机物,是保持机体活力的重要条件。一旦机体维生素供应不足或需求增加,将导致新陈代谢的障碍、心血供应系统及神经系统机能障碍等,影响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影响大脑功能的正常发挥。

饮食结构影响着儿童的大脑工作能力:平衡的饮食可以使儿童大脑保持清醒状态,不至于过度兴奋或萎靡不振,如果儿童饮食结构中蛋白质的含量偏高的话,会导致儿童处于过分兴奋状态之中,引起多动,影响学习:相反如果儿童饮食结构中碳水化合物偏高的话,会导致儿童极易疲劳,大脑处于抑制状态之中,造成精神委靡,同样也影响学习。

(3)内分泌腺功能失调:某些激素失调会引起儿童早期大脑损伤或身体状态的改变,并由此干扰学习,最典型的例子是甲状腺功能失调。甲状腺素分泌过少则造成精神低落、过于平静,使得学习没有动机、缺乏激励,如果儿童在出生时母亲甲状腺缺乏,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损害,以致影响智力的发展、语言的接受与表达以及身体运动机能的发展;而甲状腺机能亢进则对儿童的身体发育、智力发展等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4)低血糖:脑的代谢要信赖于一定量的葡萄糖供给,如果我们吃得过少,使体内的血糖量远远低于正常水平,大脑就不能保持正常的活跃水平,导致学业不良、多动症等。低血糖会危及儿童大脑的发展、尤其是出生后的头两年内。低血糖情况发生得越早,越频繁,大脑受损伤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果不及时解决,大脑的神经细胞一旦受到损害,常常导致智力落后、动作发展迟滞,以及大脑重量减少等。其易发人群包括双生子、低体重新生儿、母亲患有肾功能失调、母亲在妊娠期间患糖尿病以及营养不良等。

(5)其他因素:研究发现,几乎一半以上的多动症儿童血中含铅量较高。工业社会的环境被污染,汽油燃烧时,其中的铅会被排放入空气中,易被儿童吸入体内:用含铅的塑料玩具、餐具,带油漆的家具等,都会使儿童体内铅含量过高,另外,各种仪器添加剂如调味剂、人工色素、防腐剂、膨化剂、香精、咖啡因等对儿童的中枢神经活动也会构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有更多的机会食用饮料、糖果、冰激凌、香肠、罐头食品休闲食品。儿童饮食失调也会影响其中枢神经的正常发育,高蛋白、高脂肪、糖的摄入量过多;维生素缺乏:水杨酸摄入量过多等各种生物化学环境对儿童的成长也极为不利。如:滥用涂改液、荧光灯、新型高层建筑中的射线污染、电磁微波“烟雾"作用等

(6)先天或后天生理的残疾:因妊娠中毒与过敏、出生缺陷、剖腹产综合症、产道缺氧、各种身体损伤、代谢障碍、疾病感染、中毒等因素而导致的各种先天或后天残疾,一方面可能影响或限制个体的正常活动或交往机会,另一方面也可能因残疾而感受较多的挫折,造成心理和行为的偏离。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