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为什么叫四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9-25

“四川”之名,始于北宋。


(一)“川峡两路”时期:

建隆元年(960),后周归德节度使赵匡胤陈桥兵变,定都汴梁(今开封),史称北宋。

乾德三年(965),北宋平后蜀,始置成都“西川路”。

开宝六年(973),分成都“西川路”置奉节“峡路”,四川地区至此一分为二。

太平兴国二年(977),再分成都“西川路”置广元“东川路”。七年(982),撤“东川路”复入“西川路”。


其中:

①【成都西川路】辖:益州(今四川成都)、眉州、蜀州、彭州、绵州、汉州、嘉州、邛州、简州、黎州、雅州、茂州、维州、陵州、永康军、利州(今四川广元)、兴元府(今陕西汉中)、洋州、阆州、剑州、巴州、壁州、集州、文州、兴州、蓬州、龙州、(直属)三泉县。

②【奉节峡路】辖:夔州(今三峡奉节)、黔州、施州、忠州、万州、开州、达州、涪州、渝州(今重庆)、云安军、梁山军、大宁监、梓州(今四川三台)、遂州、果州(今四川南充)、资州、普州、昌州、戎州(今四川宜宾)、泸州、合州、荣州、渠州、怀安军(今成都金堂)、广安军、富顺监。



(二)“川峡四路”时期:

咸平三年(1000),成都“西川路”王均兵变,奉节“峡路”转运使丁谓提兵平叛。重新统一川峡两路。

宋廷深感“西蜀辽隔,事有缓急,难以应援”,咸平四年(1001)三月,遂分成都“西川路”,置“成都益州路、广元利州路”;分奉节“峡路”,置“奉节夔州路、三台梓州路”。且“四路”统一以各自行政治所地命名: 

【夔州路】治夔州,今三峡奉节。即“川东”。

【益州路】治益州,今四川成都。即“川西”。

【梓州路】治梓州,今四川三台。南宋前期迁治今四川泸州,即“川南”。

【利州路】治利州,今四川广元。北宋后期迁治今陕西汉中,即“川北”。


至此,原成都“西川路”、奉节“峡路”最终裂为“川峡四路”,合称“四川”路,“四川”地理区划由此得名!

第2个回答  2020-02-18
我们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创造了四川文化的那个区划,在秦时置为巴郡、蜀郡,汉代叫益州,唐代改为剑南道,后分为剑南西川道和剑南东川道,分别在成都和三台设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区划,只有东、西两川,故简称“两川”。唐玄宗时,他又对此区划作了调整,有了剑南西川道、剑南东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设置(山南西道辖今陕南、川北地区、治所在汗中)。这样,便有了“三川”的简称。由于宋真宗这一调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汗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节),于是,这一区域在宋代便被称为“川峡四路”,后来就简称为“四川”。这就是我们“四川”的来源。
第3个回答  2006-03-04
四川是指古时行政区划的一个合称
第4个回答  2011-12-17
因为四川有四个川:达川,青川,汶川,乐山沐川 所以叫四川
第5个回答  2019-12-23
北宋先在今四川盆地一带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合称“川峡二路”,后来又把二路合并为川峡路。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将川峡路分为益州路(后改为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四路,合称“川峡四路”,南宋时又总称“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