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素质教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6-01

1.前言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界开始对之前的教育主导思想彻底反思并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可以说素质教育是具有丰富理论内涵和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是国家教育目标的重大转向风向标。它第一次把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放到教育目标的大框架内,引领着过去30多年来的教育改革大方向,历经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素质教育理论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经验并得到不断完善,其中,“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提高全民族素质”成为素质教育的主基调。21世纪初始,经济学者又提出未来世界经济是知识经济主导下的崭新形态,知识、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将是未来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社会关键因素。鉴于此,我国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把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寄托于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寄托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作用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开发。

2.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人的素质不仅仅指侠义的先天生理禀赋,而是指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它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遗传性与习得性特征的不断融合和统一,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现实的统一。素质教育的提出是相对过去的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在过去几十年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各级学校都以升学率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指标,这与教育理论多年来探讨的人的发展和社会对人的需要背道而驰,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格格不入。在应试教育之风盛行期间,许多学校教育的重要学科被严重忽视了,其中受害最深的当属体育教育。许多中、小学甚至完全停上体育课,把体育课时间让位给其他高考必考的“重要”学科,这种忽视体育教育的做法还直接影响到了大学,因为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都没有系统地接受体育教育,使得大学体育教育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素质教育理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其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为具体培养目标。为达到这种目标,人们必须终身学习,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从学校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应当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和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成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体育教育的重要特征就在于不仅可以锻炼人的体魄,培养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它具有典型的终身学习的特征,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每一项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都能够真正陪伴它一生,够他一生受用。这与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如果一个学生将来从事文科的工作,那他可能很少再会用到物理知识,他可以不再学习物理知识,但他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学校学习的体育运动知识对他都是有用的,坚持体育运动会使他终身受益。

素质教育研究者从人本主义理论出发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进行过详尽的阐述: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些都是体育教育的职责,也是体育教育的功能所在。在体育运动过程中,通过运动情结形成的小社会让参与运动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竞争、协作、胜利、失败、困难与克服、挑战与战胜等种种身体和情感体验,这些恰恰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学习兴趣必不可少的。体育运动中的规则和技术方法恰恰教会了学生在生活中要遵守规则和社会规范,并尊重自然规律,要注重方法,讲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新的素质教育理论框架内,体育教育的目标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再不限于学习技能、掌握“三基”,而是把培养人、塑造人作为体育教育的深层次的目标,体育教育活动的意义也超越了形式上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而是专注于它对人的立体的、长久的影响方面。教育改革者们提出,教育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基地。因此,体育教育在实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上也进行了种种改革,体育教育的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从体育课堂、体育课外活动、体育俱乐部、竞技体育运动队等等都是各级学校提倡的体育教育或者体育教育的延伸形式。

上世纪末,我国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决定》进一步明确地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突出强调了学科教育间的平衡,它掀起了我国教育改革中新一轮的考试改革、课程改革、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体育教育课程改革使得体育的素质教育功能得到凸显,一些新的体育运动项目进入学校体育课堂,比如:网球、武术、跆拳道、拉丁舞等等,这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体育运动的热情,真正从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把体育教育推向素质教育的高度。

3.素质教育是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角度,如:从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角度分析素质结构;从生命发展的角度阐释素质教育的价值;从经济学的角度诠释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意义等等。综合来看,人的发展是多种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多种素质的不同组合和不同素质之间的和谐度最终反映一个人的素质水平的高低,一个人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其各种素质的积累和不断优化组合,逐步形成健全的素质结构。因此,素质教育最为关注的就是教育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早年我国教育方针中也强调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体育的教育目标就是增强学生体质,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是学生将来成为有知识、有体魄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这是以国为本的体育教育,是以培养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角度来培养人的教育。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理念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渐渐占据了思想主流,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渐渐成为了教育的最终目标,在这种教育目标引领下的一系列教育改革都是围绕人的发展的理念展开的。当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发展至顶峰的时候,当奥运金牌在人们心目中的意义发生改变的时候,人们对体育运动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3]。人们体育态度的变化与教育改革的思潮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体育教育的目标就自然而然地被明确了,即:体育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体育课程应该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素质结构入手,制定丰富、明确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是全面发展教育目标得以贯彻实施,并使教育的内容更加明确和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体育教育目标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变,不仅仅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成果,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我国教育体制对人乃至对人的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是社会尊重人,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它是社会进步和国家理念飞跃的具体表现。因此,素质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意义非凡。为此,实施素质教育的体育教育,要把教育的终极目标分化到每一个体育运动项目教育的具体环节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要关注学生技能学习的效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变化,使体育教育能够真正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体育教育既要突出主体性,弘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塑造;又要强调全体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强调这两“性”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使体育运动能够使他们终身受益。

4.总结

教育的过程是发现人的发展可能性并因材施教,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过程,素质教育的本质与功能正是为教育过程提供合理的、可行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着力点和方向。体育教育是具象的、操作性最强的素质教育途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