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

如题所述

道路交通事故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动态过程,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道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往往并不是人、车、路、环境等因素中某一因素单独所致,而是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预防道路交通事故,提高车辆运行的安全性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人的交通教育、提高车辆的安全性、不断改善道路条件和优化道路交通安全环境等四个方面综合考虑,理清思路,抓住主体,不断建立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长效机制。

(一)针对人力因素引发交通事故的预防措施
  在交通事故预防的诸多因素中,人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强化对人的教育和管理,是从源头上有效预防交通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
  第一,对机动车驾驶人的教育管理。首先,申请办理驾驶证的人员,要到正规培训学校按教学大纲接受培训和操作,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按交通法规、机械常识、桩考、路考进行考试,考试合格后实习,实习期满半年以上的,方可领取正式驾驶证。对于不能正确掌握安全驾驶技能或其它原因不能保证安全因素的人员,坚决不能核发正式驾驶证。其次,国家应增设机动车驾驶人适应性检测机构,统一标准,对驾驶人的道德伦理、生理和心理三个方面进行测试。明确规定,必须经过驾驶人适应性检测部门的检测合格后,才能申请办理驾驶证手续,该检测表存入驾驶人档案备查。同时必须规定,如果驾驶人在今后驾驶中发生重大以上交通事故时,须到驾驶人适应性检测部门重新检测并调出原检测单实行责任倒查。再次,对从事危险化学物品和旅客运输的驾驶人,应在其原有驾驶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专门的危险化学物品运输和客运安全行车方面的特殊培训。最后,要切实抓好机动车驾驶人的继续教育工作。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驾驶人,应区别对待,因人施教。对年轻驾驶人应着重培训和训练,单独驾车2至3年后,要不断地进行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肇事原因教育,使他们遵纪守法,礼貌行车;对30岁以上的驾驶人应在提高理论技术和心理素质上下功夫,使他们熟知交通法规,熟练掌握驾驶技术和操作技巧;对40岁以上的驾驶人应总结他们安全行车的经验和出事的教训,让他们现身说法,以亲身感受和体验教育年轻驾驶人;对50岁以上的驾驶人应重点教育他们注意休息、防止疲劳、少加班、少跑长途车,不能逞能不服老,更不能跟年轻驾驶人比“英雄”气概;对60岁以上的驾驶人主要是做好劝退工作。
  第二,对全社会人员的教育管理。内容主要分为学校教育管理和社会教育管理。一是教育部门要坚持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从孩子抓起,将之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必修课程,并在中考、高考中适当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二是利用一切新闻媒体和宣传手段对全社会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和交通法规宣传,加强和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法制观念。
  (二)针对车辆因素引发交通事故的预防措施
  良好的车辆技术性能是保证安全驾驶的物质基础。分析表明,在一些车毁人亡的特大交通事故中,车辆制动、转向部件的失效或效能不良占有较大比例。尽管当今世界上的车辆性能已有很大改善,但车辆方面的原因仍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一是要加强对汽车安全技术性能的检测,确保汽车转向、制动、灯光等机件符合安全标准,减少因机械故障而引发交通事故。
  二是大力推行客运车辆“门检”制度,即:客车出站前,由各客运公司门检中心工作人员对车辆安全技术状况进行检查,发现和纠正事故隐患,防止“病车”上路危及乘客生命安全。此外,驾驶人日常应对自己的车辆勤于保养和维护,出车前应仔细检查转向系和制动系,及时消除隐患,保证车况良好。
