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2-09-28
问题一:“无欲、无我、无心无念”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做到 如果你想要想达到“无我”的境界,最简单、最有效、最唯一的方法就是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别、不执著!就是无心,“无心”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没心没肺”,而是念而不不执!
诸佛菩萨所修所得的就是“无我”和“无心”。黄檗禅师曾说过:“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可见“无心”是多么的重要!
无贪欲也。无多欲也。
无妄念也,即正念之异名。三慧经曰:“问曰:何等为能知一万事毕?报曰:一者谓无意无念万事骸毕,意有百念万事皆失。”四十二章经曰:“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宗镜录八曰:“正念者,无念而知,若总无知,何成正念?”传心法要曰:“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即心便是灵智,亦云灵台。又曰:且如瞥起一念便是境,若无一念,便是境忘心自灭,无复可追寻。”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此顿悟门,以何为宗?以何为旨?以何为体?以何为用?答: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问:既言无念为宗,未审无念者无何念?答: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云何为邪念?云何名正念?答: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问:云何是正念?答:正念者,唯念菩提。问:菩提可得否?答:菩提不可得。问: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实不可得,亦无前后得者。为不可得故,即无有念。只个无念,是名真念。”俗谓失策曰无念,谓遗恨为无念者,无正念之意也。出曜经七曰:“无念及放逸,亦不习所修。睡眠不求悟,是谓入深渊。”
无我者,有漏之果报中,无我之实体也。又曰非我,我之意义,谓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者为我。
一、人我 于人身有此执,曰人我。
二、法我 于法有此执,曰法我。
三、自我 于自己有此执,曰自我。
四、他我 于他有此执,曰他我。
然此四我,实为无我。
一、人无我 人身为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故人无我。
二、法无我 法为因缘而生,无常一之我体,故法无我。
三、自无我 自亦属人,既人无我,则自无我,亦无待言。
四、他无我 他者于他为自,既自无我,则他无我,亦无待言。
是故我不可得,毕竟无我也
问题二:问心亦无心,无心亦有心,心心原同道;要念而无念,无念而有念,念念不离心。是什么意思? ”问心亦无心,无心亦有心,心心原同道;要念而无念,无念而有念,念念不离心“。这句话出自《安详禅》
大概意思有:
1、了解虚假的自我
2、观心:时时刻刻了解自己的心态,细察、管带,甚至了解烦恼的起源,并且思考修正之道。
3、反省忏悔:反省忏悔乃在期勉一个崭新人格的诞生。因此若不改过,反省忏悔将会落空。要抱着“昨死今生”的理念,去改造自我,开创光明磊落的未来。它的方法是发露以曝光,由勉强到自然地去摆脱旧有的坏习性。
4、做个正人君子:所谓的“正”乃是不偏、不倚、不歪,才有执著,即有所偏。它的界定应该引用广义的解释。很多人对于正人君子的认知只局限于“行为”而已,殊不知“心念”的“光明正大”更为重要。凡一切的不满、贪念、恐惧、嫉妒、屈从本能……,均应一一修正扫除廓清,使之如万里晴空,阴霾尽消,保持光风霁月心怀。
5、自觉:觉醒是生命升华的动力,人的堕落往往由于沉迷物欲而不自觉地活在错误中。修行若想有所寸进,必须随时提升自己的觉醒度。而觉的对象不是别人或相对的一切,而是自我。
6、反机械性、反惯性: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在不断的生活和学习中,除了生理机能的机械性外,在心识的活动上也产生了惯性,人就在这种机械性和惯性的摆布下迷而忘返,它才是人们心灵的枷锁。为了求取真正的自由和解脱,就必须反机械性和惯性,使我们成为肉体和感官的主人,而非奴隶。
7、统一心念:佛经云“制心一处,事无不办”,耕云恩师也说:“当人把全生命、全理智、全情感集中在一个焦点上,在这个焦点上就会绽放出生命的花朵,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在在都说明统一心念的重要性。大部分的人烦恼重重,犹如万马奔腾,若不改弦更张,集中心念,而任其自由发展,则不但将埋没自己伟大的智慧,同时也将日渐侵蚀掉生命的华彩。
