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的未来和定位 该是怎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0
最近有很多朋友在后台问了老T。

有全仓某个小平台的,后知后觉,看到最近雷台这么多开始慌张。

有趁某些小平台做活动, 一次性入了长期标的,短期下车无望。

有些干脆就不知道自己投的平台已经雷了,还过来问的…

很多行业内的自媒体发声维护:认为真正的P2P出事的很少,目前的暴雷只是些打着P2P旗号招摇撞骗的平台。

然后给出的投资建议居然是:存银行or公募基金。

这种观点鲜明且不负责任的说法,既抹黑了P2P行业,还让普通人丧失了存款跑赢通胀的简单愿望。

老T对这种不分析行业现状,好坏一锅端的做法很讨厌。

但许多自发为网贷行业正本清源的自媒体,却总是简单归纳一些现象,来说明这个行业的朝气:比如过万亿的市场容量,比如头部平台正在高歌猛进,比如不少传统金融旗下都开拓了P2P副业。

可惜这些并不是P2P的因,只是P2P的果。

更简单粗暴的说法是:P2P弥补了中国过去对小额信贷的缺失,是普惠金融中对老百姓投资渠道的一个补充。

仿佛P2P是凭空出现的礼物,完美镶嵌在了中国金融的版图上,成了不可动摇的一部分。

老T并不是很认同。

大胆抛开媒体们对行业的努力维护:「 最近暴雷的P2P并不是真正做资产的P2P」,就说说一脉相承的正统P2P,其自身的合理性,和存在的问题。

对于行业,盲目的乐观和盲目的悲观一样不可取

就像老T此前一篇文章提到的,监管层何时能把「伪P2P平台」摘出网贷行业,才算是整治金融风险的第一步。

那第二步呢?网贷行业自身的问题,究竟在暴雷发生的过程中被掩盖了,还是被挖掘了呢?

在整个行业资金不断向头部平台集中的过程中,是不是万无一失了呢?

因此,老T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也许要结合P2P行业的兴起和发展过程来看。

一、意外的资金补充

在传统金融机构面前,P2P生来就具备非法的属性:不受管制的超高杠杆率。

一个注册资本只有几百万的P2P企业,却能轻松融来数十亿资金。

这在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这也与国情有关:

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下,大量的信贷资源被分配到了有政府担保背景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企业手中。

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负债率高居不下,实际上他们在获得银行的低息借款时,运作资本的能力差到连利息都还不上。

只能不停地借,才能不停地还。

在整个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阶段中,大型企业产能过剩、经营状况下滑,资金链紧张,甚至出现不少的违约事件。

所以银行尽管已经小心翼翼只借款给大企业、国有背景等具有隐性担保的信贷资产,其不良信贷规模依然在逐渐攀升。

虽然有信托等通道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但因为这些传统金融机构受到严格的监管限制,作为不受约束的P2P行业,就成了新的信贷通道和不良资产出路的接盘侠了。

当然,P2P能够出现的原因,当然是中小民营企业,这些中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常年不受银行信贷的照顾。

P2P能够看到这些中小民营企业的需求,将他们从跪求银行与跪求民间高利贷的挣扎中拯救出来,是相当了不起的。

要知道,2008年多少中小企业,仅仅是因为一笔资金周转困难,就不得不倒闭了。

但能让P2P在顶着非法集资的名头能顽强生存,并不是因为它解决了中小企业的 贷款 问题。

而是因为一个很隐晦的原因:银行面临着大型企业高企的负债率不得不借旧换新时,又必须评估自身的不良资产规模,所以急需足够的资金来解燃眉之急。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有着严格的监管,只能承接一部分。P2P以不受管制的超高杠杆率,成功上位。

这是给传统金融机构的救急救难,也是监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宽容所在。

当时的不良贷款规模在扩大,本来就靠大量信贷支撑起来的国有企业,很难再通过持续加杠杆在银行活得更多资金,必须有新的资金渠道来实现借旧换新。银行为了延缓不良贷款资产的负面影响,也愿意接入P2P这样的资产消化渠道。

尽管当时的P2P规模不可能救活这些需要大量补血的僵尸企业,但毕竟作为一个能缓解濒临破产企业的现金流,分散银行积聚的信贷风险,政府、担保公司合银行在主观上都表示欢迎。

但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影响,这些僵尸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债务风险也从银行转移到了P2P行业,这就到了下面这个部分。

二、资产风险与资金来源群体的不对称

这个是P2P行业发展最大的悖论。

普惠金融是让广大人民群众能获得一个金融投资 理财 的固定收益渠道,保值增值。

P2P的资产却是经济体内风险比较大的次级或以下垃圾资产。

让最普遍的受众面对风险最高的产品,是个悖论。

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与产品风险相匹配,是金融投资最基本的要求。

但大部分网贷投资者,似乎都不能容忍所投标的本金受损。这也造成了目前网贷平台普遍的暗兜底现象。

明明P2P的资产类别是属于风险较高的一类,如果做类似于私募、信托的合格投资人门槛设定,又使得互联网聚集资金流量的巨大优势难以发挥。

无论是电视广告、球赛赞助广告还是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广告,这些理财平台宣扬的高效与颠覆传统金融,大多只是在牺牲对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实现的。

普通人看到广告,进入网站,购买产品,等待收益。

一气呵成,似乎是互联网给金融行业刮来的春风?