  三是严格机动车报废制度。机动车本身部件严重缺陷或已达到报废年限仍在投入运营,由于车况本身不良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必须严格防止这类车辆上路行驶。一方面要严格机动车年度检验制度,另一方面必须严格执行车辆报废制度,避免因车况不良造成交通事故和环境污染。
  四是推广安装汽车新型安全装置。近年来,各汽车制造厂陆续推出了各种新型安全装置,如车载防撞系统、打瞌睡或注意力不集中的报警系统、轮胎气压过低警报系统、视觉警报系统等。这些安全装置的应用使车辆进一步实现了智能化,能对驾驶人及乘客提供安全保障。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运输企业安装使用汽车行驶记录仪或GPS卫星定位系统,凡未安装记录仪或GPS的,禁止参加春运或旅游等高峰季节的运输。
(三)针对道路因素引发交通事故的预防措施
  一是科学设计新修道路线形。道路线形分为平面线形和纵断面线形。平面线形设计必须从汽车行驶力学特性出发,保证汽车行驶时的安全、迅速、舒适,符合交通心理和视觉特性。平面线形应直接、连续、均衡,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各级公路的转角应铺设为半径较大的圆曲线,转角过小时,应设法调整平面线形,两同向曲线间应设有足够长度的直线相连。曲线线形应特别注意技术指标的均衡性与连续性,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可在曲线间插入足够长的直线或回旋线。断面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设计成视觉连续、平顺而圆滑的线形,避免在短距离内出现频繁起伏,避免能看见近处和远处而看不见中间凹处的线形。
 二是不断改善现有道路状况。在这方面,要将国道、省道、县道等主干道路作为重点加以改善。严格按照(JT001-97)《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改善道路纵断面线形、降低纵坡及增大竖曲线半径;改善平面线形、裁弯取直、消除瓶颈、消除路边障碍物,确保交叉口和弯道的视距;提高路面的粗糙度及排水能力,改善路面防滑性能。特别是要提高平面交叉路口的灯控率及完善主干道路的隔离设施。
  三是坚持不懈地开展危险路段排查整改工作。据美国非营利机构信息项目“TRIP”(the road information program)研究表明,“采取施划道路标线,将路肩变宽,增加隔离带等措施可以减少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四)针对环境因素引发交通事故的预防措施
  一是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及时查处交通违法行为,排除事故隐患,并按有关法规从严管理。在一些超速现象严重的路段定点设岗,运用酒精测试仪对酒后驾车的嫌疑对象进行测试,用雷达测速仪对超速车辆进行查处;做好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及可变信息牌的设置工作,如有损坏应及时补上;在事故多发路段,以及桥梁、急转弯、立交桥、匝道等路面复杂或积水地点设置警告牌。在雨、雾、雪天等灾害气候条件下应制定交通管制预案,合理控制交通流量,疏导好车辆通行;在城市道路,应实现人车分流,进行合理的交通渠化,科学控制道路进、出口;在交通量超过道路通行能力的路段,可以通过限制交通流量的方法来保证交通安全,同时路段的管理者在流量调整阶段,要向车主和驾驶人发布分流信息,提供最佳绕行路线。
  二是要努力构建和谐的道路景观。良好的道路景观不仅会给交通参与者带来美的享受、心情愉悦、不易疲劳,而且还可起到良好的视线诱导作用,有利于行车安全。景观设计不合理,对交通安全不利。因此,路旁建筑物不能过于拥护,树木不能过于浓密或靠近道路,路堑边坡不能过大,否则,都会使驾驶人产生压抑感,容易造成疲劳。种植或修剪树木不应掩蔽交通信号、交通标志、视线诱导标志等,否则,易引发交通事故。此外,对广告牌、标语牌、霓红灯等易与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志相混杂,产生干扰作用的要坚决清除。总之,单调、萧索的路旁景观,会对驾驶人心理上产生催眠作用,导致疲劳驾驶。和谐的道路景观会产生视觉上的和谐性与连续性,使乘客和驾驶人在路上感受到环境优美,提高道路交通系统安全性。
  三是在国道设立道路交通安全服务站和强制休息点,专司客车安全检查工作。各服务站一律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制度,对过境客车,做到逢车必查,坚持做到“一查二问三嘱咐四登记”,即查行驶证、驾驶证、保险证、防滑防冻设施和防车匪路霸器材;询问乘客,了解驾驶人是否存在超员等交通违法行为;嘱咐驾驶人安全行车;登记客运车辆和驾驶人有关信息。对外籍长途客车驾驶入连续驾驶超过4小时的,一律强制休息20分钟以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