8、保持安祥:安祥是法的“现量”,本心发露的现证,它是真修行人致力追求的心态。时刻保持安祥的人,将日益扩张生命的磁场,待机缘成熟,自然桶底脱落。
问题三:无心无念无欲无垢是什么 “无心无念无欲无垢”是“没有心思,没有挂念,没有欲望,没有坏心”的意思。
问题四:问心亦无心,无心亦有心,心心原同道;要念而无念,无念而有念,念念不离心。什么意思? 心无杂念
问题五:与无心无念类似的网名 莫失莫忘,今夕何夕,渐行渐远,若痴若念,
问题六:念无心是什么意思 是“今”吧。
问题七:“无念无想”具体含义是什么 出处是哪里 无念为宗、无想为体、无住为本,这是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定慧品》里开示的一个重要的修行法门。 无念就是,于念而无念,于诸境上,心不杂,即在一切境上、心不被外境所染,在自己的心念上。常能远离一切外境,不在所遇境上起妄念。但不是百物不思,不是无思维存在,不是心中一片死寂,而是心不染境,在念念之中排除一切杂念妄想、排除尘劳邪见。比如,名闻外养方面的,财色名食睡五欲方面的,利哀、毁誉、称讥、苦乐八风方面的,祸福、生死方面的种种杂念。又比如《西厢记》所说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之类的思想,等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无念为宗就是以无念为宗旨。 无相就是于相而离相或外离一切相意思是,处一切相而即离一切相,或外离一切法相。如能在念之中排除一切杂念并且不执着于一切法想而离相,这就是无相。此即无念与无相的关系。 无相为体就是以无相为本体六祖说:外离一切相,是名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如果说能离于相,那么法体就不会受污染,也说自然清净了。《金刚经》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可见,无相即诸法实相。实相真如无相,佛性无相,自我本心也无相。《金刚经》还说: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因此,无相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相也是一切无相,如在行而无行相。在卧而无卧相,内心如如不动。此处无相不是指无诸法事相而是指无诸法的执着相。因为无相性空。无有实体,无所执着,不能执着于一切法相。无住是,在念念之中不仅排除一切杂念并且不住着,不执着于法而念念不住。此即无念与无住的关系。如果我们真能认识到一切法无自性,就像《楞严经・卷八》所谓的那样:如梦、如幻、如露、发电、如镜花、如水月、如阳焰、如空花、如海市蜃楼、如芭蕉而不执着,如果能在念念不住、念念不绝中不为杂念之丝所束缚;如果能不像《楞伽经・卷三》所说的譬如被蚕虫,纲而自缠那样;如果说能不像李白诗所说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那样,而是能做到念念之中不执着于一切法,能做到六祖所说的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坛经・付嘱品》六祖逝前揭诗),犹如流水转山,虽遇曲遇直、一点也不滞留,每个念头都不执着,始终与自我本心相契合,就显露自我本心了。 无住为本,即以无住为根本。《维摩诘经・观众生品》说:从无住为本,立一切法。念念之中不思前境。于诸法上,念念不住?而无缚,每个念头都不执着。于心无事,于事无心。念念皆空,随时丢,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如镜照物,镜上不留色影;如风来竹面,叶上不留风声;如雁过长空,空中不留痕迹;如百鸿踏雪,雪不见爪痕......>>
问题八:无心似镜,与物无竞,无念是空,无物不容是什么意思 出自:裴休相国传心偈
予於宛陵钟陵皆得亲黄蘖希运禅师。
尽传心要。乃作传心偈尔。
心不可传。以契为传。心不可见。以无为见。
契亦无契。无亦无无。化城不住。迷额有珠。
珠是强名。城岂有形。即心即佛。佛即无生。
直下便是。勿求勿营。使佛觅佛。倍费功程。
随法生解。即落魔界。凡圣不分。乃离见闻。
无心似镜。与物无竞。无念似空。无物不容。
三乘外法。历劫希逢。若能如是。是出世雄。
这是句偈语是教人淡泊的,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
为人心态要平和,不要有争强好胜之心,这种平和心态会象一面镜子,让你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当然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缺点。
为人不要有恶(贪,嗔,痴,杀,色,荤,诳语)念,这样可以让自己有更博大的胸怀,有更为广褒的包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