大多数认真做资产的P2P平台,其实还是依赖于传统线下的风控模式,而且并不见得比传统金融机构做得更出色。

真正能依托于互联网发挥技术优势的大数据、 征信 却始终不见寸进。大多数草根平台更别提创造出什么新的金融模式了,失去了对监管的敬畏,风控、大数据、信用评估都是口号而已。除了想着法子钻监管空白去抢传统金融的肉吃,并没有实实在在在信用体系的完善上作出努力。

在经济下行时期,即使是公募债券市场想要靠信用兜底都十分困难,而不依赖政府、不依赖现有金融体系,野蛮成长起来的P2P行业又该如何面对逾期和坏账呢?

传统金融的裂缝和民间金融的巨大缺口给了P2P平台一个诞生和爆发的空间。但这个空间并没有大到能满足普惠金融这个巨大的命题。

既然承接了大量高风险资产,无论如何隐藏和拖延,都要面临逾期和坏账的问题。

难道所谓的次级资产到了P2P行业就成了优质资产,甚至0逾期0坏账?

想也不可能。

所以超高的杠杆率,让平台兜底也得天时地利人和。

关键是,在这个还能兜底,还能以源源不断地现金流去覆盖平台不良资产的时期内,P2P平台能不能发展出一种发挥互联网优势的风控模式。

爱花大钱做广告的网贷平台,不仅要面对监管政策所带来的环境风险,还要面对自身不良资产的违约风险,本身又不具备传统金融长久积累下来的风控水平,表面的风光充满了暗礁和涌流。

像一个P2P平台创始人所言:「做金融这一行,是没有退路的」。

大量创业者在行业的风起云涌里倾家荡产、名利尽毁。

三、P2P的未来和定位

从上文可以看出,其实大量P2P平台做的工作其实是帮一些达不到传统金融机构门槛的企业发行高风险债券。

随着2018年去杠杆和降风险的大势到来,连资管产品都要进行净值化管理,这些高风险债券又岂有风平浪静的道理?

不少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在近年来不停收购P2P平台, 目的昭然若揭,就是为了给自己的企业输血,这也让一个P2P平台的命运绑定在了一个公司的运营成败上。

钱满仓是如此,草根投资是如此。

P2P行业在野蛮生长,积累了许多风险,而这种冒进也将带来苦果,这是行业发展模式所造成的必然结局。

这过程中,不能责怪投资人不懂识别P2P平台风险,也不能责怪P2P平台的风控能力不足,这一切皆有因果。

那P2P是不是就没有未来了呢?

不,正如老T开头所说的,要正视这个行业的问题,才能给P2P未来指引正确的道路。

谨慎乐观。

互联网金融,终究得回到互联网的那一部分,而不是跟传统金融比拼金融那一部分。

国内的征信体系不健全,数据不完善,处理数据和挖掘数据的能力不足,这些正是P2P擅长而值得坚持去积累实力的部分。

6月28日上午,百行征信与15家互联网金融机构举行了信用信息 共享 合作仪式,其中就加入了宜人贷和 拍拍贷 。

如果未来能接入更多呢?

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据的优势来发展个人借贷业务,在做好行业积累的情况下,去真正优化金融流程和效率,走上专业的道路。别再玩些无知者无畏的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把风险当儿戏。

更不要企图把中小型创新企业的融资任务当成行业的重任。一家新创立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年,倒闭如家常便饭,连传统金融没办法做好这部分企业的贷款风控,P2P平台在不具备传统金融机构的市场地位与风控优势,又有什么本事吃到传统金融机构无法吃到的利润呢?

中小企业的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背景是整个中国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建立的问题,不是P2P行业能独挑大梁完成的壮举。

但老T并不对这个行业感到灰心,P2P行业的能量是巨大的,这一点在过去短短几年中孕育出这么多独角兽企业便可知。

一个伴随着巨大机遇的行业必将遭遇巨大的动荡,更何况在金融行业,非生即死。

认清这个行业的现状,比闭着眼睛摇旗呐喊,更能给这个行业信心和能量。

「正确了解过去的人往往不会对现在持有忧郁或悲观的看法」

——托马斯·麦考利
相似回答