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外科医生的我来说中医的无穷魅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0
我在不断接触中医之后,我发现中医的魅力越来越大,临床实践中不断推翻我还在做外科医生的时候所认为的认知范畴。

中医是玄学吗?其实是也不是,我更觉得中医是对自身修行之后认知到自己身体气血阴阳变化后,然后用熟悉的中药针灸等办法让自己的身体趋于平衡 健康 化。

我曾经以为中医的理论是应对中药临床效果而编造出来的,但是以我目前的认知,越来越觉得,中医理论在前,中药实践在后,甚至有时候觉得这套理论不像是古代人能总结出来的神奇理论

就像前段时间我所坚持的慢跑,站桩。我发现鼻子呼吸直通丹田,而嘴巴呼吸则通向胃,而在呼吸之后,隐隐约约感觉肾俞穴有微弱的感应。

那么我就仅仅就可以想到很多中医理论,比如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

如果没有切身体会,我无法理解肾主纳气这个意思。

古代创造中医学的前辈肯定也是精于研究自身的神人。

如果以此类推,我也可以从里面衍生很多类似的 养生 观点。

比如晚上张嘴呼吸引起打呼噜

小孩子长时间张嘴呼吸引起腺体样面容,引起智力发育迟缓,是不是与肾主纳气有关。

比如成年人长时间张嘴呼吸,引起肾虚证,尤其是男性,可能就开始欲望低下,转为食欲上的过度亢奋。

又如,慢跑的规律呼吸,鼻子一呼一吸不仅仅是锻炼肺,而在改善堵塞引起的肾虚也有不错的效果。其呼吸的频率与力道均有讲究。

而我也在实践各种呼吸法。

肺朝百脉,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按照现代的西医的话,我觉得就是类似动脉血与静脉血的气体交换,所以肺气不足的人,往往会出现静脉血动脉血交换不够,其血流速度减缓,降低通调水道的功能,那么痰湿就自生,那么这样子的人在肺腧穴,就是背上,比如太阴人就时常觉得背上痒,挠之很舒服。这个就是中医与西医互通的地方。

所以这样子的人因血流速度不够,容易受寒,引起风寒表证,用麻黄汤就可解决风寒表证,也就是四象的太阴人。

这样子的人还容易出现肩背部硬邦邦瓷实的体质,因气血不够,阳气不升,痰湿与肌肉想结合,现代的人久坐久站,缺乏锻炼,形成项部背部硬结,触之皮肤温度偏低,所以也就是西医所谓的颈椎不好,项韧带钙化等颈椎病。

然而从中医中来说,葛根汤就可改善,葛根从涌泉穴升阳,桂枝温通心阳加大心脏泵血的功率,生姜温中解除背上表寒证,白芍大枣补血,炙甘草温中,貌似药理刚好对这个证。

只有静下心,才可以体会自身各种变化,才可以在中医经典的思考中产生各种智慧的火花。

只有静下来,才知道自身的修行也是非常重要。

自身修行的进步与中医医术才可以齐头并进。

容纳、平衡、虚心、淡然永远是修行自身的好法宝。

目前医院里几乎所有的中医都是基层中医师,辩证对症治疗即可,但是大师级的中医寥寥无几,这个也是目前国内很尴尬的现状。

他们最好的也就能改善症状,能调理身体,能解决很多西医的神经官能症,但是在癌症等疑难杂症上束手无策。

不是中医不行,而是绝大多数的中医都在走基层普通中医的路线。

真的名医,必须在自身修行上达到很高的程度,才可以精准辩证其病因病机,而不是用大量的药物让身体趋于假性平衡,小毛病可以加速其自愈,但是疑难杂症则会造成更多的偏性。

那么这个就是我所认为的中医的魅力!

不是门诊量爆表之后带来的成就感

也不是月末拿开方收入后的狂欢

更不是用情商学与病人打成一片的求同感

他的满足感仅仅在于,他对自身对内心的了解又前进了一步。

而目前的 社会 ,金钱,名誉,养家糊口等等各种原因都让中医者变得不那么淡然。

所有人,包括我,亦是如此。

希望我可以先用收入养家糊口,在闲暇之余,在1甲子来临之前参透人体,药理,及命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